有朋友提問:大唐為什麼沒人舉報白居易的《長恨歌》?
這是典型的今人思維斷古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詩的作用就是諷喻與咱們現在認為詩歌是種文學體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詩作為一種政治教化的工具來看的。
詩,産生于民間,所以代表着民衆的情感取向、生活狀态,以及官風評議、政治訴求。也就是說,詩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詩經》是君王下令在民間收集整理的,其實這是類似于秦始皇的“書同文”的早期準備工作。周王室采集了各地的詩歌,加以整理,然後在各個諸侯王之間教化溝通,教民以禮,實際上也是作為一種政治交流工具來使用的。
我們現在去翻古史,會發現戰國時期很多國與國之間的談判都是直接引用《詩經》。因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導之下,用這些詩句來進行交流不會産生歧義。
孔子說:“詩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通過對詩的解讀,是對國家治理情況,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設,有直觀而感性的了解。在最初的時代,這幾乎的唯一的渠道。
後來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詩歌的功用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長期以來還是高大上的,向民間娛樂就分化出“詞,曲,傳奇,打油詩,小說,戲文”來承擔。詩在高層文人的手中還是用來勸谏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來接收臣子建議的一個相對于直谏,死谏更溫和的溝通渠道。
所以,詩的“諷谏”,就成為倡導和鼓勵的功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内,反映民間疾苦、抨擊官僚腐敗的詩,不僅不是被禁止的,還是被鼓勵的。
而盛唐作為中國曆史上最開放、最兼容并蓄的朝代,對思想的管控相當寬松,不僅僅儒、佛、道、景教等等各個思想流派大肆發展,作為高級文人反饋國家、社會問題的詩歌,也基本上沒有禁忌。
如果有的話,我們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飛歌了。正是這種寬松的、自由的狀态激活了大唐文人暢所欲言的創作欲望,使得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頂峰。
《長恨歌》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白居易後期是個相當圓滑的政治官僚。但和所有文人的仕途、命運一樣,年輕的白居易也是沖動、針砭時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輕時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就因為直面社會弊病得罪了不少權貴。終于被外放貶官。
而這次被貶則是白居易人生和文風的轉折點。用通俗的話說,他終于活明白了,後來官越做越大,詩越寫越淺淡,并開創了個人特色的“香山體”,對宋朝和日本的詩詞文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針砭時弊、憂國憂民的色彩就淡了許多。
寫《長恨歌》的時候他還年輕,但是這次創作的起因并不複雜。并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國家敗亡的迹象,想起寫篇長詩來進行勸谏。
這首詩,開始寫的動機就是愛情,與諷谏無關。
元和元年,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談起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于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成,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所以《長恨歌》實際上就是遊玩有感,但是白居易根據曆史故事和民間流傳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這篇宏大精美的作品。而且文人們也不是傻子,不但避重就輕地簡略帶過最容易讓當權者反感的對皇帝的譴責,反而大加歌頌,将失德亂世的李隆基濃墨重彩地修飾成為用情專深的情種。這種春秋筆法既符合了老百姓喜歡看曲折愛情故事的眼光,同樣得到了皇室的認證。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自家都不認為他的《長恨歌》有何僭越,這要是誰吃飽了沒事去舉報,那是自尋死路吧。
春秋筆法白居易是怎麼做到的?
曆史架空
首先開篇點名“漢皇重色思傾國”,你說我諷刺李隆基,我都寫得清清楚楚了,我寫的漢皇啊。雖然唐朝詩人都是這麼用漢朝的事來說當朝的人事,但是反正我先表明了态度,你要說我有問題,隻能證明你自己的思想有問題。
要學習怎麼對付杠精,唐朝詩人這種方法也算得比較絕的。隻不過當下很多人不願意去思索、看懂這種指代的方法,反而容易産生誤會。
不過這裡是沒問題的。誰都知道寫的唐玄宗和楊貴婦,但是誰都不明說。
像這種漢宮景色的描繪在後面還很多,如“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這裡面的“太液”、“未央”也是漢宮景色。後面寫到仙境相會的時候,也是“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但是又明明寫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這種奇幻的架空方式,讓人在真真假假中,自然脫離了曆史和政治框架,隻注重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的愛情曲折。
忽略醜事
楊貴妃如何從兒媳變成愛人的,舉世皆知。白居易要是敢把這一節像今天的曆史劇編劇一樣細細追尋、自由發揮,估計不用舉報也被收監了。不論言論如何自由,還是有個度的。所以白居易直接将這段非常生猛、戲劇的情節給拿掉,不但美化了李隆基,同時也為兩人的荒唐感情變成可歌可泣、長恨綿綿的愛情打了一個非常清白的底子。
也正因為如此,你如何能說他寫的就是李隆基?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什麼亂七八糟,都被這精緻美麗的幾句詩給帶過了。這楊家女子就是直接選進來的,這就是她純潔美麗的初戀。
接下來就用濃墨重彩寫楊家女子如何得到寵信,為安史之亂帶來的生離死别做好轉折鋪墊。
簡略慘案
不管李隆基在馬嵬坡的心情如何,最慘的還是被迫自缢的楊貴妃。一個女子,為整個王朝衰敗的轉折點背下了黑鍋、付出了生命。白居易對這一段是怎麼寫的呢?
相對于宮廷生活的浮華細緻,這裡隻有簡單四句: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為什麼這麼凄慘的時候,卻如此簡略?從文學藝術手法上來說,是為了詳略得當,因為他要歌頌的主題是愛情。可是從人文角度來說,這無非就是故意對李隆基惡行的忽略,轉而描寫他的痛苦難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不寫為什麼,隻寫君王血淚流,塑造一個重情重義、卻無可奈何的皇帝形象。
這麼好的皇帝,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舉報?
美化皇帝至于後面的思念和苦尋,通過方士找到仙境的“太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種虛構情節和詩詞歌頌的文學修為極高,但實際上都是對李隆基在整個事件中态度的解釋、開脫,讓人自缢,卻要作比翼鳥,這不是美化是什麼?
白居易寫的《長恨歌》、《琵琶行》是中唐文學藝術成就的頂峰,但是從社會現實意義上來說,連《賣炭翁》都比不上。《琵琶行》不過是落魄官員的豔遇,《長恨歌》更加是憑空幻想出來皇帝的愛情。
後人喜歡這兩首詩,一是文采、藝術性極高,第二,無非就是對愛情、豔遇的八卦本性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