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望的古詩杜甫寫的

春望的古詩杜甫寫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9 07:17:17

春望的古詩杜甫寫的(屬于杜甫的亡城舊園悲秋)1

詩詞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創作背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詩聖,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胸有抱負而不得志。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改任右位率府兵曹參軍(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此時杜甫已四十四歲,在長安久居十餘載。

同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棄城西逃至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即位,是為肅宗,改元至德。

此時杜甫已攜妻兒避難于鄜[fū]州羌村,聞訊後,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中途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因官職卑微,未被囚禁。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場景,百感交集,便寫下此篇。

作品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山河依舊,家國未存,陽春三月,草木森森。

春日行走在長安,放眼望去,國家破敗,原本作為盛唐都城、國際大都會的長安城,故人不在,隻剩山河依舊,陽春三月本應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時節,此時隻剩下蓬勃生長的野草花木,沒有人煙,失了人迹,到處透出一種森森凄然的氣息。

前兩句詩通過描繪春日三月長安城的凋敝景象,對比此前的繁盛長安之景,不禁讓人與作者一起陷入一種凄婉的心境。時移物易的景象對比最容易打動人心,就像減肥廣告總要打出“減肥前”、“減肥後”的對比圖一樣。當然,如果不事先了解唐長安城的繁盛,便很難理解這裡的對比之強烈。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傷感國運,淚灑花瓣。惆怅怨恨,飛鳥驚心。

再望,看到此情此景,心裡不免感傷起來,眼淚滴在花瓣上,就好像花朵也因此落淚。對時局惆怅怨恨,飛鳥的鳴叫也讓自己心裡一驚。

第三、四句,以物說人。草木哪裡會有感情,不過是看花的人淚眼迷蒙,賦予了它感情。沉浸在愁郁的心境裡,突然聽聞一聲鳥鳴,甚至是鳥兒撲棱翅膀的聲音,也會驚吓到自己,原以為這裡本該是一個了無生氣的衰敗之城,這聲響便顯得有些突兀。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此春三月,烽火不斷。一封家書,價值萬金。

從安史之亂至今,戰火連綿不斷,沒有停歇的迹象,此前将家小安置避難,自己隻身一人困居長安城,不知家中妻兒情況。一封家書,送進長安城太難,送到自己手上太難,可如果真有這麼一封信,那它必定曆經磨難,對自己意義深重。

第五、六句,依舊是望,但從放眼望景,變成了望眼欲穿的期望。作者隻字未提思鄉情切,一句“家書抵萬金”道盡了一切思念。與此同時,在寫自己的思鄉情之外,也寫盡了每一個戰火中的百姓,他們必定也如自己這般,妻離子散,苦等一封家書報平安。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發不多,愈搔愈稀,紮髻插簪,懸然欲墜。

四十餘歲的杜甫,頭發愁白,稀稀落落。人在發愁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撓頭,杜甫每天愁得撓頭,紮起的發髻幾乎插不上簪子,可見其憂國憂民之程度。

最後兩句,通過自身描述,表達心裡的愁苦與憂慮。人在焦慮的時候總是脫發,而杜甫已經到了“渾欲不勝簪”的程度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