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批評了豆瓣控評的現象,起因是《風起洛陽》和《誰是兇手》兩部電視劇集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控評現象,特别是内容中事關到相關演員的演技的評論,在當前電視劇還沒有播出的情況下,各種評論内容便先對演員進行了演技内容的評價,這明顯就是提前寫好的東西,也是非常嚴重的控評現象。
在豆瓣平台中有一個影視劇評分的功能,很多人可能還沒有看新播出的影視劇作品,會先去先看看大家對于這部作品的評價。如果可以控制影片的評價,那麼就會影響大衆的觀看熱情,甚至于對影片産生厭惡而不去觀看。豆瓣此次出現的控評現象說明了是有心人在針對這兩部作品。雖然豆瓣平台很無辜,可是如果豆瓣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影視作品評分的功能就會變得沒有參考價值,其存在的價值也就相應地沒有了。
控評水軍為何選擇豆瓣?
控評是一種社會現象,當有新片即将上映的時候,總會有人出來評價電影的好壞,以影響大衆的觀看選擇。所謂的控評就是利用大量的評論來統一影片的打分,很多人還沒有看這些影視劇,就已經相信的影評的内容,或者花錢買票,或者幹脆就不去看了。所以,很多制片方都會花錢雇水軍。
當然了,同一時期上映的多部影片之間也會出現互相攻讦的情況,互相說對方的影片不好看,然後強制打低分,使得該影片的評分很低。目的很簡單,就是去影響大衆觀看影片的選擇。現在看來,很多水軍通過豆瓣影評來進行控評,似乎也是達到了目的。
而之所以選擇豆瓣,就是因為其影評給出的分數是最為合理的,平台有很多的文學類型的用戶,他們是不會甘于被别人控評的,所以大多數的影評分數是合理的。即便是出現控評也是少數的,是無法影響影片最後的評分,因此大家對于豆瓣評分也是十分認可的。也正是因為這樣,豆瓣在行内人眼中才有這麼高的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豆瓣在影評行業内有着如此高的影響力,才吸引了大量的控評湧入其中,愈演愈烈。也許早些年這種情況還能得到控制,可是當有大批量的控評用戶進入平台,将會對影片産生影響,評分也就變得不那麼合理了。
豆瓣接連出現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在2021年裡面,豆瓣因為受到各種處罰20次,罰金都達到了千萬的水平,有的是涉及到敏感的用戶隐私問題,有的是利用知識“包裝”、傳播曆史虛無主義、惡意營銷等違規問題,最近則是出現了“超前點評”而備受人們關注,但是經過這些風波之後,豆瓣也從以前的“文青聚集地”變成了一個商業化濃重的平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這些也都需要從豆瓣本身的發展程度來看,作為一個内容平台,它運營多年,但是依然是一個很小衆的平台,以内容創作為主,卻缺乏爆點,商業化的價值程度也值得商榷。而同樣是一做專業化知識内容為主的知乎早已經上市,反觀豆瓣卻遲遲沒有動靜。
一方面是豆瓣在産品功能上過于開放,而沒有很好的監管手段,導緻各種小組都有,才出現了類似于鵝組這樣的問題話題小組。在内容上出現問題之後,豆瓣也沒有投入技術來從代碼程序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是去相信用戶的自由和信仰。在大量用戶進入平台之後,沒有有效地平台引導,内容上自然也就無法控制了。
也許阿北想做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平台,可豆瓣失去的要更多。豆瓣沒有融入主流的互聯網公司行列,自然也無法獲得商業價值上的認同。一個日活300萬用戶的社區平台,俨然已經成為資本嚴重的雞肋項目了。沒有繼續深挖的價值,但放棄的話還有點可惜,這也是豆瓣當前進退兩難的處境。
控評能否徹底消除?豆瓣還有别的選擇嗎?
豆瓣始終不選擇與市場妥協,就是因為其還是有着自己的初心和定位的,但不選擇大衆化的商業道路,它還有其他選擇?被控評推上風口浪尖,豆瓣也徹底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人們的面前。
豆瓣之所以沒有解決控評的問題,就是因為其在技術上的投入并不夠,同時也沒有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源,所以就算是其被處罰了,責令整改了,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技術升級,這也是為何豆瓣頻頻出現相同問題的主要原因。
定位小而美,豆瓣注定在商業化的路上走不遠。而不能很好地進行商業化操作,就不能有很好的盈利,自然也就不可能從技術上進行更多的投入。所以,現在的豆瓣沒有更好的選擇,也無法做出更多的改變。
豆瓣跌落神壇,已經成為了現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