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發 現 了 嗎 ?
翔安校區
有一棟新大樓拔地而起
它就是——
新 工 科 研 發 大 樓
它很“新”↓
去年4月落成
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一年多的時間裡
它經曆了這樣的蛻變
↓↓↓
它很“工科”↓
充滿了濃濃的現代工業感
總面積超10000平方米
實驗實訓空間就占七成以上
↓↓↓
更重要的是
它很“酷”
↓↓↓
跟着小夏
一起來看!
這裡是
學生創新的舞台!
這台機械小車
是由同學們自主設計、制作的
它是創新訓練課程經典項目之一
以項目為牽引
涵蓋機械設計原理、數學計算、
三維建模、工程制圖等領域知識
培養學生思創融合與團隊合作能力
而在另一處創新工坊裡
廈大機器人隊的同學們
正在研發各式各樣的機器人
看,會投籃的機器人↓
會飛的機器人↓
會“打架”的機器人↓
創造出這些機器人
涉及機械結構、電路硬件等知識
除了要學會嵌入式控制與機器學習等算法
甚至還要親手制作一些配件
在另外兩個開放的“DIY工作室”——
“機加工開放平台”和“3D打印開放平台”
同學們隻需經過培訓、獲得使用許可
就可以預約使用其中的所有設備
盡情發揮創意
制造出各種功能複雜的零配件
△3D打印開放平台(上圖) 機加工開放平台(下圖)
接下來
還将有更多這樣的學生科創團隊
入駐新工科研發大樓
打造屬于他們自己的一方天地
這裡是
學科交叉的平台!
機器人隊的64名隊員中
有的來自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這樣的工科專業
也有物理學這樣的理科專業
甚至還有不少文科專業同學的身影
電影學院戲劇影視文學
2021級本科生王琦
就是這樣一位打破刻闆印象的文科生
編程零基礎的她
因為對機器人的熱愛
今年9月加入機器人隊
短短2個月的時間
經過培訓和老隊員們的指導
很快成為了“電控組”裡
學得最快最好的成員
如今的她已經能夠
自主調測飛镖機器人了
△廈門大學機器人隊合影
在這棟大樓裡
跨學科的交叉融合
不僅體現在科創團隊的成員組成上
還體現在教學科研的方方面面
一樓到三樓的工程創新實踐教學平台
打造了“基礎訓練-綜合應用-交叉創新”的
進階式、工程化、開放性實踐教學體系
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
共有54門課程面向
13個學院49個專業開設
海洋物理基礎實驗
就是一門
專為海洋學子定制的交叉課程
在這門課上不僅能學習到
工程儀器的基礎知識
還涉及數據分析與處理
△海洋物理基礎課課堂現場
這種課程組織模式
被稱作“工科 X”
即以“交叉融合”為核心
加強工科與海洋、生命、醫學等學科融合
培養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而不久前舉辦的
“工創未來”系列活動首期活動
——智能C端創業體驗營
吸引了來自3個校區
20多個專業的同學參加
活動中
同學們通過拆解智能硬科技産品
探索如何通過巧妙的技術設計
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參與活動的管理科學2021級
本科生王麒傑說:
“這個活動給我提供了
嶄新的視野和全新的思維。
新工科研發大樓
确實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好地方,贊!”
這裡是
學以緻用的展台
周四下午
新工科研發大樓三樓的實訓教室裡
材料學院大二的同學們
正在模拟産線開展編程學習
△模拟分揀生産線
任課教師李繼芳說:
“在這門課上,
同學們要學會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學習完理論知識後
授課老師将指導同學們分析需求
繪制工藝流程圖
配置各種傳感器與執行器
編程完成模拟生産
新工科大樓配備的實驗教學評價系統,多維度采集分析實驗過程數據,分析實驗行為、診斷教學設計的問題,從而優化教學内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利用先進的教具設備
還原工程場景
相比起理論教學
這樣的實訓教學更加鍛煉同學們
綜合應用知識
發現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更多新工科研發大樓的
打開方式等你來解鎖!
開放·融合·創新
學校将努力打造
“開放共享、交叉融合、創意創新”
三位一體的工程實踐創新教學平台
你心目中的新工科研發大樓
是什麼樣的?
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吧!
文:曾文萃
圖:吳質城、梁銳
責編:張火火、曾浣浣
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