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婦女的衣飾
白族婦女的衣飾堪稱造型與色彩調配的藝術傑作。青年女性的衣飾,主要有頭帕、上衣、領褂、圍、長褲幾個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黃、湖藍或淺綠色,外套黑色或紅色領褂,右衽結鈕處挂“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或深色短圍腰,下着藍色或白色長褲,或上下一體,色調一緻,或衣、褂、褲、圍腰各為一色
白族婦女衣飾
有的以嫩黃色上衣,配同樣顔色的長褲,點綴大紅絲絨的領褂,有的以湖藍色或綠色上衣,配上黑色絲絨領褂,再以鑲深色邊、綴深色帶的淺色圍腰擡色,明快之中顯素樸,秀豔之中見端莊,醒目大方,毫無細碎之感。
白族婦女頭飾
白族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
白族婦女頭飾
白族婦女的頭飾比較華麗,往往與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區的白族婦女所戴頭飾有不同特點。大理的婦女皆戴頭帕,未婚者編獨辮盤于頂,辮上多纏紅白絨線,左側垂有紅白絨線流蘇;已婚者多挽發髻,用臘大理市白族姑娘繡花服飾。
大理市白族中年婦女蠟染鑲邊服飾。染或紮染花布為頭帕。洱海東部地區婦女愛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的青年女子則喜戴小帽或布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屬帽”之類;鶴慶一帶的白族婦女所戴帽子像個大圓盤,形狀别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婦女都愛佩戴耳墜,戴手鈞镯。“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為服飾的基色(大理)。
服飾工藝品
山光水色,亮麗風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飾,以風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華民族的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語言,向世人訴說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來。
白族飄帶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于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彩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
白族首飾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于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曆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恒豐”“福美”等鋪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圍白、漢、彜、苗等民族婦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镯、扁桃镯、剪鍊、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簽、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的現代服飾
白族現代服飾
随着歲月的流逝,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白族的服飾相應也發生了變化。但白族服飾的形成總是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編排。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杜威說過:“習俗在形成個人的行為中起的作用遠超過了個人對傳統習俗所能發生的任何影響……”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現代白族服飾中遺制猶存,賃白族服飾自成一體、别具一格,始終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獨特傳統。
白族這種傳承下來的傳統服飾正是白族人民在千百年的曆史進程中,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鬥争的物化,是一種民族群體意識的象征,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表現。
(據《少數民族服飾》改寫 杜小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