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朋友圈都在等它。
正午陽光開年古裝第一擊。
王凱再挑大梁。
《知否》之後,又一部北宋時代大劇。
從《孤城閉》到《清平樂》,4月7日起,宋仁宗的故事,全面開啟。
何為清平樂?答:宋代常用詞牌名。
看海報,宋仁宗趙祯(王凱 飾)坐于正中央,左右兩側是繼母劉娥(吳越 飾)與曹皇後(江疏影 飾),而一代名臣子韓琦(楊玏 飾)、晏殊(喻恩泰 飾)、範仲淹(劉鈞 飾)、夏竦(馮晖 飾)、歐陽修(張本煜 飾)等則立于外側,名臣高士熠熠生輝,好一幅仁宗盛治下的北宋風華。
再看3分半的預告片,更被這個故事吊足好奇——
狸貓換太子的帝王一生。權謀。名士。盛世。
宋仁宗獨守孤城的一生。家國。親情。天下。
劇未出,服化道已經叫好聲一片。畫面,一發入魂。正午制作,果然良心。
但,也有幾個疑問——
将原著小說徹底颠覆重塑,以宋仁宗為核心主角,故事行得通嗎?
沒有孔笙李雪,張開宙再挑大梁,能否不負衆望?
王凱的宋仁宗不作第二人選,正是蘇東坡筆下的“天容玉色”!但這次他獨挑大梁,能拿出視帝級的演出嗎?
《知否》火了一大票女寶藏演員之後,正午陽光的男綠葉們,又能否借這部大男主劇走紅?
更重要的是,由《知否》開啟的正午陽光古裝劇試驗,到這裡,是否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刻?《知否》慢熱的瑕疵,又能否在本劇中找到解法?
原著,不算超級大熱IP,正如當年的《琅琊榜》,但侯鴻亮喜歡裡面的兩句話:上敬天命,下重人言。所謂做劇,也是相同道理。
等不及開播,來,快見真章。
再現《知否》?超越《知否》都是正午陽光出品,導演都是張開宙,曆史背景也都是北宋時期。
《清平樂》當然讓人想起《知否》。
但,在我看來,《知否》,隻是試水,見真章的,還是《清平樂》。
簡言之,一大,一小。
怎麼說?《知否》圍繞的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和婚姻故事,雖曆兩次朝堂巨變,但,終究講的 ,是一個宅子的家長裡短。
《清平樂》呢,說的卻是一個帝王的仁宗盛治。
從朝堂之事到兒女情長,一部劇,拍出一個複雜而又真實的宋仁宗。正午野心,呼之欲出。
《知否》之前,清宮劇一直都是古裝劇中的佼佼者。而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少之又少。
然而一部《知否》,宋朝背景的古裝劇卻瞬間擡頭之勢,一個宋朝太平盛世,也随着正午鏡頭在熒幕上逐漸鋪展。
看預告,依然是那個 “處女座劇組”,處處秉持着正午陽光良心的打光調色和精細的服化道特點,古樸又不失大氣。
而鏡頭下鋪展的,與《知否》相同,又不同,如果說《知否》是對于宋朝風土民情的展現,拍到主要是市井江湖。
那麼本劇鏡頭下,卻是兼具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
看江湖,街頭市井,大到家具擺設小到一飯一蔬,盡皆展現仁宗時期的大國風貌和市民社會氣息,無論是古色古韻的生活場景,還是貼合宋人喜好的羅紗衣料,都呈現出北宋雅緻的生活方式。
再看廟堂,從朝堂議事到宮廷禮儀,由此引出了整個北宋王朝的皇宮生态和生活細節。
小到吃穿用度、物件擺設、角色稱呼,大到帝王、百官之間的人際關系和權力糾葛,從細節上全方位再現了帝王之家的生活百态,這在以往的電視劇中都極為少見。
但,《清平樂》,又依然是《知否》風格的延續。
看預告就能發現,這并不是一部高反轉,強刺激的娛樂作品,而更多是皇宮裡的家長裡短、細水長流。
同時,在鏡頭的配合上,也體現出正午劇的精巧。
無論是布景道具還是光影運用,都透出一種氣定神閑,拍出的,是一個朝代的氣韻。
如果說過往的古裝劇着重視覺誇張,那麼《清平樂》則重在還原。
就說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在造型上幾乎完全複刻了古畫上的宋仁宗形象,就連腰帶的系法也高度還原。
與 “宋仁宗”畫像對照,除了沒有大肚子以外,幾乎原樣複制。
不僅如此,無論是鏡頭的每一幀,甚至每一句配音,都經過精心地匹配。
僅僅是預告片,已經透露出主創的用心:表面看,九五至尊,萬人之上的宋仁宗,卻仿佛被鏡頭包圍于宮牆與群臣之中。
是手握天下?還是步步受限?
很明顯,這已經不再是網絡作家米蘭lady的古代言情小說《孤城閉》。
故事主線,已經從公主和梁懷吉的愛情故事,變成了宋仁宗的人生歲月。強改編之下,宮鬥、權謀、曆史等正劇元素被融入。
《清平樂》要拍的是什麼?
往大了說,是宋仁宗的一生,由狸貓換太子開始,如何從養母劉娥太後手中重執政權,到逐漸位處群臣之颠。
其間,有帝後妃嫔間的愛情、父女間的親情、君臣之間的權力較勁。
但,往小了說,不過說的是一個人。
如何犧牲自己,放棄常人一般的貪嗔癡欲。求仁得仁。
能不能做出好劇,就看正午陽光如何去嗑,去磨,去熬。
去帶你看仁宗一生。
懸念王凱:求仁得“人”不用多說,劇集的勝負手,在于王凱。
《清平樂》,當然是一部大男主劇。可古裝大男主劇的時代,早已遠去。
在 “得女性觀衆者得收視”的時代,即使是正午陽光,也得冒險。
何況,相比多男主的《大江大河》,雙箭頭的《琅琊榜》,《清平樂》隻有一個絕對主角——王凱。
王凱能不能扛住戲?其實還是一個字,求仁——得“人”。
正午陽光劇最牛逼的地方在哪?人。
《清平樂》的成敗無它。能不能還原一個更具煙火氣息的君王。
宋仁宗趙祯是誰?過去天下人都隻知他是仁君,除仁字之外呢?
讓觀衆 “看見”人。就是王凱這場表面的關鍵。
怎麼演?
先真正認識一下宋仁宗,你你一定知道一個有關他的成語——狸貓換太子。
自古以來民間都流傳着一個故事——老皇帝的兩個妃子劉氏和李氏同時懷孕,劉氏為了争寵,在李氏生産之時用一隻狸貓替換掉了她的孩子,緻使李氏失寵。
但劉氏的孩子最終夭折,李氏的孩子又養在她名下,這孩子就是趙祯。
難怪,在預告中,吳越扮演的皇太後說到:“你恨我,是嗎?你從未将母子私情置于國君責任之上。”
這句話,夠分量。因為拍出了帝王人性。
說句狠話。
許多國産劇拍帝王,拍的都不是人。
在他們的故事(視角)裡,皇帝,或者是誇大其詞的曆史的模特兒,或者是故事的工具。
但單是《清平樂》預告就能看出,刨去那些勾人的影像服化道,你真正被打動的,還是一個,有溫度,有質感的仁宗。
在朝堂,他知人善任、廣納谏言,開創了繁榮太平的“仁宗盛治”。
在後殿,他是人子,卻身陷生母養母的交夾;作為人夫,他奉命成婚,一生活在身不由己的糾結中。
看預告中,矛盾最激烈時,垂簾聽政多年的太後厲聲呵斥:“朝堂已經是你的朝堂,這天下,是你趙家的天下,是不是!”
而王凱隻是淡淡一句:“我希望你康複。”
這就是王凱的表演——靜水流深。
王凱的表演不炸裂,因為宋仁宗這一生都未曾炸裂。
朝廷上、私下裡,身為皇帝的他聽得最多的話就是:“請陛下三思。”
何為三思?如履薄冰。
對上,自始至終,宋仁宗和母親、妻女都無法逃離這四角的深宮高牆。
對下一代,他身為一國之君,卻根本無法兌現年對女兒的承諾——讓她成為大宋最快樂的姑娘。因為一生富貴背後,也藏着一生禁锢。
所以他說:“他們把我裝在聖君的殼子裡,還要把我的女兒裝在聖女的殼子裡。”
這背後是什麼?
皇室(權力)。士大夫(輿論)。
宋朝的天下,是“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是約束,也是束縛。成就明君,也限制人倫。
看王凱的表演你會發現,從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到中年仁宗的無力頹唐,到往年的無奈悲涼,一代帝王,終于跌下了“神壇”。
沒有以往的千古一帝指點江山的豪氣萬千。
看上去更像是個身不由己、有些無奈的凡人。
這樣的演繹,無疑是引發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為了天下之人而仁,就是真正的仁嗎?
與其說是人物塑造上的颠覆。不如說,這是國劇對曆史人物确鑿、正統的一次松動——
宋仁宗,何以為仁?
這一次,王凱要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質地。
群戲炸裂,綠葉翻身?看《清平樂》 ,或許有必要做出提醒——
如果觀衆眼中隻有王凱,那就不是正午陽光劇。
我相信,到劇集開播,許多人的注意力會不自覺放在配角們身上,全程腦内都有彈幕在說:“诶?是他!”
說幾個我心中的預爆配角——吳越。
《我的前半生》中因飾演的淩玲大火,但也是最慘的一個 角色。慘到什麼程度,吳越不得不關掉評論。
這次吳越在《清平樂》中飾演的劉娥,是将宋仁宗養大的當朝太後,但不是他的生母。
這次在正午的戲裡看到她,竟然有點替她高興,有一種自己喜歡過的演員終于要被發掘了的感覺,畢竟正午用熟了的演員就會經常用,而47歲吳越的演技,很可能在正午劇中得到最燦爛的綻放。
但相對于女角,這次更有可能爆的,還是男角。
因為實在太有發揮空間!
過去關于宋朝的影視作品卻非常少,而“唐宋八大家”之中宋朝就占了六席,有幾位,在國劇中留下印象的?
這一次,《知否》中的盛老爹又來了,還一改盛老爹唯唯諾諾形象,變成北宋名家範仲淹。看這眼神,是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畫面已經出來了。
除了大家,還有名臣。
又一個老熟人,被網友稱為“小麥之父”的《知否》中皇帝馮晖,這次演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夏竦。看他站在朝堂,有沒有一絲穿越的感覺?
還有楊玏飾演的北宋宰相韓琦,宋仁宗時期的重臣,曾在仁宗末年拜相。在宋夏之戰中與範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聲望極高,人稱“韓範”。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這種看似中正的角色,其實很難演。目前放出來的片花裡,他隻有幾個鏡頭,但那種股肱之臣的感覺很到位。
喻恩泰飾演的另一位北宋名相晏殊,則是另一番老相氣度。
仁宗一生呵護“言路通暢”“監督國君”的風氣,這些名臣名相,各個在曆史中大放異彩,這些名臣的存在,既使仁宗在親情與治國當中進退兩難,也成就了一代明君。
這些響當當的角色,當然也給好演員最好的發揮空間。
正午的戲最與衆不同的地方就是支線,很多支線人物都極其精彩,尤其善于能有演技卻不紅的人挖出來放在合适的位置,這次除了老面孔,也有喻恩泰楊玏這種比較新的面孔,他們來,演的肯定不是功能性角色,而每個都有自己的筆墨。
當年看《知否》,最愛的是群戲,但這一次的群戲,應該又回來了正午擅長的男性群戲上,而且各個名角都有不同的處境和故事。
而這個劇的魅力則在于,你眼見着,一代又一代的名臣大家,一步步朝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士人最高理想邁進,去實現他們的理想,是達成他們的變化,被時代造就,也一起成就那個時代。
這樣的戲,想想都覺得有看頭吧。
正午蝶變,國劇陽光服化道入味,角色入骨,故事怎麼走?
容我大膽推測。從早年仁宗即位線,加入江疏影的皇後叙事線,再引入太後、群臣線,最終多線合并,叙事也越來越豐滿,格局逐漸變大,進入清平樂的盛世時代。
還能再創爆款神話嗎?
老實港,還有一點擔心。
别忘了,《知否》前四集,最佳收視率僅為0.905。直到反派女子天團成型,收視和熱度才一路走高,成為爆款。
而以《清平樂》69集的體量來看,有可能延續正午陽光一向“慢熱”的習慣,再加上本劇導演張開宙,也一直有叙事慢的習慣,這部看上去延續《知否》審美,又與《知否》題材類型截然不同的大男主古裝劇,會爆嗎?
信心,依然來自于正午陽光。
在一度因為《歡樂頌2》、《外科風雲》、《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被指作品劃水,停滞不前之後,正午重回内容路線,已經接連端出了《大江大河》《都挺好》《知否》三部大戲,在侯鴻亮的把控下,團隊任意一部劇集裡過去的正午陽光沒有,今後更不必做出用流量犧牲品質的事。
而《清平樂》,則代表着正午陽光在古裝劇路線上又一次深入。
正午劇好在哪裡?走心。
什麼是走心?
你必須先有尊重:尊重觀衆、尊重角色、尊重故事。
但更高級的走心——又建立在尊重之上。
既有對劇作的堅持,又有對文化的洞察,并不斷推動創作向前行,去做别人沒做過的劇,而無論哪部正午劇,最終都是與“人”相遇。
與其說還原,不如說,《清平樂》想要複刻的,是那個北宋時代最珍貴的精神與美好品質,那種天真的、炙熱的、好像永遠昂揚向上,即使明知前路崎岖、未來迷茫,但依然有人願意向着海河青宴獻上僅有的熱血與青春,包括一生在治國理念與骨肉親情中百般掙紮的宋仁宗。
很喜歡劇中一句話———“為人君,止于仁”。 可是“天下之大,哪裡有真正無私之人呢?”
這樣的走心,才更高級。
不得不承認,國産劇越來越有看頭了。
從類型、到技術,再到對觀衆的尊重。流量爛劇,沉下去,口碑好劇,浮上來。
談崛起,還為時尚早。
但蛻變、成長,正肉眼可見地發生着。
真正的崛起,不是一騎絕塵的收視奇迹。而是一個個生動角色,一幕幕動人場面拼湊出的成長卷軸。
從《琅琊榜》一路走來的正午陽光,一直是優質國劇類型的開拓者。因為正午劇的重中之重,永遠是講好故事。”
這才是面對爆款該有的态度。這才能撐得起國劇金字招牌。
如果沒有這一塊,國劇的版圖就會空一塊。
而有了這一塊,國劇觀衆也有底氣對着流量、特效甚至美劇說:來,比劃比劃。
還是那個問題,能爆嗎?
對正午陽光來說,隻有脫掉過往輝煌的“緊箍咒”,才能真正陽光普照,回歸初心。
若正午陽光 王凱不爆,我對今年國劇無期待。有多爆,能不能超越《知否》,看王凱的古裝大男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