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哈姆雷特的語言藝術特色

哈姆雷特的語言藝術特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22:09:57
知識點提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的代表作,西方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哈姆雷特》《浮士德》《神曲》《荷馬史詩》)該劇以中世紀的丹麥為背景,通過哈姆雷特為父複仇的故事,真實描繪了文藝複興晚期英國和歐洲社會的真實面貌,表現了作者對文藝複興運動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注。

哈姆雷特的語言藝術特色(哈姆雷特的基本特征)1

結合作品分析特征
  • 思想意蘊

1、從社會曆史角度來看,作品所描述的丹麥是一個動蕩不安、颠倒混亂的國度。親生骨肉同根相殘,人性私欲不斷膨脹,善良和純真“像蠟一樣融化”,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人性本善的世界都變成“一座不毛的荒岬”“一團污濁的瘴氣的集合”。莎士比亞在此處借古喻今,以古代丹麥這一理性精神喪失殆盡的荒原為喻,指代文藝複興後期的英國和歐洲社會,由此進而批判和揭露了當時英國和歐洲的社會現實,指出一味強調個性解放、放縱人的欲望對社會和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對物欲橫流的社會表現出憂慮的背後,流露着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呼喚。

2、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個處于理想與現實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的成長軌迹可分為三個階段:“快樂王子”“憂郁王子”“延宕王子”。在“快樂王子”時期,哈姆雷特在丹麥威登堡大學讀書,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大膽地歌頌人的理性與智慧,認為整個世界是一片光明美好的天地,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在《哈姆雷特》的第二場哈姆雷特登場時,一切美好都已煙消雲散,父親莫名被人毒害,叔父登臨王座,母親突然改嫁叔父,他感到身邊的人是“漠不相幹的路人”,痛苦與疑慮使他成為一個“憂郁王子”。當他知道叔父是殺父仇人時,自己卻沒有立即複仇,而是不停地裝瘋賣傻,左右搖擺,在矛盾與哲思中反反複複,最終與惡勢力同歸于盡。嚴酷的現實擊碎了他早年的夢幻,人文主義理想也随着最後的信念一點點破滅,他成了一個面對重重矛盾精神無所寄托的“延宕王子”。

  • 藝術手法

1、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雷特》着重通過内心矛盾沖突的描寫揭示人物的深度。莎士比亞的悲劇以描寫人和人的自然本性為核心,表現人與人以及人與理智、信念和情感、欲望之間的沖突,形成一種内與外雙重矛盾沖突,其中表現人物心靈世界和性格的重要手法便是内心獨白,例如《哈姆雷特》中最為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将生與死的哲思以及哈姆雷特此時的矛盾心境充分顯現。因而,莎士比亞的悲劇更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開掘,達到了空前的深度。

2、對比手法使作品在人物形象刻畫方面實現了豐富性和個性化的有機結合。不隻是不同人物的對比,同一類人物之間的對比亦是出彩,同是為父複仇,哈姆雷特與雷歐提斯之間形成了很大的差距,雷歐提斯為人魯莽,哈姆雷特則心思缜密。

3、在情節結構上,《哈姆雷特》表現出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特征。三條複仇線索層次分明,形成對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4、在創作手法上,《哈姆雷特》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重性。一方面,托古說今,以中世紀的丹麥反映當時歐洲現實,另一方面作品想象力奇崛,對人物心理世界的挖掘很是深入。

加深印象:

莎士比亞還借哈姆雷特之口,道出了自己所認為的創作原則與表演理論。他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鏡子,表演者應真實性表演,不能為了吸引觀衆而在舞台上大叫嬉鬧,全無思想内涵地表演。角色表演在于“真”,也就是說要再現生活,基于現實地創作、表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