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食物竟是“吸油大戶”,
你可能天天在吃!
随着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知道,吃油,得限量!過量的油脂的攝入不僅容易長胖,還和 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
很多人平時飲食也相當注意,很少吃的油膩食物,吃肉從不吃肥肉。但在實際生活中,除了自身帶油的食物之外,有些看起來清淡的“素菜”,可能特别吸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的油脂攝入總量不要超過總能量的 30%,按一個成年女性每天 1800 千卡能量攝入來看,也就是每天的油脂攝入建議不超過 60 克(大概 6 湯勺),其中來自烹調油的含量建議不超過 25~30 克。
要說吸油素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茄子,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整理了常見食材的吸油率,最讓人震驚的是:雞蛋居然比茄子還吸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了雞蛋的吸油率高達 43%。炸散雞蛋(炒雞蛋) 的吸油率僅次于炸面包片,比茄盒的吸油率高出了 26%。
實驗證明,一個47克的雞蛋打散後,吸15克的油可以說是毫無壓力!
如果在家炒上 3~4 個雞蛋,吸走 30~40 克的油太容易了。
雞蛋易吸油原理:
打散的雞蛋和油的接觸面積較大,而且在攪打過程産生較多氣泡,讓油脂更容易進入雞蛋中。
蛋黃中的卵磷脂本身具有乳化作用,可以讓油、水分更穩定的存在。因此即使很多油炒的雞蛋,吃起來也不會油膩!
這裡要特别提一下普遍認為健康營養的番茄炒蛋,可以說是典型的“吃油菜”:一道菜用兩次油。雞蛋想要炒得蓬松,最少需要25克油,而番茄為炒出酸味,也需要一定量的油,這樣一道菜的用油,輕而易舉就超過了一天的建議量。
做蛋建議:
吃蛋,盡量用蒸、煮,少煎、炸。在炒雞蛋時,油别趁手一倒,還是得計量着來,可以考慮使用不粘鍋。即使口感有些打折,也别讓健康讓位!
少油的雞蛋不好吃?可以在蛋液中加少許牛奶,炒出來的口感更滑爽~
茄子是一衆蔬菜中出了名的“愛吸油”,茄子疏松多孔,在油裡就像一塊海綿在吸水,“吃油量”驚人。
茄子的少油吃法:
在切好的茄子上撒上少量鹽腌制5分鐘,然後擠出水分,就能破壞茄子的海綿質,減少吸油,而且這樣處理過的茄子也更容易熟。
這裡也要提名一下質地同樣疏松的豆制品:油豆腐、油面筋、烤麸,也是典型的吸油代表!而且這類豆制品本身熱量就高,多吃易發胖。
葉菜雖然不會像茄子那樣把油吸進内部,但葉菜類表面的結構,讓油能更好的吸附在表面,形成一層浮油。油脂的吸收會随食物的表面粗糙程度與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因為粗糙的食物表面與油脂的接觸面積變大了。
以油麥菜為例:
不同烹調方式蔬菜脂肪含量差異 | ||
采用 30 克的油和 100 克原料 | ||
食材 | 烹調方式 | 脂肪含量 |
油麥菜 | 涼拌 | 19.3 克 |
清炒 | 19.8 克 | |
茄子 | 涼拌 | 13.8 克 |
清炒 | 13.9 克 |
油麥菜可以吸收的油量居然超過了茄子!每 100 克可以吸将近 20 克的油,常見的豬腿肉的脂肪含量也就 12.8 克/100 克。
和茄子相比,油麥菜涼拌的脂肪含量和清炒的脂肪含量差距并不大,看來葉菜包裹油脂的能力真是強。因此炒菜一定得少放油!
除了常吃的炒菜,如果吃火鍋想靠葉菜來解膩的,很可能吃下去更多油脂。
推薦吃法:廣式白灼
白煮青翠的蔬菜,配上清爽的醬汁,白灼可以說是既健康又美味。
白灼醬汁調法:
水 100毫升 生抽 10毫升(2茶匙)
魚露 5毫升(1茶匙) 味極鮮 1/2茶匙
鹽 1/4茶匙 糖 1/2湯匙
雞精 1/4茶匙
攪拌均勻後使用。配白灼後的菜或是蒸魚都好吃~
要說澱粉類食物最好吃的做法,當屬『油炸』!無論是炸薯條、炸春卷、裹了面糊的炸雞,還是早餐的油餅、油條,酥脆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然而,這類食物絕對在吸油榜上是名列前茅!
常見澱粉類食物的吸油率
澱粉類食品的吸油率差距很大,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
接觸面積越大吸油越多。比如常見的薯條和薯片相比,薯條的含油量往往低于薯片。
75 克薯條含脂肪 10 克
75 克薯片含脂肪 26 克
油炸時間越久,吸油也越多。油炸時間越長,内部形成的孔的孔徑越大,孔數越多,孔壁越薄,多孔結構就越明顯,油脂可吸附的空間就越大。
日常生活中怎麼判斷呢?油炸的東西油都少不了,越酥脆油越多。
市面上酸奶花樣繁多,口感也越來越好,但是這好喝的背後也藏有陷阱:添加了稀奶油,雖然會讓口感更舒滑,卻會讓你在無意間“喝進油脂”,增加脂肪攝入。
挑酸奶注意三點:
①警惕“風味發酵乳”,一旦有“風味”二字,說明有增加口感和熱量的成分;
②看配料表,想要控制體重的人群應盡量避免含有稀奶油、白砂糖等成分的酸奶;
③看營養成分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越低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