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在芭樂種植基地做日常檢查。 龔雯 攝
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在芭樂種植基地做日常檢查。 龔雯 攝
中新網漳州9月2日電 (龔雯)“‘網紅芭樂’去年産量30多萬斤,今年預計産量80多萬斤,銷售額900萬元(人民币,下同)……”福建省漳州市诏安縣金星鄉院前村的“網紅芭樂”果園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倆為村民算着收入賬。
看到今年的芭樂品質有保障,陳曉冬夫妻倆展開笑顔。 龔雯 攝
院前村地處“中國海峽硒都”诏安縣,在這片富硒土壤上種出的“土芭樂”已升級成“網紅芭樂”,從過去的爛在地裡到現在由電商銷往全國,帶動村民收入成倍增長。
今年的第一批芭樂成熟,李向鋒掰開剛摘下的芭樂品嘗,期待有個好收成。 龔雯 攝
在果園打工的村民陳友青笑逐顔開,“算上工資和芭樂收成,幹勁十足。”
陳曉冬在基地介紹去年新種下的芭樂樹苗。 龔雯 攝
4年來,陳曉冬夫婦幫扶村民實現标準化種植,讓農産品接軌電商,帶動村民共同增收,攬下“福建省最美家庭”“福建省巾帼好網民”等殊榮。幾天前,這對夫婦創辦的诏安縣曉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還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列為産業技術創新服務基地。李向鋒感慨道:“這遠超當初返鄉創業的預期。”
院前村村民陳友青在陳曉冬的芭樂基地工作。 龔雯 攝
“網紅芭樂”果園裡,套袋、滴灌、掐枝頭以及秋天的第一批采摘都在穩步進行。“芭樂收獲季是9月到次年5月,把旺季控制在冬天,可以保證農戶收益和芭樂口感。”說起芭樂的種植,陳曉冬笑稱自己夫妻倆都成了芭樂行家。
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在電腦前處理當天的芭樂電商預售訂單。 龔雯 攝
2016年,畢業于廈門華夏學院的陳曉冬和畢業于集美大學的北方小夥李向鋒毅然辭去工作,回到陳曉冬的家鄉當起了“新農民”。
“村裡長期種植芭樂,直到村民讓我幫忙銷售,才發現家鄉的芭樂低質、低産、低價,甚至爛在地裡。”陳曉冬說,“土芭樂”皮厚肉少、口感差,但是很香,于是決定研究改良當地芭樂品種。
李向鋒浏覽運營“陳老師芭樂”電商淘寶店鋪。 龔雯 攝
在外公的幫助下,陳曉冬學着翻地幹農活,種下42棵試驗芭樂苗。而彼時,二人對于芭樂種植絲毫不懂,“隻能帶上手機,在地裡一邊拍照一邊問。”
創業初期,城鄉落差、經濟收入大不如前、缺乏經驗和資源、家人不理解……辛苦與壓力并存下,夫妻二人組建研發團隊,學習台灣、廣東等地種植經驗,請農業專家幫扶。
2019年底,經過五代改良的“陳老師芭樂”終于種植技術成熟,口感綿密香甜,并成功注冊品牌。同時,陳曉冬挨家挨戶說服村民加入标準化種植,“去年起,願意加入的村民多了起來。”
“種植傳統芭樂一畝地年收入4000元左右,種植‘陳老師芭樂’收購價能達兩萬元。”陳曉冬說,如今周邊7個村200多戶村民均種植“陳老師芭樂”,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
“陳老師芭樂”通過陳曉冬團隊的電商運營,不愁銷售,在淘寶店中被稱為“冰淇淋口感的網紅芭樂”。李向鋒将剛摘下的“陳老師芭樂”用手掰開向記者展示:果肉粉紅軟糯,果香濃郁。
“僅通過電商預售就已供不應求,顧客複購率超過40%。”陳曉冬說,目前網店預售排隊發貨,旺季對接多個電商平台。
幾年來,陳曉冬負責參賽參展、對接資源和農戶,李向鋒則專注電商運營。二人各司其職,逐漸改變着村民們的種植方式和理念:僅留優質果,矮化樹枝抗台風,改用滴灌抗旱……陳曉冬還将新技術、新肥料與村民共享。
令陳曉冬欣喜不已的是,鄉村煥發新活力,“電商”“創業”等新詞彙逐漸被村民挂在嘴邊。農産品銷售有困難時,村民們還會找上門,“曉冬,請幫我把它賣給‘電腦裡的人’。”
眼下,夫妻二人正加緊籌劃再次參展9月8日将在廈門開幕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也計劃精準幫扶鄉村振興。
“村裡年輕人多起來了。”身為诏安縣鄉村振興講師,陳曉冬又想充分利用這個新身份,吸引優秀人才返鄉,“農村越來越有希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