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學霸每天崩潰到哭

學霸每天崩潰到哭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3 03:44:13

學霸每天崩潰到哭(學霸自述變成清醒的)1

說起名校學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優秀。

身為大學心理咨詢師,我們經常面對的就是這類優秀的“學霸”,當他們來尋求幫助時,通常因為網瘾、情緒困擾、論文寫作難等導緻學業困難,難以為繼。

在幫助這些學生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觸是,很多時候,網瘾、情緒困擾等并非學業遇挫的真正原因。他們往往在學業遇挫的初期,就無法有效應對,并因此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直到學業或生活狀态再也無法隐瞞家人和老師,不得不走進心理咨詢室。

這已經成為很多高校遭遇的共性問題,也對家長和老師帶來了挑戰——這些問題可以避免嗎?如果發生了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

失去對生活的掌控,他們隻有“生病”才能有機會與自己對話

盤點我們遇到的那些名校遇挫“學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們所表現出的抑郁症、強迫症等心理症狀,都指向他們生命中遭遇的困境。

治愈這些遇挫學生的心理問題,讓他們擺脫困境,需要調集他們的個體資源、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形成系統性的轉化合力。其中,家庭資源尤其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家庭卻往往正是學生的壓力來源。

這些學生在心理治療和輔導中顯示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喪失了與自己生命能量的連接,而且學生的心理症狀越嚴重,說明他們受到的束縛越嚴重,這些束縛往往來自家庭,來自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僵化應對模式。

面對這些學生,我們需要做的是聯合家庭一起來改變現狀,而不是給他們空講道理,說服他們努力。也正是因此,我們在咨詢中經常會經曆這些學生和家長的劇烈親子沖突,很多時候往往是家長要求孩子保住學業,孩子隻想放棄一切甚至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抗。

每當此時,大多數家長往往歸罪于手機、電腦,但他們看不到,遊戲和手機隻是這些學生的避難所。他們早就已經“患”了習得性無助——無助感也并非來源于學業,而是來源于他們對生活失去掌控感。而此時,父母能否重新看待孩子的行為,理解他們深層的心理需求,就顯得非常重要。

曾經有學生寫信給我:

我是一個生病的人,研二時突然迷上了網絡小說,我不去上課,不去導師工作室,還不斷暗示自己,我就這樣了,就做廢物,怎麼了。導師、輔導員來找我,我幹脆關機、失聯。躲在宿舍裡不開門,隻看網絡小說。

我也知道,周圍所有的人都在為我努力,但我卻是一個清醒的“植物人”,我會自己吃飯,卻沒有靈魂,一切的知識、智慧、說教、雞湯此刻都失去了效果,我隻能看到心中有一片幹枯的田,很渴。直到今天,我覺得做廢物也沒有意思了,那就找工作養活自己。曾經我是學霸,現在我想做個人,有脾氣會罵人……

像這樣的學生很多,長期以來,他們在生活中的優秀總是為了滿足别人的期待,當他一直無法按照自己想法活的時候,就幹脆頹廢、什麼都不幹,通過“生病”放下他人的各種期待,他們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與自己相處,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從而重新進入正常生活。

還有一個學生,不去上課、不與家人聯系,根據量表數據,他屬于高度網絡成瘾。每次我們給他進行心理輔導或咨詢,他都很配合,卻沒有任何進展。直到有一天,學生回家後和父親發生了激烈沖突,并且直接選擇了退學。後來他進入同學的創業公司工作,反而一點點找回了自己的活力。

當父母輩還在為生存焦慮時,95後00後實際已具備把困境轉換成人生資源的能力

在心理學中,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在兒童期與撫養者形成的關系質量,影響着我們的心理發展,影響我們的關系,而且影響我們在不同年齡段應對生活,表達情緒、運用認知和适應身邊環境的方式,影響我們解讀信息、鑒别危險的能力,以及對危險作出反應的模式——究竟是用認知的方式處理信息,還是用情緒的方式處理信息。

調查顯示,985高校中部分心理出現困擾與學業遇挫的學生,處理信息的模式都是高度依賴認知,而情感卻被壓抑。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長付出很多——金錢、時間、精力,但是卻沒有太多留意過孩子情緒的起起落落。

學霸每天崩潰到哭(學霸自述變成清醒的)2

當下大學生的家長大多數是60後、70後,這代人的成長經曆使他們對于生存更為關注,焦慮也來自基本生存問題,情緒并不在他們的關注範圍。但是,對當下95後、00後來說,生存完全不構成焦慮來源。面對生存的焦慮,他們甚至可以把這樣的人生困境轉化成人生成長的資源。

以在年輕人中大熱的李雪琴為例。今年,她為高考學生拍的應援片打動了很多人。她在片中說:

我是一個在小學就結束叛逆期的人,是一個初中開始就嘴上說不行,卻永遠考第一名的人,是一個上了985卻依然在迷茫未來的人,是一個喪到讓别人笑出聲的人。我是天賦型選手但是一直在努力……我想對即将走上考場的你說,沒有什麼能夠決定你的一生,人生任何時候,隻要苟住就能再次翻盤。面對未來,不認慫。聽一聽過來人的答案,即便你隻是想找個地方躺着,他們也能告訴你,哪裡躺得更舒服……

看了她的應援片,你就能理解她為什麼能夠“火”起來——那種标志性的焦慮和看似一切都無所謂的表達,背後其實是對困難、對人生、對一切看似負面的狀态的全然接納。這不僅在同齡人中很能引起共鳴,對于更年長的人來說,也很有吸引力。

但是,從她在專訪中談到的成長經曆來看,她是一個在普通意義上有很多困難的人,究竟是什麼使她在面對困境、面對人生危機時,最後發展出對自己完全接納的策略呢?

從李雪琴談自己和媽媽的關系,以及李雪琴的同學、朋友對她媽媽的評價可以看出,她的媽媽和她完全像朋友一樣,甚至她很多時候還要照顧媽媽,從經典的家庭治療理論來說,她是父母化(強迫性地要扮演照顧角色)的孩子,她和母親的位置似乎是倒置的。但是這樣一個媽媽,一位自己的人生也遭遇很多不順的媽媽,卻無限接納自己的女兒,給了女兒很多自主發揮的機會,成為李雪琴最堅定的後方,而且李雪琴生活的環境,讓她一直不缺朋友。

在依戀理論中,如果有一個人,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這個人無論有什麼問題,都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資源。同時,如果這個孩子還有朋友等更多的人際資源,那麼無論他遭遇什麼困難,強大的生命能量都不會被消磨掉,正是這種人生中所展示的生命能量才會這麼打動人。

每一個家庭都是孩子成長發展的資源,家庭成員之間的連接也會有重要影響

每一次人生危機都可以是人生的轉折點,也可以是學生收獲成長的契機。每一個遇到挫折的“學霸”,都有可能通過這樣的契機恢複生命的活力。但是,這需要整個家庭的努力。如果家庭的日常互動模式、家庭成員的高焦慮狀況沒有改變,那改變學生就非常困難。

我們和很多來咨詢的學生及他們的家人交流,往往發現,家人确實付出很多愛,但是學生在心理層面卻仍然空洞而沒有穩定的安全感,内在價值感更低。這些學生甚至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即便說出來,家長也無法回應他的脆弱的狀況。

長期的包辦,使得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很好地與人交往,也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社會技能。反觀李雪琴,她的母親給了她情緒方面的支持與選擇的自由,她非常确定,媽媽是她的後盾,而且不會全面控制她的發展,甚至都沒有這樣的想法。

學霸每天崩潰到哭(學霸自述變成清醒的)3

而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努力做很多事,從生活到學習,包括專業的選擇,實際上卻是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甚至造成了孩子情緒調控和大腦層面的改變。當學生情緒喚起或抵制累積到某個時間點,就會出現抑郁、強迫的行為。而且很多學生往往一直處于父母的過度保護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态使得他們的自主性、可控感都非常差,更不要說具備逃脫逆境的經驗了。

這些遇挫的“學霸”最反感别人勸慰他“你曾經成績那麼好,那麼優秀”,其實在他們看來,這都是自己因為外界的期待而展示的優秀,未必是内心的需求。

在我遇到的那些學生中,有退學的、轉學的、重考的,他們好多後來發展都很不錯,在這個過程中,隻有他們和家長都學會共情、接納,讓學生增加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感,學生的心理才可能療愈,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家長的自我療愈。隻有家長改變了,學生才會改變,學生才會收獲成長。

作者:劉翠蓮(同濟大學教師)

編輯:李晨琰

圖源:視覺中國、文彙報資料照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