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長安街騎自行車。 圖/視覺中國
得益于綠色低碳的運動屬性,騎行熱仍在繼續,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鄉野田間,随處可見騎行愛好者。騎行是一種時尚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廣泛參與的同時,也要注意科學和安全騎行,謹慎為上,盡量避免意外受傷。
運動難度:★☆
騎行的門檻比較低,無論是家用自行車、共享單車,還是公路車、折疊車、山地車,用雙腳的蹬踏帶動車輪前進,任何人都能越騎越遠。當然,要想從入門的愛好者變成深度參與的騎手,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受傷風險:★★★
易傷部位:手部、手肘、膝蓋、腳踝、腿部、頭部
任何人長距離、高強度騎行,都會帶來身體的損耗,不科學的騎行還會損傷膝蓋、腳踝,專業運動員也不例外。而對普通愛好者而言,最大的風險來自外部環境,崎岖的道路、過往機動車輛、陰雨天氣等都可能引發摔車,導緻手部、手肘、膝蓋、腳踝、腿部、頭部等受傷。
運動貼士
騎行時追求速度和激情不可避免,這是很多人參與該項運動的初衷。不過,科學和安全騎行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參與城市騎行的愛好者,領略沿途自然和人文風光的同時,不要忽視外部環境帶來的風險。
五屆全國錦标賽冠軍、江蘇省自行車隊山地公路組主教練徐剛表示,要想避免長期騎行帶來的膝蓋、腳踝損傷,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擋位、坐墊高度,特别是上下班通勤時,不必追求太高的擋位和速度,騎行前後的熱身、放松也能減少受傷風險。
戶外騎行時,頭盔、騎行服、騎行手套、騎行眼鏡等裝備非常有必要,在遵守城市交通規則的同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始終觀察過往機動車輛,注意路況,經過路口或者下坡時,要随時注意減速慢行。
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編輯 張雲鋒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