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

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14:00:12

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本文從論文選題重要性、選題一般過程和選題基本技巧三部分入手,講述在論文選題時的思考,文章邏輯嚴謹,結構清晰,語言生動,行文流暢,實踐性強尤其是第三部分論文選題的基本技巧,作者用自己五篇文章,立足五種刊物定位,講述自己選題時的思維線索更重要的是,文章發表之後他會再次反觀之前的思考路徑,總結之前的成敗得失,并把成功的方面和因素固定下來,形成文字并積澱為經驗,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論文選題的五個立足點)1

論文選題的基本思路

本文從論文選題重要性、選題一般過程和選題基本技巧三部分入手,講述在論文選題時的思考,文章邏輯嚴謹,結構清晰,語言生動,行文流暢,實踐性強。尤其是第三部分論文選題的基本技巧,作者用自己五篇文章,立足五種刊物定位,講述自己選題時的思維線索。更重要的是,文章發表之後他會再次反觀之前的思考路徑,總結之前的成敗得失,并把成功的方面和因素固定下來,形成文字并積澱為經驗。

01

學術論文選題的重要性

(一)選題如同選人生道路

試問如果你的路都走錯了,後頭的努力還能産生一種正能量嗎?對于一名有志于将科研工作作為自己人生事業的年輕人來說,選題直接決定了今後其潛能大小和學術事業的後勁。許多博士生在寫完博士論文後都沉默了,就是沒有選一個最适合自己的題目。

(二)科研選題是一種理念的選擇和較量

任何事業都首先是一種理念的競争。理念是競争的開始,甚至是競争的終極。一個合适的選題就是一個至善理念的化身。良好的選題包含的必備要素是:打破單一學科的界限、對現有研究的充分利用和總結、對未來學科發展的預判和把握、與當下及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等。

(三)選題是自我推銷中的第一印象

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首先都來源于第一印象,有時第一印象直接決定了人們對于事物本質或本性的認識。學術圈中,尤其是學術刊物的編輯、學者對于一篇論文的評價首先看的是選題。選題很大程度上或完全決定了業内人士對于論文價值的評判。

02

學術論文選題的一般過程

(一)靈感的來源

靈感是相對模糊的,是分散的,是點狀的,它存在的意義就是我們可以把這些模糊、點狀和分散的想法進行整合。選題靈感的來源是多元的,置身于很多場合中都有可能獲得選題靈感的機會。比如,參加學術會議時,同行之間交流或者發言時針對某些新事物或新現象抛出的話題;與師友學習讨論當中,他們不經意的某句或某幾句話也可能給你有所啟發;每年全國兩會新的立法提案也能夠為我們的選題打開思路,不局限于期刊雜志相對陳舊或傳統的話題;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報道、評論、分析也能夠第一時間給予我們新的視角和素材等等。

總之,我們不乏獲得選題靈感的機會,生活中的很多我們看似平常的現象或者細節,均潛藏着亟待我們去發現和解讀的内在規律,關鍵需要我們多去體驗、多去發現、多去質疑、多去交流、多去感悟。

(二)文獻的調研

有了一定的靈感後,并不意味着依據這種靈感産生的精神成果是最新的。因為與你同樣具有感悟和體驗功能的靈性個體會不約而同地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産生探究的欲望或興趣,他們中的某些或者很多人會搶在你之前将他們的靈感轉化為精神産品(文章或著作)。

因此,在你決定就你的靈感展開創作前,你應該去梳理、總結下前人就類似的靈感所創作的精神産物的現狀。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文獻調研。一般而言,文獻調研有必要對這一選題所有的文獻展開分析,包括不同學科之間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的差異、代表性學者的主要觀點、思想的争鋒交流等。假設某位同行就一具體的選題已經出版了相對規範、備受認可的成果,後人要想在同一選題上進行超越,就必須百分之兩百比前人做得好。

(三)題目的草拟

基于先前的靈感,以及後來對同類成果的調研,我們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對自己的選題有初步的想法,進而能夠拟定一個相對規範、明确的題目。題目的拟定從外在形式來說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這裡我就對題目怎麼拟不作過多解釋。但是,學術論文題目的拟定是有捷徑的,一般業界認為四大文科學術文摘的文章題目最具有參照的價值。四大文科學術文摘是《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建議我們在題目拟定上多參考被這四份文摘轉載、摘要文章的題目,不妨根據裡面現成的題目改變關鍵詞直接借用。

文章題目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時候在文章成文後還需要對文章題目進行修改。就我個人而言,我一般是在文章寫好并修改後,我會根據文章内容拟出3到5個備選題目,在仔細對比和征求他人意見後,确定一個自己認為最合适的題目。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文章題目是有字數限制的。一般而言,文章題目(主标題)的字數以不超過20個字符為宜。

03

論文選題的基本技巧

基本技巧以我個人發表的部分文章作為個案分析,每個技巧對應一個個案。

(一)舊瓶裝新酒

《社會排斥視角下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公平就業的調查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1年第9期全文轉載。

這篇文章是我研究生期間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雖然最初隻發表在一篇普通的雜志上(雜志于2012年入選CSSCI擴展版),但能夠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其意義已經遠遠超越發表在一般的CSSCI來源刊物上。

第一,什麼是“舊瓶”。舊瓶指的是相對陳舊的選題,即針對同一選題已經有許多文章了。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這個選題已經持續了許多年,如果在CNKI上輸入這個選題進行檢索,相關的文章有好幾百篇。

第二,什麼是“新酒”。新酒指的是相對較新的觀點、理論或者原始采集的數據和案例。

第三,如何做到舊瓶裝新酒。以這篇文章為例,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具有原始采集的案例、較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案例上,均是通過一對一的深度訪談采集的案例,能夠從文化本位上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真實的擇業感受,而國内這一選題的文章多數是經驗性的總結和分析,作者缺乏直接的體驗;視角上,以“社會排斥”理論為分析視角,國内同類的文章幾乎沒有借用這一理論進行分析的先例;方法上,借用社會學的方法,通過對訪談案例的解讀,分析作者對這一問題的體驗和發現,國内同一選題對這一方法的運用還不是很普遍。

(二)抱大樹

《文化強國的法律保障:加強我國翻譯立法的思考——基于文化語境下翻譯與權力關系的考察》,《中國翻譯》2012年第6期。

《中國翻譯》是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會刊,是目前國内翻譯學研究的最權威刊物。一般很少有博士生在上面發文,幾乎也沒有非語言學或翻譯學專業背景的人能夠在上面發文。

第一,什麼是抱大樹。抱大樹是指借助知名學者或熱點文章作者的影響力,表達作者對同類事務或問題的學術觀點。一般來說,這種文章以批判性為主要特征,文章的題目或者副标題經常帶有“與某某教授商榷或讨論”的字眼。2011年暑假,無意中我在《中國翻譯》上看到一篇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翻譯》主編黃友義先生在兩會期間提交的一篇關于加強翻譯立法提案的文章。我經過文獻檢索,發現國内目前還沒有關于翻譯立法方面的學術論文,想着不如我根據黃友義先生的基本想法,寫一篇關于翻譯立法的文章,對于翻譯立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談談我的想法。

第二,怎麼抱大樹。這本身是一種非面對面的學術交流方式,我們與對方是一種對等的關系,但僅局限于學術觀點的交鋒,語言中不能有或者讓人感覺有人身攻擊的味道。一般來說,這種文章是對他人學術觀點的批判,或者是對他人觀點的另一個角度的解讀,也可能是對他人觀點的一個更為詳盡的解釋。

(三)抓熱點

《我國文化立法的基本框架、實施步驟和重點協調的幾對關系》,人民網,2012-09-11。

人民網是與新華網、中國網、光明網等一樣的國内為數不多的官方主流網站,上面發表的學術性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國内知名學者或者學者型的官員。

第一,什麼是抓熱點。抓熱點是指以引起社會、地區乃至全球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或國家的重大政策為切入點,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解釋、分析的寫作和文章發表過程。以本文為例,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主題就是文化,自2011年底以來,文化成為政治、法律、文學、新聞、管理等各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主題詞。

第二,如何抓熱點。一是養成關注熱點的習慣。每天要有讀報、網上浏覽新聞的習慣,建議多讀《環球時報》的時評和《參考消息》的“問題與建議”欄目,多浏覽“共識網”上的時政分析與評論,這樣能夠及時把握國内乃至世界局勢脈搏的跳動。二是要及時産出。根據社會的熱點事件,在第一時間産出相應的文章。由于是新的事件或者事物,前人的成果相對較少或幾乎沒有,沒有必要在文獻調研上花太多的時間,誰的成果先發表,就以誰的觀點為參照物。反之,如果自己的成果沒有及時發表,待别人的成果先出來後,自己就會陷于被動,不僅文獻調研要花時間,而且超越前人的成果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四)擴大讀者群體

《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公平就業的臨時法律措施的探讨——以“社會排斥”理論為分析視角》,《西北人口》2012年第1期。

《西北人口》是人口學的刊物,屬于大的社會學刊物的範圍。人口學往往與法學、管理學和民族學具有交叉研究的對象或者範圍。例如,少數民族人口就是民族學和人口學共同關注的研究對象。

第一,什麼是擴大讀者群體。目前國内各學科研究基本處于一種縱向隔離的狀态,各學科自說自話,相互之間沒有交流。擴大讀者群體就是改變這種狀況,強調綜合運用兩種或多種學科的話語解釋和分析同一問題,使得不同學科背景的人能夠産生共鳴。本文是法律、民族學、教育學、社會學四個學科綜合的研究,能夠保證文章的讀者群體涵蓋上述相應專業背景的人員。

第二,怎麼擴大讀者群體。一是分析理論為不同學科所接受。本文的“社會排斥”理論被法律、教育、社會、民族等人文學科廣為接受,用于分析弱勢群體(包括少數民族)由于制度性的原因而無法獲得諸如教育權和住房、保險等社會保障權的現象。二是語言風格要平實、直接。不能過于形而上,保證語言能夠被不同學科背景的人看懂。

(五)跟蹤新事物、新現象

《完善我國大城市少數民族語言公共服務問題研究》,國家民委2013年度民族問題研究重點項目。

包括教育部青年項目在内的省部級科研課題幾乎很少有在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作為負責人立項,省部級重點科研課題應該在之前也沒有全日制博士生立項的先例。

第一,新事物、新現象。新事物和新現象不僅來源于對新聞報道的及時關注,也根植于對長期關注的研究對象或者事物的體驗和發現。這些新的現象并不是以前沒有或沒有存在的,而是通過自己的體驗和綜合分析,認為某一現象已經付出水面,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問題。

第二,如何将新事物或現象轉化為學術話語。一是根據現有的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歸納,總結問題研究的價值和主要關注的點。對于少數民族語言,人權法、民族學、國際法等學科都有相關的學術成果,要以現有的話語來解釋新的現象,并從中總結為什麼舊的話語為什麼一定程度上不适應新事物的發展。二是着手就新的問題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語言格局從縱向共存轉向橫向互動;語言功能從宣示政治平等轉向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語言使用地域從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轉向大中城市正在形成的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等等。

第三,就新的想法進行反思。反思要以持續深入的調查和體會為基礎,反思應對這一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審視。保障少數民族語言在公共服務中的使用是臨時性的措施,還是作為長期的政策?是語言發展中的正常現象,還是與形成統一語言是相沖突的?是否會導緻民族意識的進一步助長,還是相反有助于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