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真熱鬧,家家戶戶放鞭炮,貼春聯,福來到,歡歡喜喜把春報。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樂陶陶,包餃子,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節是中華大地上流傳範圍最廣泛的傳統節日,是全球華人文化認同的載體和共同身份标簽。而春節承載的傳統文化事象、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也深遠地影響和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内核、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
今天大家就跟随小編一起,看看春節期間大理有哪些精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疫情防控時期,就讓我們在線上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厚重的文化底蘊。
跳花燈,唱大戲
花燈戲是由明清小曲和雲南民間音樂、舞蹈、方言音調結合而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包括花燈劇、花燈歌舞、花燈小唱等藝術形式,主要流傳于大理州彌渡縣、祥雲縣、雲龍縣、巍山縣等地區。2008年6月,花燈戲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第一批擴展項目)。
彌渡縣密祉鎮元宵花燈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彌渡縣密祉鎮都會舉行熱鬧的元宵燈會。白天巡演,晚上在本村跳“門戶燈”的方式進行活動。在形式上,逐步形成了燈彩、小唱、花鼓、折子戲演出四大類。曲調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突出,歡快活潑,诙諧風趣、優美抒情,将節日的歡快氣氛融入跳花燈的海洋。
白族吹吹腔是以唢呐為主要伴奏樂器,以鼓、钹、鑼、镲、梆子等打擊樂器相配合的一種古老民族劇種,主要流傳于大理州的雲龍、大理、洱源、鶴慶、劍川等地,2020年12月,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名單。
雲龍縣白族吹吹腔表演
白族吹吹腔按藝術形态分有“袍帶戲”“武打戲”“生旦戲”“醜角戲”“生活戲”“現代小戲”等,行當分“生、旦、淨、醜”,講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唱腔有九闆十三腔,唱詞為白族特有的“山花體”句式,唱詞和對白兼用白語和漢語。以上引、詠詩、作對、表白、做功為基礎,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說法。
每年農曆大年初二至初四,各地白族群衆彙集在村中古戲台前,觀看吹吹腔表演。演出前要“敬戲神”,首場必演《三出首》(财神、魁星、賜福天官現身祝福),期間會表演《火燒磨房》《竹林拾子》《崔文瑞砍柴》《春風送暖》等劇目,最後一天以團圓戲結束演出,演出結束後要舉行“紮金榜”“謝戲神”“鎮台”等系列儀式,祈福村莊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剪團花,貼年畫
白族剪紙主要流傳于大理州大理市白族聚居區,并由白族婦女傳承和發展的民間傳統美術。其以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為其主要特點,形态古樸,蘊意了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受大理人民喜愛,2013年11月,剪紙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剪紙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楊亞輝作品
白族剪紙主要有裝飾剪紙和紋樣剪紙兩大類。裝飾剪紙主要用于春節和婚慶,營造喜慶熱烈的氛圍;紋樣剪紙則作為白族婦女的裹腰頭、圍腰腳、繡花鞋和香包、兒童背被等生活用品的繡花紋樣,與白族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春節将至,心靈手巧的白族婦女們會圍坐在一起,剪“團花”,将團團圓圓的美好祝願帶入新年的生活。
剪紙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楊亞輝作品
寫楹聯畫年畫是流傳于劍川縣的傳統年俗,2020年12月,劍川楹聯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傳承人張旭東年畫作品
每逢春節,人們會邀請有功名的仕子或傳學明經的文人來到家中,撰寫對聯,同時根據時令畫上一兩副年畫,希望通過此舉祈願自家後生求得功名。從古至今,劍川的城鎮鄉村,都有撰寫楹聯的習慣。紅事(嫁娶)要寫喜聯、送賀聯,白事要寫喪聯、挽聯,過年要寫春聯,起房蓋屋要寫柱聯、賀聯,老人過生日要寫壽聯、賀聯,小孩取名要寫吉祥聯,朋友之間有贈答聯,書齋、廳堂、園林、廟宇以及各種盛會都要貼寫楹聯,而年畫則是專門在過年期間繪制,反映了濃郁的地方風俗,妙趣橫生。
傳承人張旭東年畫作品
迎本主,祭啞巴神
本主崇拜是白族所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事象,也是白族最重要、最普遍的民間宗教信仰。凡白族聚居的村落,幾乎都有本主廟,本主廟内供奉着本主以及配神,各村的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節日和相關的傳說故事。本主崇拜深入到了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本主文化。
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是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白族過大年的熱鬧日子, 家家戶戶要殺豬、殺雞、大擺酒席, 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做客,還要把親友們請來一起過“本主節”。正月十六日是紀念為民除害英雄杜朝選的壽誕日, 全村人在正月十四那天要舉行“接本主”儀式活動, 早上祭拜本主,之後是本主巡遊活動,中午在古戲台上唱大戲,同唱白族調,打霸王鞭。親朋好友到齊後一起擺開席面吃年飯,非常熱鬧。
寶豐白族接本主習俗是大理州雲龍縣寶豐古鎮白族人民群衆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民俗活動。2011年11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農曆正月十一接本主,正月二十二日送回本主廟,二十三日做“回壇大會”,整個接本主活動全部完成。接三崇本主時,儀式隆重,迎神隊伍有時達千人。老百姓蒸米糕、擡龍燈、裝扮“汗老爺”,本主每接到一處,各家各戶擺壇備牲醴,以祈求本主護佑本年災逆不生,大吉大利。各種活動熱鬧非凡。
賓川縣萂村接天子
2006年5月,賓川縣大營鎮萂村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傳統文化保護區,列入保護名錄。萂村接天子活動在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舉行,屆時會舉行舞龍燈、耍獅子、誦經、唱大本曲、跳霸王鞭、拉龍船、接天子等活動,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美味佳肴擺在門口迎接天子回家。接天子活動由本村當年結婚的男子負責組織,有一萬餘人參加,場面十分熱鬧。
啞巴節是大理州祥雲縣禾甸鎮大營彜族人民世代相傳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都會在大營七宣村隆重舉行,相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它通過跳啞巴,為彜族人民辟邪免災,保清吉平安,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2009年8月,啞巴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名錄。
祥雲縣禾甸鎮大營村啞巴節
大營彜族啞巴節演繹着一個動人而美麗的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七宣村裡有一美麗善良的啞女,為幫助村民,四處乞讨,求醫求藥,啞女的這份善良和純樸感動了龍王,并被龍王相中納為妃子,于是龍王和啞女一起幫助村民度過了難關,醫好了疾病,還給村民帶來了風調雨順和平安吉祥。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是啞女帶着龍子龍孫回村看望村民的日子,為了紀念龍王和善良的啞女,七宣彜族人民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為啞巴節,祈盼啞巴節能讓彜族人民世代平安吉祥。
啞巴節當天的活動内容有祭拜神樹、飄紅、跳祖鼓、跳年松、對山歌、打跳、摸泥黑、敬祝福酒、賽裝以及到各家各戶跳啞巴等。活動主要是以娛神、娛人為内容,以傳統歌舞、崇拜祭祀為載體,展現民族曆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内容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
齊跳舞、共歡歌
霸王鞭舞又稱花棍舞、金錢棍、英雄鞭、打蓮湘(打連廂)等,是白族民間舞蹈廣為普及的一種傳統舞蹈,主要流傳于大理州大理市、洱源縣、劍川縣、雲龍縣等地。2017年6月,白族霸王鞭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白族霸王鞭
打霸王鞭時,舞者不停地以鞭打手、磕肩、碰腿、敲背、擊腳。随着手舞足蹈的起落動作,霸王鞭發出有節奏的、清脆鮮明的響聲。霸王鞭有上百種打法和套路,過年時白族群衆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歌舞出極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節日文化氣氛。
“彜家戶戶有火塘,彜山處處是歌場”。在寨子的山坡林隙和溪畔湖邊,總能看到彜家人歡快的舞姿,聽見彜家人悠揚的調子,這就是目前廣泛流傳于大理州巍山縣、南澗縣、祥雲縣、漾濞縣、雲龍縣等地的彜族打歌,2008年6月,彜族打歌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名錄。
在家人團聚的春節,彜族人民以火為圓心,圍成數圈,齊歌共舞。打歌時有數人吹蘆笙,在“歌頭”帶領下見的隊形有大圓圈、兩橫行、二或四豎行,依照蘆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的節奏,有規律地演唱打歌調子。
踩高跷、逛廟會
高台社火,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動,是高台、高跷、旱船等民俗活動的總稱。高台社火是巍山縣每年春節舉行的最為隆重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2009年8月,高台社火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巍山縣高台社火表演
高台社火在春節期間表演。傳統高台社火由多人組合,共同擡着木架支撐前行,随着社會發展,現在已多改為機動車代替。底台的車廂用綢布遮蓋,輔以剪紙和彩繪作為裝飾,正面書寫高台主題,以台中伸出的一根三四米長的鐵杆為軸心,形成上、中、下三台造型。
高台的特色在于台與演員之間的結合點非常巧妙,下一台演員肢體的某一點或手中道具的頂點就是上一台演員的支撐點,而最上一台的演員以一手或一足,或是手中道具為支撐,使整個身體懸在空中,并做出種種高難度的造型和動作,令人歎為觀止。
高台社火内容主要取材于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例如《老君點化細奴邏》《醉打蔣門神》《斷橋》《鵲橋會》《西湖借傘》《呂布戲貂蟬》等。表演時,高台上的小演員們身着戲服,面飾紅妝,惟妙惟肖的神态以及稚嫩的臉龐,逗人可愛。
緊随高台而行的是高跷隊伍,列隊而行,井然有序,向觀衆演繹一個個生動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八仙過海”“豬八戒背媳婦”“七仙女下凡”等。高跷隊伍在歡快的鼓點聲中走街串巷,将新春的祝福帶給古城的每一位百姓。隊伍中有一個很有特色的角色名為“悶頭鳳”, 形如白鳳,高一米多,用篾條紮成,糊上棉紙,并作各種彩繪裝飾,由一名經驗豐富的演員罩于身上不停地歡耍,耍鳳人在耍玩的同時還要腳踩八尺高的高跷,驚險伴随着趣味,令人贊不絕口。
正月十五這天彌渡縣西山各地彜族村寨的村民,穿着節日的盛裝,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前來參加一年一度的領歌、祭柱、鐵柱歌會。領歌時,族長走在領歌隊伍的前面,後面跟着畢摩,再後面是長長的領歌隊伍。隊伍來到鐵柱前的祭台,獻上準備好的三牲:羊頭,豬頭,公雞供奉在祭台上,然後族長獻香,衆人唱合。上香畢,畢摩開始朗頌祭文,祭文頌畢,打歌隊便環繞鐵柱打歌繞三周,大号三響齊鳴,領歌祭祀結束。其後各村代表隊便在鐵柱廟舉行盛大的踏歌會,娛人娛神,熱鬧非凡。
品美食 、解鄉愁
大理酸辣魚是洱海邊白族地區的一道特色菜,以大理壩子中的高原湖泊——洱海中生長的鲫魚為主材配以紅椒、青椒、木瓜、楊梅或烏梅為原料,在土竈燒柴火用砂鍋煮成。經過洱海周邊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和曆史風俗的積澱,形成獨特的風味,在大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白族家宴上的主菜。2020年12月,大理酸辣魚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大理酸辣魚
酸辣魚是大理地區年夜飯的主菜,人們通過“年年有餘”等吉利話來表達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把洱海魚和酸辣的味道加在一起,唇齒生津,味美鮮香,酸辣可口,百嘗不厭。人們還把酸辣魚通過特殊的熬制和自然冷凍,成為“凍魚”,那也是一種大理獨特的美食。
乳扇是流傳于大理市、洱源縣等地的傳統地方名特風味食品,由牛乳制作而成,因形如扇狀,故名乳扇。2020年12月,乳扇制作技藝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大理乳扇
乳扇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物質,還有調和氣血、安神養心、健胃補虛等功用,是增強體質,促進人體健康的佳品。乳扇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煎、炸、烤、炒、煮、蒸、燙皆可,可甜食亦可鹹食,可熟食亦可生食,亦可配菜制成夾沙乳扇、玫瑰乳扇、火腿乳扇、小炒乳扇、涼拌乳扇等各色菜品。
一盤金燦燦、酥脆脆的炸乳扇是大理地區年夜飯不可或缺的美味,這是味蕾的盛宴,更是無盡的鄉愁。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秦蒙琳 通訊員 楊曦泠
大理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責編 徐紅
編審 劉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