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窩是釣魚的靈魂,不打窩的釣魚,是沒有靈魂的,打窩之後發窩效果不好,也是沒有靈魂的,而我們打窩時,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則是造成死窩的罪魁禍首。
什麼是死窩呢?死窩,就是打窩的窩點,因為種種原因,導緻魚群不敢進窩,運氣好點,能看到魚星魚泡在窩點浮現,運氣再好點,甚至還能看到類似小魚鬧窩的漂訊;
而大多數情況,則是發窩之後,沒幾口就沒有任何動靜,亦或者幹脆從頭到尾不發窩,這就會給我們一種誤解,水中沒有魚,窩料效果不行;
死窩這種情況,表象很極端,要麼完全沒動靜,要麼就和小魚鬧窩非常像,所以沒經驗的釣友,要麼會以為沒有發窩,要麼就誤認為小魚鬧窩,結果就是應對不當,别說漁獲,魚口都沒有。
之所以會如此,因為死窩的常見原因并不固定,有可能是窩料味型不對,也有可能是噪音驚吓魚群,也有可能是窩料數量不對,甚至也有可能是起魚驚吓魚群了;
具體是哪一種原因導緻,要具體分析,所以,一旦出現死窩現象,老鳥還好說,新手或者經驗不足的釣友,就會被誤導,要麼認為水中可能沒有魚,要麼就誤以為是小魚鬧窩;
釣魚這個事,有人是為了享受釣魚的樂趣,有人則是為了過程,有人則是為了結果,不管是哪一種,琢磨釣魚,把釣魚這個事琢磨透,本身就是釣魚的樂趣之一;
那麼針對死窩,這種非常考究釣魚人經驗和眼光的魚情,自然也是可以從現象來分析原因,并且從原因來處理,畢竟,死窩是魚進窩不發窩,亦或者是遊曳在窩子周圍,而不是不發窩;
隻要能有效的解決死窩的根本原因,并作出相應調整,不說爆護,連竿過過手瘾是完全沒問題的,而且處理得當,有大物給口,甚至中鈎也不是不可能;
第一步、通過小技巧,判斷是死窩,還是小于鬧窩
前文所述,死窩的兩個迹象,一是完全沒有動靜,二是非常類似小魚鬧窩,想要判斷是不是死窩,首先要确定這種魚情,而判斷技巧非常簡單;
抓一把腥香的粉兒,用1:0.4的餌水比,打勻之後,捏成餌團,扔到離釣點2~3米左右的位置,等上3~5分鐘左右,再開一團腥香的拉餌,打一會頻率;
如果連續抽上8~10杆之後,浮漂始終紋絲不動,那可以确定是沒有魚進窩;如果有魚給口,不管抓不住得住死口,都可以确定是死窩;隻需要耽誤上5~10分鐘左右,就可以确定了;
第二步、分析死窩的原因
前文所述,死窩的誘因往往是不經意間造成的,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
這幾種原因,要說有意為之,那顯然不太可能,隻要是釣魚人,都會盡量避免以上四種情況出現,但既然說是無意間施為,又比較常見,那肯定還是釣魚人自身的問題;
1、打窩、補窩的數量過多或過少
打窩,頭窩、補窩、續窩,到底窩料的數量放到多少,這一直都是頗有争議的一個話題;因為窩料的數量打的太多,進窩魚在窩點外圍就能吃飽;
而我們的釣點設置在窩子中間,就會給我們一個誤判,窩子一直沒有進魚,所以一直就沒有發窩;而窩料太少,進窩魚很快就吃完了,所以打下去沒多久,就會有發窩迹象;
但是沒等我們抓住實口,窩料就被吃完了,這就散窩了,而補窩、續窩,同樣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所以隻要判斷不是死窩,而一直沒有發窩迹象,亦或者有發窩迹象,沒多會就沒有任何動靜了,基本上都可以判斷是窩料的數量出現問題了;
2、釣餌或者窩料太香濃導緻的死窩
野釣打窩,為了節省成本,同時也為了避免招惹小魚鬧窩,多會用玉米、紅薯打窩,但是這兩種材料味型寡淡,大批量投放到窩點,發窩效果還是不理想;
垂釣思路中,用玉米打窩,多提倡淡引濃釣,但是這個淡濃之間的差異,到底控制在多少,其實就算是老鳥也很難說清楚,往往都是用自身的經驗來操作;
這樣就算素淡的窩料吸引魚群進窩了,但是因為釣餌的味型過于濃郁,這就會引起進窩魚的警惕性,進而導緻魚群隻會在窩子外圍遊曳,不會輕易進窩;
黑坑釣這種情況則截然相反,不管是搶魚還是掏坑,釣友們都會用大量濃郁非常的散炮抽窩,釣餌必須味型既要接近窩料,但是又要比窩料味型略濃郁,這樣才能吸引進窩魚開口;
如果掏坑人數少,就會發現,如果用濃引淡釣或者淡引濃釣,都很容易導緻漂訊如同小魚鬧窩,但根本就抓不住實口的現象,原因也就在于此;
3、噪音源驚吓魚群不敢進窩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魚對聲音非常敏感,當噪音分貝值達到90分貝,且持續時間超過10秒,就會對噪音源附近的魚群造成驚吓;
當然,如果持續的噪音,且分貝值低于70分貝,那麼這種影響并不大,但是意外的噪音源,這一點并不能被我們人為掌控,如果是因為噪音導緻的魚群不敢進窩;
其具體表象,就是小魚鬧窩都不會有,仿佛釣點周圍的水域,就沒有魚存活一樣,我們隻需要觀察水色、水質,就能得出一個大緻的判斷;
如果水色不清澈,水質偏肥,水中浮遊生物、微生物、水槽水藻一樣不缺,氣溫又不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連小魚鬧窩都沒有,如果周圍又沒有明顯的噪音源,那必然是有突如其來的噪音導緻水中所有的魚群暫時逃離了;
4、起魚動靜太大,不當控魚,導緻釣點周圍短時間沒有魚群進窩
中大魚時,在遛、控、抄的過程中,不可能硬把硬拽,快速将大魚抄回魚護,而且影響的區域,也不可能就釣點周圍幾個平米,每當我們中了大魚的時候;
遛魚的區域,甚至會幾十平米乃至百十平米,而結果就是,不管大魚有沒有被抄入魚護,短則3~5小時,長則十幾個小時,該片區域内,除了鬧窩的小魚會繼續鬧騰,稍大點的鲫魚都會逃之夭夭;
第三步、确定原因,并作出針對性調整
雖然以上四個原因,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死窩誘因,但是就算有其他原因導緻的死窩,也脫離不了大緻的範疇,所以我們針對以上幾種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而主要的調整,其實隻有三個方向;
方向一、更換釣點
這裡指的更換釣點,并不是說收拾漁具,換一個水域,而是建議,确定是沒有魚口、沒有小魚鬧窩,不是噪音源導緻的死窩,就可以在原有的釣點附近,重新開一個新窩點,而具體的做法,又根據情況分為兩種:
1、因動靜大導緻的死窩,在原窩料附近2~3米處開一個新窩點即可;
2、因窩料、釣餌香型差異導緻的死窩,在原窩點附近7~8米開一個新窩點即可;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如果是因為味型原因導緻的,至少要相隔7~8米,才能消除原有窩料造成的影響,當然,同時也要調整餌料味型;
如果是因為起魚導緻的,其實影響最大的,就是大魚中鈎時的位置,也就是釣點所在的位置,我們隻需要偏離釣點2~3米左右,重新開一個窩點;
隻要耐心的等上一段時間,有很大的概率,魚群還是會回到窩點附近,當然,具體等多久,這就不太好确定了。
方向二、調整餌料味型
關于這一點,其實說白了,就是野釣減少藥酒的使用數量,取消添加小藥這種行為,主要原因,是因為市面上大多數的藥酒,或多或少添加了一些工業香精;
而大多數的小藥,除了果酸,很有一部分是添加了化工用香精,這樣味型濃度,和散布持久性,能顯著提高,但是這種材料進水之後,并不會很快就揮發完;
對魚來說,什麼時候這些工業、化工成分被水域徹底稀釋到安全阈值以内,什麼時候才會進窩覓食,當然,這一類化工産品,根據散播距離不同,味型濃度有明顯差異;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隻要距離原窩點7~8米,将餌料味型濃度降低一半,甚至更低時,很快就能發窩的原因了;
方向三、打窩、補窩的數量,可以按照公式來大緻操作
關于打窩、補窩時,窩料的數量怎麼控制,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定論,但是,不少老鳥,經過實戰,大緻得出一個公式,就是根據垂釣時長,目标魚預估體型做參照,得出以下這麼兩個公式:
1、長時間守釣,守釣時間大于3天以上,首次打窩按照目标魚體重3倍投放窩料,補窩應在頭窩之後24小時再進行,按照頭窩的五分之一投放,每6~8個小時補窩一次;
2、短時間作釣,作釣時間短于3天,首次打窩按照目标魚體重的一半投放窩料,補窩再頭窩後6~8小時再進行,按照頭窩數量的三分之一進行投放,每2個小時補窩一次;
舉個例子,長時間守釣,目标魚6~10斤的鯉魚或者草魚都可以,那麼我們窩料的數量,就可以按照首次打窩20斤~30斤左右,然後24小時後再次投放4~5斤窩料,然後每隔上6~8小時,就繼續投放5斤窩料;
這樣操作,可以保證頭窩的窩料,吸引到大面積範圍内的大魚進窩,20~30斤的窩料,就算讓進窩魚吃飽了,殘留下的窩料數量也不會太多,随後一天大約3~4次的補窩,則能很好的控制住進窩魚覓食的節奏;
這樣在長時間守釣過程中,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投喂習慣,從而穩固大魚進窩的頻率和頻次;
而短時間作釣,完全是以少量、勤抛、勤投,力争在短時間内,吸引附近的魚群進窩覓食,所以窩料的數量始終處于一個不太飽和的節奏,這樣能做到有效留魚;
總結:
關于打窩和死窩,實戰之後的情況,并不止以上幾種,而且上述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死窩之後的處理,畢竟釣魚這個事,充滿了動态的不确定性;
但是,釣魚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每一種我們不知道的魚情出現時,對我們都是一種新的挑戰,解決了一個問題,再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我們的經驗、常識,這比漁獲的數量,能得到更多的滿足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