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最近聊起她的育兒經,她給我們分享了她兒子幼兒園的一件趣聞,小編覺得頗有意思。
話說她上中班的兒子馬馬有一次參加全幼兒園的繪畫比賽,孩子們的畫還要在家長開放日展覽。結果他兒子一副巨醜無比的畫被不少家長拍下來放到了網絡上,引緻一波又一波的哄堂大笑。
說實話,孩子的畫也不是如何荒誕,而隻是反映了那個年齡段孩子的畫畫水平,但這麼一副“誠實”的畫,跟其他小朋友在家長幫助下完成的或漂亮或好看的畫作的相比下,孩子的畫才那麼的醜陋不堪,引人發笑。
後來比賽結果出來了,毫無疑問馬馬的畫墊底了,但孩子卻沒有沮喪,為什麼呢?因為媽媽說了,說這是出自心靈的畫,那些畫家為什麼能出凡脫俗,就是因為跟别人的不一樣。
02
這個媽媽為什麼要讓孩子“出醜”?還得從孩子上小班時開始說起。
馬馬當時上小班,上了差不多一個學期,每次帶回家的作業,老師都要求讓父母跟孩子一起完成。媽媽如此跟孩子折騰了好幾個月後,當媽的發覺越來越不對勁,因為孩子越來越依賴了,如果哪天爸媽不幫忙的話,孩子連碰都不碰一下作業。
再這樣下去,孩子該如何是好?馬馬媽跟丈夫商量後,決定對孩子作業隻動口不動手。
“媽媽,小兔子怎麼畫?”
“你心中的小兔子是怎樣的就怎樣畫!”
“媽媽,你幫我畫嘛,我不會!”
差不多一個學期的“親子合作”已經讓孩子變得“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媽媽也不會!爸爸也不會!我們去找找看如何畫吧!”媽媽從網上找來了一張兔子實物圖,孩子在媽媽鼓勵下有模有樣地畫了很久,當孩子擡頭說“畫好了”,白紙上隻有一堆亂糟糟的線條。
這怎麼辦呀?難道就這樣交作業?兩夫妻考慮再三後,一團糟的“兔子”就這樣被孩子交給了老師。
沒多久,老師發來短信說:“孩子做作業不認真!”
媽媽說:“其實我的孩子很認真,他這個’小兔子‘已經畫了二十分鐘!老師,這是孩子的真實水平,我跟他爸商量好了,以後的作業都讓孩子單獨完成。我們不會再幫忙讓孩子的作業成為藝術品,而是要讓孩子自己成為藝術品。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由笨拙的一個個腳印開始的,沒有誰能天生就把所有事情做好……”
老師啞口無言。
03
事實證明,馬馬媽沒面子的“犧牲”沒白費。她的兒子從最初一團亂麻的線條到如今參加全國少兒繪畫比賽了。而那些曾經的跟他同一個班的小朋友呢?他們如今每天畫畫的任務隻是為了模仿得更“像”和交作業,甚少有人因為幾年的“親子合作”而對繪畫感興趣。
初此之外,這個媽媽的“無能”還發揮在其他方面,
“媽媽,這個字怎麼念?”
“媽媽也不懂,我們一起去查字典吧!”
“媽媽,1 2等于多少?”
“媽媽也不懂,要不我們拿筷子來比一比看?”
“媽媽,小紅帽為什麼會遇見大灰狼?”
“媽媽也不懂,我們到網上尋找答案吧!”
“媽媽,這個球怎麼拍才能彈得更高?”
“媽媽也不懂,我跟你一起多個角度拍拍看?”
有人說,爸媽的聰明成就了孩子的無能!不少父母以為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孩子就能在父母聰明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你幫孩子越多,孩子将以更多的“依賴”反饋,不僅扼殺了孩子的自主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還會将孩子養成一個隻會單方接受信息的“木偶”,而不是一個會自主思考和尋找答案的活人。
從今天起,裝無知爸媽,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