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甯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 關鍵人 文明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濟甯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傳承人 關鍵人 文明人
——山東濟甯以“人”為本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光明日報通訊員 丁永宏 趙磊
10月12日,中國濟甯市-日本足利市友好城市文化旅遊線上交流會成功舉辦。濟甯市剪紙非遺傳承人張躍廣、泥塑非遺傳承人賀風勤受邀參加交流活動。張躍廣的代表作品《孔子像》《花開富貴》和賀風勤的代表作品《天倫之樂》《洗衣服的媽媽》一亮相,就吸引了日本客人的眼球。作品充分展現出濟甯市豐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和非遺文化特色,受到日本友好城市代表連聲贊歎和陣陣掌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傳承人之手捧出國門亮相世界。
“文化的載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濟甯市委宣傳部幹部科科長時曉傑表示,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關鍵是要靠人。
發現培養優秀傳承人
“寒冬臘月雪花飄,家家戶戶做年糕,婆婆和面公公蒸,兒媳婦蹲在竈前把火燒……”,一段朗朗上口、幽默诙諧的傳統山東快書《偷年糕》,在一個山村農戶的家門口,為老兩口專場上演開來。快書說唱者是齊魯文化名人、濟甯市文化志願者米懷志。這場演出其實是一次美麗的邂逅。原來在11月8日上午,米懷志從工作單位到百餘裡之外的鄒城市東部山區進行鄉村振興采風活動,途經張莊鎮辛寺村時,見到兩個老人在家門口曬暖,便停車上前問候。當聽說老兩口均已80多歲,卻沒有正兒八經地聽過一次完整的山東快書時,出于職業的本能和文化志願者的熱情,米懷志趕快從車上拿來演出道具,在老人家門口上演了這出“山東快書專場”。一個演員,兩個聽衆,說唱間,一個敬老愛老、勤勞賢惠的好兒媳形象展現在老兩口面前。
在濟甯市城鄉活躍着像米懷志這樣的宣傳文化人才、文化志願者等有2000多人,他們以不同的文藝形式和表達方式向城鄉群衆(觀衆)奉獻着愛和責任,把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節目送到家門口。
為培養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者、傳承人,近年,濟甯市印發《“濟甯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實施細則》《“濟甯文化英才”“濟甯文化之星”工程實施意見》,利用5年的時間分别選拔培養100名“濟甯文化名家”“濟甯文化英才”“濟甯文化之星”。截至今年5月,共選拔出各類文化人才135名;建立起全市宣傳文化人才庫,收錄重點宣傳文化人才272人,并實行人才項目化管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時代文明實踐等開展課題研究,引導文化人才多出精品、多出成果。
同時,創新實施“濟甯市文化名家”領航行動,依托“文化志願者服務分隊”,從寫濟甯、演濟甯、唱濟甯、書濟甯、畫濟甯和拍攝濟甯等六個方面,以及國學進課堂、“非遺”進基層等多種活動形式,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村文化振興、文化惠民等志願服務活動。
文化名家劉世福緻力于“南派琴書”的挖掘創新傳承,近年創作出《苦樂娘親》《罪責難逃》等200多部優秀琴書作品,每年率隊演出100多場。他還整理出版自己珍藏的《琴書曲牌》孤本供研究者使用,免費向50名投師門下的學藝者傳授說唱技藝。劉世福也因此獲得中國曲藝藝術最高獎“牡丹獎”,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
由這些宣傳文化人才策劃、編劇并參演的《金聲玉振》《微山湖》《禮門義路》《忠義梁山泊》等節目登上國家、省演藝舞台。“美猴創意”集團公司拍攝的動畫微電影《裡仁為美》登上央視熒屏,被12家省級電視台展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六融六促”模式》等12個項目獲山東省文化創新獎。雜技滑稽作品《歲月》獲中國雜技最高獎“金菊獎”,填補山東省23年空白,國家藝術基金立項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濟甯市先後被評為中國文化競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氣旅遊目的地,成功獲得2022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承辦權,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入圍今年“五一”黃金周增速最快10個目的地城市。文化“兩創”、文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等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
政德“杏壇”涵養關鍵人
進入11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徐爽連續推出線上網課《習儒思孟》節目,從孔孟文化和家風文化入手,将社會熱點題材融入儒家經典哲理和故事中,用傳統經典闡釋現代生活,帶觀衆體味變化的時代和永恒的經典。這些面對黨政幹部等“關鍵人”開設的課程,被人們譽為網上“政德‘杏壇’”,也是濟甯市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教育形式的創新、補充和延伸。
記者見到在11月10日推出的課程裡,有《跟着孔孟學做人》《傳承中華好家風》《弘揚好家風家和萬事興》等精品課程。濟甯市某局負責人在和妻子一起聽了徐爽的講授後,第一件事就是拟定“家風規矩”,将“勤勞天下無難事,清廉堂中有泰和”,挂在了廳堂的顯要位置。夫妻倆表示要把這一傳統文化對聯,當作自己的“家風”。
濟甯市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探索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幹部政德修養的新方法新途徑,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幹部為政之德”為主題,傾力打造被譽為“新時代政德‘杏壇’”的濟甯幹部政德教育基地,2019年4月列入了中組部備案的首批全國64家黨性教育基地之一。
截至今年9月,濟甯政德幹部教育基地,共開辦針對全市重點領域、關鍵崗位領導幹部培訓班42班次,培訓縣處級、科級幹部2000多人。受訓後幹部成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實踐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引領者。
“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精品課程和研究之中,是辦學理念的一個鮮明特色。”濟甯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工作中,濟甯市突出時代性,堅持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曆史遺存、文物古迹承載的政德教育資源,闡發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内涵、新價值,全力服務忠誠幹淨擔當高素質幹部隊伍建設。
他們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志道忠誠”等核心理念,開發《政德觀的傳統文化意蘊》《儒學修養論中的黨性修養借鑒》等專題課,打造了孔子研究院“視察孔子研究院講話精神”、孔廟弘道門“弘道明志”等教學點;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民擔當”等價值追求,開發《傳統仁政思想及其當代啟示》《奮鬥精神與傳統文化》等專題課,打造了孟廟“仁政民本思想”、曾廟“仁為己任、擔當弘毅”等教學點和10多處展現傳統民本思想當代實踐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驗村居”;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清正廉潔”等思想精髓,開發《傳統廉政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中華傳統美德與領導幹部政德修養》等專題課,打造了孔府戒貪圖“傳統廉政思想”、孟府大堂“規矩之道”、曾廟三省堂“修身思想”等教學點。
濟甯還依托曲阜“三孔”、鄒城“兩孟”等傳統文化資源,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孔子大學堂等現代文化設施,以及金鄉魯西南戰役紀念館、王傑紀念館和微山鐵道遊擊隊紀念園等紅色文化紀念地,打造出30多處新時代現場教學點。
截至目前,已承接中組部、工信部、生态環境部、中央黨校和31個省區市的各類培訓班1500餘期,培訓學員8.7萬餘人。現在,濟甯幹部政德教育基地已成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現場教學點”、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的“教學研究基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濟甯基地”。
德善禮義重塑文明人
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獎名單公布,以“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一輩子行好事、做好人”著稱的濟甯市任城區阜橋街道牌坊街社區老居民謝立亭光榮當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被授予全國誠實守信模範榮譽稱号。當地街道、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團結在老謝身邊的退休人員、社區文明志願者、居民群衆、青年學生有300多人,他們常年在謝立亭的指導、帶領下開展文明志願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
像這樣的好人好事在濟甯層出不窮。11月12日上午,濟甯市中心城區工行東街“雨污分流工程”施工現場,來自河南省周口地區扶溝縣的農民工鄭先生腿部受傷,正好被附近113号樓上的居民戴傳祿碰見。他二話不說,快步從家裡取來“家庭藥箱”,迅速為老鄭做好了包紮處理。被驚動的其他居民有的提來暖瓶、開水,有的送來臉盆毛巾。現場有群衆介紹,戴傳祿是在濟甯市創建文明城市之中湧現的“濟甯好人”。他義務為居民小區服務多年,不是組織人員義務維修樓宇就是請來專業人員幫住戶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忙裡忙外閑不住。“人無德不立。身居全國文明城市,做文明濟甯人、當濟甯好人義不容辭。”戴傳祿說,“如今市民文明素質都提高了,不隻是我會這樣做。”
次日上午,在市區紅星東路和車站東路交叉路口,一位騎電動車的中年人刹車不慎碰到前面的女青年。中年人表達歉意的話還沒有說出口,女青年便說着“沒事,沒事,快走吧!”,示意中年人離開。過去因一點小事吵鬧圍觀的場面很多,如今“沒事,走吧”成了化解這類問題的“口頭禅”。
在濟甯,“禮之用,和為貴”“争争搶搶是事故,禮讓讓出是平安”已深入人心。“這些變化,來自濟甯市開展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六進’普及工程。市民經常到街道、社區、小區‘文明講堂’‘儒學講堂’受洗禮、熏陶,文明素質不斷提升。”濟甯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
今年三秋時節,位于濟甯市地域最東端的偏僻山區泗水縣聖水峪村,以楊愛英為主的8位中年婦女自願組成一支“秋種服務小分隊”。她們早晨5點起床,有的到菜園裡摘菜,有的在家裡和面,蒸出熱騰騰的大包子送到田間、家庭,為勞力少、孩子沒人照看的家庭承擔起一份責任。如今,像這樣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新時代和諧鄰裡關系在濟甯市已成為普通群衆的行為自覺。
濟甯市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成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傳統文化放射出時代光彩。在全國率先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在市、縣、鎮、村四級組建起覆蓋黨的理論、政策法規、傳統文化、農業技術等各個領域的1300多支志願服務隊伍,覆蓋群衆需求的方方面面。
濟甯還創新融入并推出“和為貴”社會治理、“百姓儒學”工程等社會治理品牌;達标3740處“鄉村儒學講堂”;有“文明禮堂”、弘揚孝善文化的“相約黎明”“幸福食堂”,也有為困境兒童提供學與樂的“雛鷹課堂”……處處散發着昂揚向上、崇德向善氣息的優秀傳統文化,包裹、浸潤着城鄉,潛移默化地引導着人們走向文明的腳步。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9日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