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七月》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也是争議最多的一首詩,尤其是首句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如果按照現在經常使用的夏曆來看,七月開始立秋,天氣慢慢轉涼,很不符合“流火”的性質,所以現在很多把“七月流火”解釋為“七月火星西沉,天氣開始轉涼,九月天氣大涼,開始添置衣物。”這種解釋已經流傳了很多年,具體始于什麼時間,已經考證不出來了。我猜測很可能始于西漢,具體什麼原因,我後邊在說。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但是我始終懷疑這種說法一定對嗎?我們現在使用的夏曆是最早開始于夏朝,一直流傳至今,但是流傳的中間是有變化的,比如商、周、秦三朝用的都不是夏曆,最确切的應該說是夏曆發源于夏朝,受到廣泛使用開始于漢朝。
那麼商、周、秦用的是什麼曆法?其實和夏曆類似,隻不過把正月提前了,商朝曆法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二月,周朝曆法是夏曆的十一月,秦朝曆法正月是夏曆的十月,到了漢朝才恢複了夏曆的原始面貌,然後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的幹支曆法統一都是以夏曆的正月為“寅”月,十一月為“子”月,也是受起源周朝的《周易》影響,因為夏曆的十一月是周曆的正月,所以使用《周易》記事,必須遵循周朝的曆法,以正月為“寅”,十一月為“子”。所以周曆的七月也自然為“午”也是夏曆的五月,公曆的六月。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詩經·豳風》是流傳于周朝時期的民歌,所以那時的七月是夏曆的五月,也就是公曆的六月。公曆的六月怎麼可能火星西沉,天氣開始轉涼呢?所以現在流傳對“七月流火”的解釋是很值得商榷的。我開始時候說過這個解釋很可能始于漢朝,也是因為漢朝恢複了原始夏曆的使用,他們發現七月天氣開始轉涼,并不符合“流火”之意,所以解釋為“七月火星西沉”之意,而漢朝之後一直沿用夏曆,所以,一直以來對這個解釋都沒有太大的異議。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人對火星的稱呼一直都是“熒惑”,《呂氏春秋·制樂》中就記載了宋景公時期的一次熒惑守心的現象。所以說“七月流火”解釋為“火星西沉”也是不妥,周朝時期并沒有“火星”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豳風》中的“七月”和“九月”指的是豳曆中的七月和九月,這就更不可能了,周朝發源于西岐也就是現在陝西岐山縣那一帶,豳風是周朝流傳于豳地的民歌,在今天的陝西旬邑、彬縣一帶,也是周朝的發源地之一,在當時各個諸侯國統一使用周曆的情況下,作為周朝發源地之一的豳地不太可能不使用周曆的。
所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說的就是陝西彬縣那一帶公曆的六月天氣炎熱如流火般炙烤,公曆八月天氣轉涼人們開始添衣加物。這首詩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由于年代久遠,曆法、時令和今天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研究詩經不能僅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更要結合當時的各種因素綜合考量,僅這一篇《七月》研究之時便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耗費很多精力仔細揣摩,切不能一概以蔽之。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