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7:01:22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柳下惠最著名的傳說是“坐懷不亂”但是引經據典,我們卻發現,“坐懷不亂”故事的記錄語焉不詳從傳世文獻來看,柳下惠被稱為“坐懷不亂”的舉動,表述非常簡略,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坐懷不亂柳下惠是以訛傳訛嗎)1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誰傳出來的

柳下惠最著名的傳說是“坐懷不亂”。但是引經據典,我們卻發現,“坐懷不亂”故事的記錄語焉不詳。從傳世文獻來看,柳下惠被稱為“坐懷不亂”的舉動,表述非常簡略。

在《孔子家語·好生》中記載---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厘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至,厘婦室壞,趨而托焉。魯人閉戶而不納。厘婦自牖與之言:“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裡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裡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十六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

這個記載看起來相當愚昧。畢竟人的生命和安全是最重要的,青年男子為了自己的名聲,拒絕為被暴風雨蹂躏的孤弱年輕女子提供庇護,可謂是無血性、無憐憫之心的人,用現代一句話可概括--“算什麼男人!”。所謂堅守不到十六歲不能同居的禮法,不是借口便是愚昧固執,曆代将這個故事作為榜樣傳播,足以氣死孔孟,因為就禮法而言,孔孟也是講“權變”的,制定“禮法”的目的是遵循“天理”,而人的生命安全是最大的“天理”之一,遵禮法而逆天理,是對孔孟之道的最大背叛。

在《孟子·公孫醜上》中引用了柳下惠的話:“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為了理解孟子引用這句話的目的,需要看看其全文----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結交。不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不同惡人交談。在惡人的朝廷裡做官,同惡人交談,就覺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樣。把這種厭惡惡人的心情推廣開去,他就會想,如果同一個鄉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該生氣地離開他,就像會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諸侯即使有用動聽的言辭來請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們。柳下惠不認為侍奉壞君主是羞恥的事,也不因為官職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賢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則行事;被國君遺棄而不怨恨,處境窮困而不憂傷。所以他說:‘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體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興興地同這樣的人處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風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這也就是不屑于離開罷了。”孟子又說:“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狹隘與不嚴肅,君子是不效仿的。”

很明顯,孟子這段話裡說的柳下惠并非“坐懷不亂”,而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風度,跟“女人坐到懷裡”這種事兒基本沒什麼關系。

在《荀子·大略》中,引孔子弟子子夏語“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這段話的原文是:子夏貧,衣若縣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複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争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夏貧窮,衣服破爛得就像懸挂着的鹌鹑。有人說:“您為什麼不去做官?”子夏說:“諸侯傲視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視我的,我不再見他。柳下惠和看守後門的人同樣穿破爛的衣服,可是并沒有人懷疑他的正直和德行,這已不是一天的傳聞了。争權奪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子夏引用的柳下惠故事,同樣是說一種品格和氣節,“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則是“柳下惠和看守後門的人同樣穿破爛的衣服”的意思,跟“坐懷不亂”毫無關系。

由此可見,距離柳下惠生活時代不遠的曆史記載中,柳下惠與坐懷不亂的關系并不是很大。

直到元代,離春秋戰國已千年之久,文人胡炳文在《純正蒙求》中才記載了一個比較清楚、詳細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

“都門”是指都城的城門。這個記載翻譯成白話的大體意思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可能是因外出辦事回來晚了,城門已關,進不去了,不得不夜宿于魯國國都的城門外,此時遇到一無家的孤身女子,也進不去城了。天寒地凍,熬一夜的話,柳下惠怕她凍死,因為自己穿的比較厚,于是叫她坐在懷裡,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兩人相互取暖,同坐一夜,并沒發生非禮行為。這個故事讀來還是符合邏輯的,當時屬于落後的農業社會,而且兩人是晚歸,寒風刺骨,沒有炭火等取暖,這樣呆一晚上是可能要命的。女子與柳下惠為了生存,不得不共用衣物摟抱在一起互相取暖,以撐過冰冷的寒夜,符合現實。另外在極低的溫度下,生存都成困難,人也基本是沒有性欲的,所以柳下惠除了品德高尚,其實也是占了天氣的光。第二天城門打開,人們發現了已經睡着了這一對兒,于是柳下惠的“坐懷不亂”的名聲傳播開了。當然那個女子也是“坐懷不亂”,但這是男尊女卑的時代,而且地位估計也不高,所以沒有人傳播她的“女德”了。這個版本完整的解釋了“坐懷不亂”的故事,而且相對《孔子家語》中的記載有人性的多,也更符合孟子對柳下惠品行的稱贊。

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四·不亂附妄》的記載:“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我百度了一下,所謂“郭門”意思為外城的門。這個記載與上面的故事類似。

還有一個版本,說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濕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澆注。一個正值青壯,一個妙齡女子,孤男寡女同處一隅,幹柴烈火,卻不出問題,此後,人們就用這個成語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由此,柳下惠的美名傳遍天下,人人都稱贊柳下惠才是個君子。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荒郊野外的路邊古廟,漏洞很大,首先這荒郊野嶺的,是誰看見了這事兒并将其傳播出來的?如果是那位女子,她好意思嗎?而柳下惠又作為一位君子,真的會将這件事說給别人聽嗎?再說從廟中退出,坐在廟門口屋檐下同樣能避雨,為什麼非要跑到古槐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