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經典道德經十七章

國學經典道德經十七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4:12:07

第三十四章: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國學經典道德經十七章(國學精粹道德經)1

字面理解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的體現,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泛:透出,彌漫。

左右:身邊。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萬物依靠道而生生不息,決不會誇耀自己的功勞。大功告成決不會獨攬其功。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矣。

滋養萬物,決不會統治萬物。道本身是沒有任何要求的,可以說是低調、渺小得很。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但萬物歸附,而它不作萬物的主宰,也可以說“道”是偉大的。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就是因為聖人能夠成就自然之大。由于聖人自始至終從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就聖人的偉大。

1、通俗理解

大道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道就是各種規律的總和,就是由一個個不起眼的小規律組成的。所以,大道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比方說:社會就是“大道”,社會有他的規律,組成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要遵從于社會規律而生存,有哪一個人敢逆社會潮流而動呢?而每一個人也有規律:“生、老、病、死”這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曆的生理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人的生活規律;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是人生的大至發展規律;今天的人們,從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參加到工作到退休,這是人生旅途規律;等等。每一個人的規律還有很多,社會就是這些規律的總和。那麼我們反過來問:社會這個“大道”,是不是就在我們身邊呢?連我們自己都在内。

自然是萬物規律的總和,自然對萬物隻是起到“平衡”“協調”作用,萬物順其自然就會生生不息。萬物生生不息是萬物自己順其自然的功勞,自然的功勞是突出不出來的,自然也不會誇耀自己功勞。所以,大功告成以後,自然也決不會獨攬其功;滋養萬物,自然也決不會統治萬物。

自然本身是沒有任何要求的,隻要萬物順其自然,自然面對萬物是低調的,所體現出的是渺小。它不作萬物的主宰,卻能夠使萬物歸附,也可以說“道”是偉大的。

這段話從字面上理解有些抽象。其實,“道”是萬事萬物規律的總和,我們稱之為自然規律。由于自然規律是萬事萬物規律的總和,所以他是平衡和諧的。在這個平衡和諧統一體中,自然隻是起到一個平衡調節作用。所以在自然這個平衡和諧的大家庭裡,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可以遵循,各自都按照各自的規律運行着,隻要不打破自然平衡,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幹涉,而任萬物生生不息。萬物在自然中生生不息,自然隻是起到調節作用,使總體平衡和諧就行了,自然是不會統治他們的。風調雨順的時節,草食動物會大量繁殖,肉食動物也照樣會大量繁殖,抑制了草食動物的無限膨脹,肉食動物也會自然減少,最終又會回到平衡和諧狀态。自然調節作用總是在無聲無息中完成,沒有顯示出他有多少偉大之處。

但是,當自然平衡遭到破壞的時候,自然會體現出異乎尋常的超凡力量來恢複自然平衡,此時自然所體現出強大的自然力,非人類的智慧可以想象的。在自然中的所有成員,誰打破了自然平衡,誰就會遭到自然的嚴厲懲罰。此時的自然體現出了他強大和偉大的一面。

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就是因為聖人的所作所為都是順其自然的,因此,他能夠成就自然之大。聖人的行為本身就是順其自然的,順其自然的本身就不會自高自大,因此聖人是絕不會自大的,他們越是不自大,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就會越重,就越會彰顯出他們的偉大。

2、海納百川

老子說:“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中華民族就像一個聖人一樣,以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傳承了揚揚5000年的輝煌文明,56個民族組成了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所謂“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中華曆史上最強盛的大唐時期,在思想、文化、國力、疆土等等方面幾乎都達到了鼎盛,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氣度是分不開的。

唐初突厥曾經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為了國家安甯都不得不向突厥稱臣。然而唐太宗打敗突厥後,并未趕盡殺絕以雪父恥,反而極其包容的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經與大唐為敵的突厥降将,擔任五品以上的将軍和中郎将,約占朝庭武官之半,同時,唐朝還允許歸降的突厥人遷入中原。這些舉措,深得各少數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

曆史上吐蕃(今西藏),曾經是一個彪悍好戰的遊牧民族,與中原時有征戰發生,然而,唐朝幾次戰勝吐蕃以後,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親,文成公主将農業和佛教傳播到吐蕃。此後數十年中吐蕃與大唐和睦相處,這不能不說是文教之功。很顯然,趕盡殺絕隻會加劇仇怨,邊疆地區仍不安定,戰争還會再起 。

正是唐朝對突厥的寬容政策,加上對各少數民族首領所采取的冊封政策,還有對吐蕃的和親政策,赢得了人心,一時間四夷賓服,諸國來朝,即使遠如波斯、昭武九姓國、于阗(tián)國等等都自願納地成為唐朝府州。

在文化上,唐朝尊道、禮佛、崇儒,實行開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也正是這種寬松自由的思想環境造就了唐代恢弘的文化氣象。

在五千年的文化曆史中,盡管華夏民族也曾曆經各種災難,但它在同化周邊各族群的過程中,已将他們凝聚、融合為泛中華的中華文化圈。曆史上蒙古族、滿族都曾入侵統治過中原,然而最終卻被強大的中華文化所同化。蒙古族、滿族如今都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3、包容哲學

老子說:“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不自大的人,是要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胸懷的。

官渡之戰勝利後,曹軍從袁紹軍營裡清理出一箱曹操手下向袁紹通風報信的書信,毋庸置疑這些通風報信的人,就是曹操的叛徒,是他的敵人。曹操力排衆議,将這些信看也沒有看一眼統統付之一炬了。曹操燒掉了手下叛變的前科劣迹,卻實實在在地燒出了一批忠臣良将,打下了日後橫行于天下的根基。那些投敵叛變的人,就是自己的敵人,曹操能夠包容敵人,從而使他們棄暗投明,死心塌地的為他打江山。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形容曹操的胸懷,一點也不過分。“唯才是舉”的用人哲學,就是曹操提出的,曹操能夠創造曆史,與曹操海納百川的胸懷是分不開的。

韓信面對那個曾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卻笑笑說:“你是個很勇敢的人,我封你當巡城捕盜的武官吧。”那個屠夫愣了半天,直到有人給他送來了官服,他才醒過神來。後來,有人問韓信,為什麼反而要賞那個讓他受辱的屠夫呢?韓信解釋道:“幾年前,那屠夫侮辱我,我開始時真想拔劍殺死他!但殺人要償命,我滿腹的文韬武略便不能施展,日後更談不上當大将軍、封王。忍受一下暫時的胯下之辱又有什麼關系呢?至于現在為什麼要封他為官,這是為了讓天下人看見,對如此侮辱過我的人都這樣寬大為懷,既往不咎,那些過去與我有矛盾的人就會放下心來,從而減少同我的摩擦。”大家都認為韓信确實具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将風範。

韓信這個被世人瞧不起的“胯下小兒”,能夠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劉邦沐浴熏香齋戒三日高築拜将台,最終能夠為劉邦打江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蕭何和劉邦何等的包容心。那些有大智慧、有大才幹的人才,他們往往都是個性鮮明的人,他們的觀點往往都是與衆不同的。弄不明白他們的人,對他們的評價往往都是貶低多餘褒獎。這就要求領導者要獨具慧眼,要善于發現這種人才。在重用他們的時候,要力排衆議;要包容他們的缺點,要充分的信任他們,要給他們施展的機會。得到的回報往往也是出乎意料的。

管仲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鮑叔牙誠懇地對齊桓公說:臣是個平庸之輩,現在國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國君的恩賜。若把齊國治理富強,我的能力不行,還得請管仲。齊桓公驚訝地反問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回答道:“客觀地說,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蓋世,才能超衆。”齊桓公又問鮑叔牙:“管仲與你比較又如何?”鮑叔牙沉靜地指出:“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鮑叔牙進一步谏請齊桓公釋掉舊怨,化仇為友,并指出當時管仲射國君,是因為公子糾命令他幹的,現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會象忠于公子糾一樣為齊國效忠。

魯莊公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将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管仲一路恐慌,最後平安到了齊國。

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着問。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願意為國家出力。”“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後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

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麼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鬥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麼辦呢?”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财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産,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财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嗎?”

經過這番讨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

由于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衆,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禦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于蔡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

至此,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

點評

老子說:“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百裡奚

百裡奚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制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百裡奚的妻子杜氏是個很有見識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曠世奇才,于是就鼓勵百裡奚出遊列國求仕。在百裡奚出遊那天,家中已經揭不開鍋了。杜氏一大清早起來,宰殺了唯一的一隻下蛋母雞,劈了門闩炖母雞,煮小米飯,給丈夫餞行。

百裡奚從南陽出遊求仕後,曆經宋國、齊國等國家,因為朝堂裡無人,都沒有得到錄用。在齊國,百裡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繼續求仕生涯。在齊國郅地,他遇見了蹇叔,兩人一番高談闊論,就結為知己。此後,在蹇叔的舉薦下,到虞國當了個大夫。

虞國國君是個愛财如命的國君,在收了晉國的垂棘(垂棘地方産的寶玉)和寶馬等财物以後,就答應借道路給晉國,讓晉國途徑虞國去征讨自己的鄰國虢國,也是虞國的同姓兼同盟國。百裡奚對虞國國君述說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閉口不再勸谏,并對同僚宮之奇說:“對蠢人直言相勸,無異于把珍寶丢棄在路上。” 果然,晉國滅虢國後,把矛頭指向虞國。公元前655年,晉國(獻公)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君及其大夫百裡奚。這就是成語“假途滅虢”的由來。由于他拒絕在晉國做官,被晉國充作奴隸(媵人),在穆姬嫁給秦穆公時候,陪嫁到秦國。百裡奚在去秦國的途中,逃回到楚國。

楚國國君楚成王聽說百裡奚善于養牛,就讓百裡奚為自己養馬。剛當上秦國國君的秦穆公,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國君,聽說了百裡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贖回百裡奚。秦穆公的謀臣公子絷說:“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裡奚的才能,才讓百裡奚養馬。若用重金贖他。那不就等于告訴人家百裡奚是千載難遇的人才嗎?”秦穆公問:“那我該怎麼樣才能得到百裡奚?”公子絷說:“可以貴物賤買,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裡奚。那樣楚成王就一定不會懷疑了。”

當百裡奚被押回秦國後,秦穆公親自接見了百裡奚。百裡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國君垂詢!”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并不是你的過錯。”秦穆公親自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并與他商談,讨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天,言無不合。穆公十分高興,要拜其為上大夫(上卿),委以國政,實際上就是把秦國的軍政大全都交給了百裡奚。百裡奚堅決辭讓不受,并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當上卿。最後,秦穆公就讓用很重禮,将蹇叔請來秦國,讓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國的上大夫。因百裡奚是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來的奴隸,故世人稱百裡奚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裡奚在秦國當了上大夫(丞相)以後,始終保持着愛民思想,他勤勉政事,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随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深得秦國人民的信賴。對内,則提倡教化,開啟民智,也就是精神文明,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儀,百裡奚改變了秦國落後的國體;對外,搞好與鄰國的關系,不興戰事,使秦國短期内大治。

經曆兩次與晉國的較量,百裡奚認識到,秦國東進的道路已經被晉國牢牢地扼死,即審時度勢,建議秦穆公避實擊虛,實行向西發展策略。幾十個戎狄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甯夏鹽池),東到黃河,巴國也來朝拜,史稱“秦穆公稱霸西戎”。聽到秦國征服狄戎的消息,消除了騷擾周的心頭之患,周襄王高興異常,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表示祝賀。

百裡奚入秦,為秦國帶去了周先進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術,使秦國由一個偏僻的小國一舉成為可與晉國、楚國争高低的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秋五霸,為以後秦國兼并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

老子說:“是以聖人能成其大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百裡奚提倡教化開啟民智,對今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百裡奚個人品質高尚,是完美人格的化身,其高尚品質和愛民思想對中國傳統士人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響。

百裡奚傳奇故事戲劇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長盛不衰,具有深刻影響。直到當代,我國南方的台灣,廣東、福建等地的漢劇、閩劇、潮州劇和粵劇等劇種仍在演出有關百裡奚的戲劇。如廣東漢劇團(院)把《百裡奚認妻》作為該團的保留劇種,演唱至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