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随着臨沂臨港區茶葉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茶葉品質的不斷優化,口碑逐漸在全國叫響,而這背後,源于無數臨沂臨港茶農的辛勤付出。本期,就讓我們走進其中的一位茶農——劉秀蘭,聽聽她與這片片茶葉的故事。
“小時候跟着爺爺、爸爸喝茶水,一直很好奇這一小撮幹枯的葉兒卻可煮飲生香,成為大家的所愛。”說起茶葉,劉秀蘭瞬間打開了自己的世界。
1990年劉秀蘭開始炒茶,因自己沒有種茶、也沒有茶基地,她隻能從茶農手裡收購茶葉,可她始終覺得這樣制出的茶葉與自己的要求還有些差距。
1993年,她開始成立了自己的茶廠——雲蒙山茶廠(後改名為傑青茶業有限公司)。憑着一股幹勁,短短幾年,她的茶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處處彰顯出努力與拼搏的痕迹。1998年,她炒了10噸茶。當所有人都在為這感到高興的時候,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大門檻。
由于之前市場狹窄,10噸茶葉積壓在家裡。她回憶說:“我當時覺得自己的産品還是不錯的,但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有些失望。家裡人也開始反對,勸我放棄,而且我看到别人挎着小包整天高高興興、漂漂亮亮的去上班,自己則天天蹲在地裡曬的黝黑,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劉秀蘭是個遇強則強的女強人,在很快調整好狀态後,她背着茶葉,和銷售人員開始去北京、上海、濟南等全國各地跑市場。“他們一聽說沂蒙綠茶,表示‘沒聽過’,但品嘗之後則稱贊‘味道不錯’。後來在我們不懈地努力下,市場慢慢打開了,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也是當年,她的茶葉獲得了臨沂十大名茶榮譽稱号。
她始終覺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對于剛剛走出困境的劉秀蘭來說,顧不上太多的歡喜,每每看着茶廠裡的小品種,越想越不滿意,她總覺得“遠方一定有好詩”。
有一次喝到了大白毫,劉秀蘭頓時激動起來,興奮地在心裡盤算着:“這大白毫炒出來的茶葉香氣又高、味道又好,如果我能把它引進來,培育出适合北方生長的‘北大毫’肯定香氣更高。因為南方大多是濕潤溫暖的天氣,而北方不僅冬冷夏熱,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強,而晚上氣溫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也就少,所以留存的有機物就多,這就決定了北方比南方在氣候上具有先天優勢,所以茶的香氣更濃郁。”
事非親曆不知難。“2004年我開始引進福鼎大白毫,剛開始它有點害羞、認生。”劉秀蘭笑着說,大白毫剛來,還不太适應這裡的生長環境,成活率比較低,達不到30%。在2005年建立大白毫育苗基地的時候,剛培育的新苗也出現發芽率、成活率低的情況。看着茶苗,她蹲在地頭不停地問自己“從南方費那麼大的精力把它們引進來,一冬天都很精心細緻的培育,到了春天發芽率怎麼就這麼低呢?”為此她廢寝忘食,多次出去學習,并邀請市裡技術專家上門指導,慢慢培育出适合北方的大白毫,發芽率才逐漸上升。如今,基地裡的大白毫發芽率已達到95%以上。
在大批量采摘大白毫之後,因用北方傳統工藝炒制的成品茶卻沒有南方的那種香氣,她就去南方學習晾青、殺青、揉撚、烘幹、提香等制作工藝,最終炒出了從口感、湯色更有大白毫味道的茶葉。“永遠不要閉門造車。”這是劉秀蘭多年來信奉的理念。
2006年劉秀蘭在跟随市領導學習紅茶制作時得知,用大白毫炒制的紅茶無論是湯色、濃郁還是甜香度上都會更佳,她因此也萌生了制作紅茶的念頭。“剛開始小批量生産的紅茶發酵度不夠,略帶澀味,但口感也還行。”後來在經過市農業局聘請老師來指導後,劉秀蘭再将新炒出的紅茶拿給之前的顧客品嘗,終于收到了不錯的反饋。“好在每次的探索都能取得一小步的勝利,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劉秀蘭經常比喻自己是個戰士,越戰越勇。“每年從春天3月炒茶時就停不下來,一直到10月底,這6個月的夜裡2點之前幾乎沒睡過覺。”
随着基地育苗成活率逐年提高、茶葉品種的不斷增多,劉秀蘭想到了茶農們,她準備帶着大家共同發展。據了解,茶農們之前的茶葉春天産量還可以,但秋天卻不高,而劉秀蘭家的茶葉芽肥葉壯。2008年,她成立了傑青茶葉專業合作社,當時就吸引了200多戶社員加入合作社,後來逐漸增加到460戶,合作茶園達6000多畝。“從合作社裡面引進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炒制,現在茶農一畝地純收入10000元左右,小小的葉子切實變成了緻富的‘金葉葉’。”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裡。如今,劉秀蘭憑着不懈地堅持,已擁有600多畝茶園,300畝大白毫基地,200畝育苗基地,茶葉也獲得山東省著名商标等多項榮譽。随着茶葉銷售渠道逐漸多元化,由最初單一市場擴展到微信、淘寶等渠道,每年訂單綠茶達10噸,紅茶6噸。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這一路走來,劉秀蘭有艱辛也有歡樂,但她慶幸她最初的選擇,也會為之堅持下去,繼續将“傑青金針”“沂蒙紅茶”等臨港茶品牌推廣出去。(徐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