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莘閣在複刻金杖。 資料圖片
金杖上的圖案。 資料圖片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中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文藝工作者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創新演繹;短視頻創作者借助網絡平台,讓中國風在全世界收獲關注;新媒體科普人通過多種方式普及地理知識、呈現祖國壯麗山河……今起,本版走近文化産業各領域的從業者,推出“講好中國故事”系列報道,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編 者
金光熠熠的黃金面具,一米多長的黃金權杖——在王莘閣的工作間正中央處,擺着他的“網紅”作品。
今年25歲的王莘閣,是哔哩哔哩視頻網站的手工博主,網名叫“才疏學淺的才淺”。今年以來,他先後發布了兩條視頻,分别記錄了自己用500克純金手工“複原”三星堆黃金面具、用600克黃金複刻三星堆金杖的全過程,海内外的播放量過千萬次。網友稱贊他:“哪裡是才疏學淺,明明是才華橫溢。”
王莘閣的視頻在海外的新媒體平台也得到許多關注,外國網友們紛紛留言:“視頻裡的手藝太好了”“還想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
上萬次捶打,15天複刻三星堆文物
王莘閣萌發制作黃金面具的念頭,一開始是出于好奇。
今年3月,四川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成果公布,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500餘件重要文物,其中一件黃金面具殘片備受矚目。經過漫長時光,這件殘片依舊流光溢彩。
“出土的是張方臉大鼻闊耳面具殘片,十分驚豔。我看到後心潮澎湃,腦海裡立刻出現了嘗試‘複原’的想法。”王莘閣回憶。
面具殘片重約280克,專家推測面具完整重量在500克左右。“不做到極緻,就還原不出文物内在的感覺。”王莘閣咬咬牙到銀行買來500克純金金塊。在他看來,隻有堅持在制作過程中保持信念感,追求極緻的美感,觀衆才能感受到文物帶來的震撼。
沒有模具,王莘閣就将金塊一錘錘敲成金闆,同時不斷查閱資料補全殘缺部分,根據輪廓敲打塑形。首先敲出突起的鼻子,而後将眼部镂空,再剪出雲雷狀的耳朵……1.8公斤的錘子,上萬次的捶打,複刻過程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還考驗着手藝人的審美。
15天後,一張栩栩如生的複刻版三星堆黃金面具制作完成。王莘閣将全過程剪輯成12分鐘的短視頻,發布僅兩天就收獲超過100萬次的點贊。
受到網友關注的鼓舞,王莘閣又耗費600克黃金、耗時4個月,把出土于三星堆遺址的金杖也“複原”出來。
極緻還原,每個細節都展現手藝的魅力
王莘閣自小熱愛手工,大學期間就讀電子信息專業,畢業後選擇用愛好謀生,簽約成為全職視頻博主。一開始,在青海老家的父母并不相信他能靠短視頻養活自己,如今王莘閣的粉絲超過300萬,父母也漸漸放心讓他去嘗試。
日常發布的視頻中,王莘閣擅長複刻各類動漫刀劍,曾經兩個月做一把木劍,40天做一把帶機關的蝴蝶折扇……他的創作“低産”,近年來才發布40餘條視頻作品。這是因為,他的手工作品往往工序複雜,要花費很長時間去琢磨每個細節。
此次複刻三星堆金杖也是如此。金杖由木杖和外層包卷的金皮組成,金皮的一端雕刻了箭、鳥、魚等形象組成的紋飾圖案,這些圖案的輪廓在不到1毫米的區域錾刻了兩條平行且流暢的紋路。
此前,王莘閣已在薄銅闆上練習了1個月的錾刻手藝,然而怎麼都沒法精細刻出兩條平行線,制作一度停滞。直到兩個月後的一天,他靈機一動——純金是有軟度的,直接在金皮上壓劃出紋路,再在反面加深,也能形成同樣的效果。他用自制的牛骨刀,終于刻出了兩條平行紋路。
金杖内裡使用的木杖,是王莘閣在三星堆附近的山頭處挑揀的枝條,再從四川寄回上海。黏合用的膠是他熬的魚鳔膠,這也是古蜀人使用的原生态膠水。“我希望盡可能還原器物的本色。”在他看來,器物的外形可以替代,但内在的技藝無可取代。
雖然跟專業的文物修複相比,他的手藝還不夠精湛,但在業餘愛好者中已是極高水平。王莘閣在視頻中也會說明:“補全的地方很多都是根據現有文物推測而來,手法笨拙,還請見諒。”
一個又一個作品、一期又一期視頻,技藝于他而言,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我隻是一個手工愛好者。”王莘閣說。
感悟巧思,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成功複刻出面具與金杖,讓王莘閣收獲了更多關注,“好像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感覺自己上了一個台階。”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技藝是與古人對話的一種方式。
制作時,每一次落錘都要保證不能錘歪,稍有不慎就會錘破,“也許3000年前的那位工匠,也同樣小心翼翼。”看到成品那一刻,王莘閣又想象,“那位工匠也一定曾被這種美麗耀眼震撼”。
“感覺真的非常奇妙。用純手工的方式,仿佛真的能感覺到3000年前的工匠在制作過程中的心路曆程,這些感悟或許真的可以穿越時空。”王莘閣說,這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在制作過程中,王莘閣常常突然領會到古時工匠的巧思與智慧,由此對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制作金杖時,曾有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王莘閣:明明刻一次紋路就已經十分明顯,為什麼要刻兩條線?複刻後他似乎理解了古人的用意。這些繁複紋路看起來隻是裝飾,但對古人來說,看似簡單圖案的背後,蘊含的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如今,視頻網站上不少博主都在努力創作,王莘閣也收獲了很多年齡相仿、興趣相投的夥伴。“網友們的評論鼓勵着我。”他說:“我希望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分享對文化的理解,不僅可以體驗手工的快樂,還可以把制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傳遞給大家,找到共鳴。”
王莘閣說,自己隻是一個愛好優秀傳統文化并樂意嘗試新鮮事物的普通人,“年輕人有着自己的個性,大家正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
本版制圖:張丹峰
作者:本報記者 曹玲娟
來源: 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