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随着時代的發展,已漸漸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它的起源或許是“獸皮為衣,樹葉為裙”的上古時期。
幾根麻繩,一束稻草,麻繩為經,稻草為緯,搓擰交織,推緊擠壓,一雙草鞋經曆搓繩、捶草、編打等步驟,制成約需兩個多小時。
草鞋最早名字叫“履”,而草鞋匠這個行當,要說祖師爺的話,或許是三國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書中第一章寫道“家貧,以販履,織席為業”,後來才有那些故意中傷他的人,常常說劉備是“織席販履之輩”。
我老家的草鞋耙子,是一個實在不起眼的丁字形狀的專用小農具,丁字頭的橫梁安了七個朝上的小木齒,齒高約有兩三寸,與丁字尾的木鈎成反方向。編草鞋時,尋來一長凳,将鞋耙子的木鈎挂在長凳的一端,丁字頭橫梁上的木齒便朝着編鞋人的懷裡了。這時,我就将早先用龍須草搓好的主繩挽出兩個小圈圈,再用細細的麻繩編好“鞋鼻子”,然後,再将“鞋鼻子”留出的主繩往腰帶上一系,騎坐在長凳上,将兩個環形的主繩頭往草鞋耙子上的木齒上一挂,身子往後稍一用力,四條主繩就立馬繃得緊緊的了。
假如我們把這四條主繩稱為經線,那麼我們就拿手中的稻草做緯線不停地搓着去織,一上一下,經緯交織。而那挂在耙齒上的經線,也在我手中根據鞋的形狀變換着木齒的位置,時而散開,時而收攏,不一會兒,一隻毛絨絨的鞋底就編出來了。于是趕緊收攏了鞋後跟,又在鞋底周邊四處安插上“鞋耳”,最後再把“鞋鼻子”留出的主繩順着“鞋耳”、鞋後跟依次貫穿起來,一隻完整的草鞋就算大功告成了。
學會了編草鞋,我在同村同齡人的眼裡就是“老大”,每當我和村上的小夥伴上山割草或撿柴火時,他們看見我穿着自已編織的新草鞋,個個投來羨慕的目光。莊稼漢學會了編草鞋,一輩子都打不了光腳闆。夥伴們認真地聽我講着,又紛紛地要求跟我學編草鞋。
一個雨天的早晨,天剛麻麻亮我就起了床,準備一些破布條、稻草等編織草鞋。這時,村東頭的三娃子來了,一進門就給我懷裡塞了一包煙,說是要跟我學編草鞋這門手藝。學就學吧,反正你學會了我手藝還在,鞋耙子也不會少一根齒,我還白白得了一包煙呢,有這等好事何樂而不為!可當我進牛圈棚取鞋耙子時,發現鞋耙子不見了。于是我便挨家挨戶地去打聽,原來是本家四叔半夜裡就拿去了,他現在正在屋裡忙着編草鞋哩!
如今,家鄉的鄉親有吃的有穿的了,有誰還記得過去編草鞋的事呢。再說,“90後”的兄妹們,就是見了鞋耙子,也不一定知道是個啥玩意,說不準還偷偷地笑上輩人咋就制作出這麼個粗陋不堪的農具呢!
往事如風,真情總是難懂,也讓人記憶深刻,希望朋友們珍惜現在的幸福日子,珍惜眼前人。
了解更多請關注我們,述說真情熱、去僞存真,隻為你的閱讀更有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