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戲是當今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戲劇種、江西省古老劇種之一。發源于江西省宜黃縣,起始于明末清初(1644年),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其主要聲腔是“宜黃腔”,俗稱“二犯”或“二凡”,流傳中訛為“二黃”,即今廣泛流行于許多劇種的“二黃”之前身,解放後正式命名為“宜黃戲”。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宜黃縣老年大學成為傳習基地後,将宜黃戲納入教學計劃,融入教學中,讓許多學員實現夙願,登上舞台,宜黃戲草根傳人夏子風,就是這群學員中比較突出的一個。
從小夢想當演員
夏子風,女,宜黃縣南源鄉奪中村奪上村小組人。小時候就是這山旮旯裡的一隻小百靈鳥,常跟着下放幹部和上海知青,讀小學時,老師把她和幾個同學找來,排了《井崗山下種南瓜》舞蹈,她認真學、努力模仿老師教的動作,參加南源學區文藝比賽獲優秀節目獎。此後,在每年全鄉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文藝彙演中,年年獲獎。
1977年,宜黃縣教育局在黃陂鎮舉辦首屆中小學生文藝彙演。小小年紀的夏子風從全鄉文藝比賽中,作為優秀演員從奪中村被選上來和其他村選上的同學,組織代表隊排練節目,從南源搭乘班車趕到黃陂參賽,又累又興奮,雖然未獲得什麼名次,但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們的演出,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一幕幕精彩表演,象陣陣微風吹開了這位少女的窗簾,在她的心靈深處,萌發了一顆攀登藝術殿堂的幼芽,暗下決心,長大後當演員。
初與宜黃戲結緣
夏子風也和大多數農村青壯年一樣,改革開放的浪潮,把她蕩漾到宜黃縣城。她做起了小生意,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了好幾年,好不容易将小孩拉扯長大,讀小學、念高中、上了大學,日子才漸漸寬裕起來。随着物質生活的提高,才有空餘時間繼續小時候的夢想,參加了北門社區舞蹈隊的晚間文藝排演活動,唱歌、跳舞、打腰鼓,更加引起興趣的是學唱宜黃戲。
學唱第一支宜黃戲唱段,是由老年大學校長袁正月教唱的《八仙飄海》中的《夜風習習小院靜》《适才一夢好奇怪》等唱段。接着,學習老師教排的《輕舟送我回故鄉》《遊園》《霸橋别柳》等唱段。《輕舟送我回故鄉》是宜黃戲《繡花女》中的一段唱段,唱詞優美活潑、曲調委婉動聽,由二黃倒闆轉正闆,演員舞動小花傘,采用戲曲舞步,載歌載舞,邊唱邊演。夏子風把這個回故鄉一路所見所聞興高采烈的少女,演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很受觀衆青睐。從此,與宜黃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老年大學把夢園
宜黃縣老年大學為了保護、傳承地方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宜黃戲的傳習基地,将宜黃戲納入教學中,在學員中廣泛教學傳習。夏子風積極報名來校學習,接受正規教育培訓,先是學習了曲調、唱段,如“二黃正闆”“二黃簡闆”“四平”“南詞”“北詞”等。結合學習基本台步,“碎步”“園場”“舞雲手”以及扇子功、水袖功等。
特别是老年大學與文化館合作,請來老藝人和傳習人,舉辦了三期“宜黃戲”培訓班,夏子風連續參加了三期學習,系統地學習了折子戲《貴妃醉酒》《遊園》《彩樓配》等唱段。通過折子戲的排練和展示,大大提高了她的演唱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她對宜黃戲的理解,更加熱愛宜黃戲,唱腔表演更加娴熟。京劇《貴妃醉酒》是脍炙人口的傳統節目,縣老年大學采用宜黃戲的“四平”調改編成宜黃戲《貴妃醉酒》,由鄧淑琳老師教排,夏子鳳扮演楊貴妃。在“宜黃縣傳習‘宜黃戲’第三期培訓班學員彙報”演出時,隻見她頭戴鳳冠,身穿蟒袍,手轉描金牡丹折扇,每一招一式,都演得有闆有眼,還真看不出是外行。當場獲得領導首肯,更獲得觀衆的好評,誇她扮相好、台步穩、嗓音高,動作美。她也實現了上舞台當演員的夙願,園了兒時的夢想。
近年來,夏子風在“宜黃縣宜黃戲傳習所”學習深造,在琴師緊壓唱腔,師傅手把手教演中,“唱”“做”“念”功得到躍進式的提高,已然成為宜黃戲業餘不可或缺的演員,經常出席有關宜黃戲研讨會的演出。2016年撫州市紀念湯顯祖誕辰400周年活動,夏子風代表宜黃演出《夢回莺轉燕穿簾》,從扮相、台風到唱腔,表演都獲得大會專家和同行的一緻好評。2017年4月,參加“香港中華老年體育舞蹈國際藝術節”時,演出宜黃戲《輕舟送我回故鄉》,獲得優秀表演獎。2018年,在宜黃縣老年大學舉辦的“縣老年大學《安康杯》(第三屆)戲曲比賽”中,獲個人獎項第一名。
供稿:地方
到目前為止,夏子風能夠演唱十多個宜黃戲唱段,三、四個折子戲的表演,她被大家昵稱為宜黃戲“草根傳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