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局限,就是限于一個固有的思維當中,認知不到自己思維的誤區和狹隘性,意識不到自己錯誤的本身,意識不到自己思維之中的問題。
這一個問題也是人性本身的弱點,并非是某個人思維中的問題。
比如說,在生活中大家總會遇到這樣一種狀況,當一個人認同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另外一個人無論怎麼勸說,怎麼疏導,他内心仍然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這就是固有思維的狹隘性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當他意識不到自己思維有問題的時候,無論你跟他怎麼樣的解釋,他都不可能去聽你的言論。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自己思維的狹隘性,讓自己産生驕傲自滿的狀态。
一個人當他看不到自己思維之外的問題時,他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維之中,而且一味的認定自己所設想的一切都是對的。那麼在這樣的一種現象之下,就會導緻這個人陷入盲目自信的狀态。
在《莊子》這本書的“秋水”篇章當中,就論證了是非無限相對性和具體事物的局限性對照,分析了一個人陷入自我思維誤區中的一個影響,和對于我們突破自我局限認知的一個領悟。
秋水的這一篇章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秋雨時節到來的時候,山川的水進入了黃河,河流洶湧,兩岸浩渺。
河神這個時候就特别的欣喜,總以為天下的勝美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自己是特别滿足。但是當他順流而下,向東行駛的時候,到了北海之後,放眼望去才知道,大海才是真正看不到盡頭的。
于是河神就改變了自己洋洋得意的面孔,對着北海神感歎着說:“聽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如今我親眼見到了您這樣浩渺和偉大,必定會永遠受到嘲笑。
這個時候北海神就說:不要和井底之蛙說大海的事,因為他被井底下小的空間所局限。不要和隻能活在夏天的蟲談論冬天的冰,因為它受時間所限制。不要和孤陋寡聞的人論道,因為他受的教育有限。
現在你擺脫局限,看到大海就認識到自己的粗陋,那麼就可以談論大道了”。
在秋水這一篇文章中,就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其實就是借由河神和北海神的一個對話,來論述了當一個人陷入思維的局限性,無法認知外界的一個狀态。
當山河泛濫的時候,河水洶湧,河神就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磅礴非常盛美的狀态,這個時候河神就驕傲自滿。但是河神見到大海的時候,才知道大海才是一種真正廣闊的狀态,自己和大海比起來真的是孤陋寡聞,不值一提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說一個學生,在一個班級裡面成績非常好,非常不錯,然後他會覺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甚至特别的自豪,總以為自己是最厲害的一個。
但是當很多學校的學生綜合對比的時候,這個學生就不足挂齒了,他的成績甚至也落下去了好幾名。如果拿一個城市裡面的學校全部對比的話,那麼他更加微不足道的。
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情況,但是如果說,他沒有去和其他人對比,隻是和自己一個班級裡面的人對比。那麼他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狀态的狹隘性,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盲目自信的這樣一個狀态。
針對于生活中,同樣也有這樣一些現象,在生活中,當一個人的工作取得一定突破的時候,工作給他帶來的那一份成就感,一定會讓他沾沾自喜,取得一點小進步,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擁有一點工作上的小成績,就覺得自己特别厲害。
但是如果此時,他和其他擁有更高成就的人去對比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曾經得意沾沾自喜的一些成就,和别人比起來簡直是一種微不足道。
但是如果他沒有見識到外界的事物,在無形之中,就會被自己過度的欣喜而迷惑了事物的本質。一些小的成就,被自我無限的誇大,而導緻了一種飄飄然的狀态。
那麼這個現象,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大多數人會因為自己認知的問題,形成一個思維的狹隘。
《莊子》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聞道百,以為莫爾己若”。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聽了上百條道理,就以為天下再也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嗎,擁有一些小成績,聽到一些道理,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智者,就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強,這才是最應該改正的一個誤區。
當自己陷入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态之中,那麼這個人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就永遠無法改正問題。而人生就是一個需要不斷精進自我,改正自我的過程,如果說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那就是一輩子都陷入錯誤的思維之中無法自拔了。
當我們把這樣一些事情放在更大範圍中所對比的時候,才能認識到小範圍的局限性,等你擴大自我的圈子,才能意識到曾經自己思想以及内心的狹隘。
如果自己想要改正這樣一個思維的誤區,那麼需要擁有的一種最重要的心态,就是要保持一顆空杯心态。這樣的空杯心态就是不要自滿,不要居功自傲。即便是自己擁有一些小成績,也懂得不斷審視自我,也要知道外界有更多的一個智慧,等待自己去學習和認知。
《莊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不要和井底之蛙說大海的事,因為它的空間狹小,被局限了。不要和夏天的蟲談論冰冬天的冰,因為它時間有限。不要和孤陋寡聞的人論道,因為他的教育有限。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要意識到,在大多數時候,自己或許都隻是井底之蛙,都隻是夏天的蟲子,因為時間的限制,可能你從未見識過冬天的冰,所以說當你在這樣的一種狀态之中,還以驕傲自滿自居,那必定是一個笑話。
一個人想要突破自己思維的局限性,最好的方式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其實無論是讀書還是去經曆,都是讓我們能夠更多的認知到這個世界,同時也能更好的認清自我。
所以,我們對于讀書和經曆需要有不同層面的遞進的關系,才能通過讀書和經曆這些事情,給我們帶來提高和認真的突破。
第一個層面是:認知事物。
第二個層面是:認知外界。
第三個層面是:認知自我。
認知自我是最高的一個境界,就是說首先要認知你當下所處的一個事物,讓這個事物給你帶來一種進步和學習的啟發。
那麼認知外界,就是認知整個你沒有接觸過的世界,這個世界對于你當下所處的一個環境,會有一個沖擊和一個思維的突破。
最後一個認知自我,就是通過對于外界的一些認識和了解之後,真正的審視自我,認識到自我的局限性,以便于進更好的進步。
這就是一個人通過與外在的學習和接觸之後,在認知與突破的關系上,所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
同時道家思想就告訴我們,面對一切事物和階段,都要秉持着一種謙虛和柔弱。剛強的人不善于學習,隻有謙虛柔弱的人才有空杯心态,才能夠以低姿态去學習新事物,接受新知識,才能改變自我的思維。
比如在《道德經》中,老子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道基本的目的就是不自大,不自誇,不驕傲,更不會自鳴得意,認為戰勝乃不得已,這就是達到基本的目的,而不自以為強。事物到達鼎盛就會走向衰亡,這就不是道,不道就會很快的敗亡。
這個時候老子向我們說明的,就是人生的道理,做事不要太過頭,不要驕傲,更不能沾沾自喜,不可狂妄自大。
應該保持一個适度,應該保持一種謙虛,當你不自滿不驕傲不顯示的時候,才能有機會去學習更多的東西,吸取更多的經驗和知識。
以這樣一種柔弱,謙虛的态度,來面對人和事的時候,你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吸取外界的知識,從而改變自我,精進自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