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1日,釘釘舉辦了2021生态夥伴釘峰會,并聯合8家軟件企業組建了一個“朋友圈”——業财一體聯盟。其中,有一家公司的上榜“出人意料”——紛享銷客。
之所以說出人意料,是因為釘釘和紛享銷客兩家公司曾經互相把對方看做競争對手。2015年,釘釘推出的第二年,由于都有OA功能,産品定位類似,釘釘與紛享銷客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廣告大戰。
在強大的“免費 補貼”的攻勢下,還是創業公司的紛享銷客優勢被擊穿,最終不得不砍掉了OA功能,聚焦在CRM,主動避開了與釘釘的正面沖突。這一事件間接導緻了中國移動OA市場的洗牌,此後釘釘也被外界冠上了“強勢”、“不友好”的标簽,很多軟件公司都很擔心自己的領域被大廠入侵。
如今時過境遷,雙方相逢一笑泯恩仇,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表面來看這是兩個公司冰釋前嫌,實際上更是釘釘在積極對外釋放一個信号——釘釘變了。
在度過了早期幾年野蠻生長的時期之後,已經紮穩腳跟的釘釘開始變得越來越開放,從一個功能性軟件向平台型軟件過渡。
釘釘的變化并非今日發生。如果回看過去一年釘釘的産品動向,會發現除了變得更加開放之外,對用戶的關注也是主要的産品視角。就像今天上午釘釘發了行業内首個數字工牌産品“釘工牌”,這是一個典型的toC視角的産品。
釘釘新任總裁葉軍(花名不窮)說:
“釘工牌是釘釘對用戶分層思考的一次重要産品呈現,ToB産品的用戶不隻是CEO。”
釘釘總裁不窮分享産品觀
相比外界對“換帥”的關注,在釘釘變陣将近一年的時間點,釘釘産品的變化或許是關注這款4億用戶量級APP的更好視角。
釘釘一變:從無招到不窮釘釘的變化最先在組織層面發生。
2019年6月,成立5年、一直獨立運作的釘釘并入阿裡雲;2020年9月,阿裡雲宣布“雲釘一體”戰略。伴随着組織變化的還有人員變動:釘釘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調任集團”,并最終在今年開始新一段創業。
釘釘的新掌門葉軍(花名不窮)在今年5月29日的阿裡雲峰會上首次亮相。不窮是一位老阿裡人,在阿裡有十五年的工作經曆,這些經曆也影響了不窮産品觀的形成。
據多位和不窮共事過的阿裡内部人士介紹,不窮的産品觀,大緻和他在阿裡的三個階段有關。1.0時期是在阿裡軟件做SaaS、在速賣通做跨境電商,這個時期他花了很多時間走客戶、理解客戶、與客戶共創,從一個技術人員逐漸形成了産品思維;
2.0時期是從B2B的技術團隊一号位,到集團信息化部門負責人(後該部門改名為企業智能事業部),管理1000人左右的團隊。這段時間不窮跟阿裡的所有O(CEO、CPO、CFO等)密切接觸,開始理解組織如何保障,企業服務如何做,從一個技術leader完成了到産品和商業化的轉變,也成為了阿裡集團最理解中大企業管理需求的人之一。
3.0時期是不窮開始負責政務釘釘和政務中台,以及2020年9月正式加入釘釘事業部後。做政務的兩年,他發現一個行業跟另一個行業差異極大,這裡面有很多對行業的knowhow的積累。這段時間,他開始建立起行業化的産品觀。
這些經曆也讓不窮對于toB産品的用戶到底是誰,有了體系化的思考。
不論是阿裡軟件、速賣通還是早期的釘釘,服務的都是中小企業客戶。
不窮曾表示:
“我們那時候理解服務中小企業就是普惠,因為中小企業沒有IT部門,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數字化建設。所以我們通過釘釘這樣一個工具平台,讓它 OA 能夠在線,溝通在線,進行數字化的協作,我們認為這是普惠。”
但是最近幾年他發現,大企業也需要被普惠,因為大企業裡面的 IT 部門非常辛苦,公司從高層到一線員工都會對 IT 部門提需求。特别是這幾年營銷也數字化了,ERP 産供銷、庫存管理、财務全都數字化了,IT 部門的成本跟工作壓力非常大。
最典型的代表是阿裡集團自己。企業智能事業部原先的定位是“使用互聯網技術和工具去建設 HR 系統、财務系統、法務系統……”,但是“集團裡這麼多部門都在搭系統,都在找我,我做不過來,所以我得提供比較好的基礎能力,然後運營他們,教他們怎麼用”,不窮在一次内部分享時說。。
這種實踐也讓不窮思考企業智能事業部所要服務的客戶到底是誰。後來,他将該部門的新定位改成“Make Work Easy & Happy”,并在當時的阿裡第一次抽象出了“組織數字化”這個戰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阿裡集團自身組織數字化的開始,不窮充當的其實是CIO(首席信息官)的角色。
除了産品需求的變化,不窮也感受到了商業上的推動。
過去其實釘釘也服務了中大客戶,比如複星集團就是釘釘最早的用戶之一,但總體來看對大客戶的服務還未建立體系。2020年,釘釘迎來了一個轉折點——為浙江省政府開發“浙政釘”。由于疫情的原因導緻移動辦公成為剛需,浙政釘很快帶來了連鎖反應:
今天浙江全省有140萬公務人員都用釘釘辦公,同時,因為很多企業都要跟政務進行協同,教育系統、醫療系統、制造行業等企事業部門都紛紛用了釘釘。
釘釘二變:從軟件到平台要做中大客戶,不僅要投入大量人力,在商業模式上也要有所改變,這倒逼釘釘做了一個選擇:從一個功能性軟件轉型為平台型應用。
為什麼要做平台?
不窮在做阿裡信息化過程中發現,每個企業都有自己定制化的需求,越大的企業越明顯,甚至每個部門都不一樣,每個 BU、每個 BG 都不一樣,很難用一個标準模式來實現。如果釘釘都選擇自己來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個無窮匮也的路線。
不窮認為,以前的釘釘沒有做很深的價值,差不多是半to C打法,做一些通用的、好用的功能,這讓釘釘在增長時代獲取了大量用戶。但是CIO這段經曆讓不窮意識到,釘釘的下一個階段一定是要做深價值。
這時候不窮學會了一件事情,做 to B ,一定要讓用戶的企業能夠自運營,這就需要釘釘成為一個更開放的平台。
如何定義平台的邊界?不窮在一次采訪中說,他在做浙政釘的過程中,客戶幫釘釘找到了邊界:釘釘首先應該去做一些最基礎的、與業務無關的、通用的能力,而深入行業、需要對行業有Know How的部分則交給合作夥伴。并且,釘釘還要培養、支撐和服務這些公司。
實際上,從1.0版本開始,早期的釘釘也想做平台,但早期的釘釘對于平台的建設有着近乎嚴苛的要求,高門檻也限制了釘釘平台的建設。
比如,為了與雲綁定,釘釘要求合作方必須把軟件在釘釘雲上再部署一份,相當于多了一個版本,對于軟件公司來說升級和維護都比較麻煩;合作方的釘釘指數必須達到900分——幾乎要把釘釘的功能都用一遍才能達到的分數;最重要的一點是,釘釘仿照蘋果的App Store,會從合作方在釘釘平台的交易流水中抽傭,并且比例不小。
同時,由于對平台的理解定位不同,當時的釘釘也做了很多“私活”,搶了部分潛在合作夥伴的生意,比如前文提到的紛享銷客與釘釘的競争。
自從雲釘一體戰略之後,釘釘逐漸加大了平台的開放力度,取消了釘釘雲部署和釘釘指數的限制規定,還在今年将ISV的傭金降低到15%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釘釘采取了一系列開放政策。
釘釘開放1300多個API接口
首先是釘釘自身能力,以API接口的形式對外輸出。目前釘釘已累計開放了1300多個API接口,今年以來開放接口數量超出以往總和。釘釘群聊、智能人事、客戶管理等基礎能力接口全部對外開放,合作夥伴與客戶能将自身業務應用,更深度融合到釘釘群、工作台等主要信息分發場景中。
其次是加大對行業生态的開放,ISV加速入駐。除了在釘峰會上成立的業财一體聯盟之外,6月23日,攜程商旅宣布在釘釘應用中心正式上架。8月18日,高德打車個人版在釘釘應用市場正式上線,成為首個在釘釘上線的個人版打車應用。
最後是低代碼能力的開放。8月18日,釘釘全量上線首個低代碼應用市場“釘釘搭”。在今年5月29日召開的阿裡雲開發者大會上,不窮表示,釘釘搭定位為開發者和開發能力的聚合平台,相當于一個豐富的低代碼應用市場。釘釘将此前PC端首頁左側任務欄的“宜搭”入口,升級為“釘釘搭”入口,包括宜搭在内,氚雲、簡道雲、易鲸雲等國内頭部低代碼廠商已完成入駐,用戶可以自由選擇。
釘釘PC版首頁的釘釘搭入口
開放的平台将會帶來多赢,這在全球已有成功經驗可循。IDC發布過一篇名為《Salesforce的經濟影響力:2019-2024年将共創造420萬新工作崗位和1.2萬億美元的新業務收入》的報告。根據IDC的預測:2019年,Salesforce每賺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賺4.29美元。而到了2024年,Salesforce每賺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賺5.80美元。
不窮認為,平台應該要讓生态、合作方變得更偉大,這是平台的特性,特别是在to B領域。To B業務天生以企業為中心,不是薅别人流量,to C業務是誰掌握流量入口誰就赢,to B業務是誰掌握服務入口誰就赢。
做平台是釘釘的重要變化之一,除此之外,變化還發生在用戶體驗上。
釘釘三變:從老闆到員工早期的釘釘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産品。
愛的是老闆。早期釘釘的産品設計,首先考慮的是老闆的訴求,是一個“向下管理”的工具。對于一個早期的辦公産品來說,這也是合理的,因為對一家企業來講,老闆一号位的思考基本上代表這家企業的基因和文化。
恨的則是員工。諸如“打卡”、“已讀”、“DING”等功能或多或少增加了員工的工作焦慮,即使到了去年,還在教育領域發生了“學生集體打一星”的行為藝術一樣的事件。直到今天,釘釘在蘋果商店的分數略有回升,但也隻有2.4分。
如今,釘釘已經成長為覆蓋1700萬組織、4億用戶的準國民級應用。越來越多不同的角色來用,必須考慮員工的訴求。實際上,這也是最近半年多以來,釘釘産品更新的主要出發點。
比如方便員工的釘工牌,比如給群聊降噪的“消息聚合”功能,比如可以多人、實時、在線編輯一張圖片的“一起标注”功能,等等。這些功能并不複雜,甚至算是“邊邊角角”的微創新,但卻是釘釘注重用戶體驗的重要一步。
釘釘今年新推出的消息聚合功能
不窮将如今的釘釘要服務的用戶分為三類:一号位、管理者和員工,三類用戶需要分層思考方法論及用戶價值。尤其是員工,這是toB産品過去常常忽略的用戶群。
早期的釘釘也強調用戶體驗,比如審批功能由過去的有紙化審批變為無紙化的移動審批,肯定是效率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但這種價值太淺了,這樣的用戶來的快走的也快。
如今to B産品對産品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窮在闡述其産品觀時提出了同理心和不設邊界的要求。他認為,産品向前一步,用戶就減少一步。這是對産品體驗的底層思考,産品的極緻打磨,讓用戶最短路徑地完成功能的使用,及信息的流轉。
低代碼開發工具宜搭就是在這個理念下誕生的,每一個業務人員都能夠按需DIY搭建産品,将IT能力讓渡給每一個需要IT的業務人員。去年,誕生于企業智能事業部的宜搭被并入釘釘。
其次,還要足夠“好用”,讓to B産品具備和to C産品一樣的體驗。
用to C的方式做to B,曾經是軟件行業的一種流行。但是,當時很多人把“to C”簡單等同于免費,而忽略了真正的價值。不窮認為,釘釘的更深層次的價值,是對行業、對産業深度需求的把握。
如今,釘釘已經是一個極度複雜的平台,各行各業的人員、業務、生産能力在彙聚在釘釘,要想滿足所有需求,就需要把行業認知盡可能地“再深一點”。
比如,除了上面這些日常辦公的通用功能,釘釘也将自己的能力普惠到一些垂直行業。比如,基于釘釘的IM和達摩院AI技術,釘釘開放了機器人能力,可以實現機器人助力,并可以連接IoT、生産系統、工單等各類業務系統,重要信息自動同步到人,替代人工排查、錄入的工作,讓機器替人跑腿,解放人的精力與生産力。
既有to C的體驗,又有to B的功能,這是釘釘在用戶體驗一步步構建的護城河。
2015年,是釘釘成立的第二年,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的“企業服務元年”。去年的雲釘一體戰略,釘釘被定義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操作系統。釘釘的變化既是中國to B市場過去幾年的一個注腳,也是未來to B發展一個不可忽視的風向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