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行天下
本期節目邀請到了
中國徽菜大師
一級高級技師
中國徽菜博物館行政總廚
汪劍飛
一起聊聊“徽州臭鳜魚”的那些事
徽州臭鳜魚的民間故事
相傳有400多年曆史,明清時徽商每到初入冬時将沿江一帶的貴池、安慶等地盛産名貴水産鳜魚,用籮筐内墊上荷葉,再覆蓋上荷葉挑運。那時交通十分不便,将徽州山區的土特産販賣徒步挑運,從祁門城北門,過胥嶺,大坦、大洪嶺,當時是通往沿江安慶、貴池等府際幹道,這條幹道路上數百裡,每天來往商旅絡繹不絕,徽州商人返回時,便從沿江安慶、貴池等地盛産的名貴鳜魚裝入籮筐挑運到古徽州一府六縣等地銷售,因此,不少商人從事長途販魚生意,由于沒有任何保鮮設備,魚一但變質就隻好丢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虧本,徽州商人隻好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沿江的安慶、貴池等地去收購鳜魚,将原來籮筐挑運改為雇用馬或騾馱運,用木桶盛裝,沿貴池、安慶到古徽州的徽際幹道馱運往古徽州一府六縣等地販賣,故稱“桶鳜”“桶魚”。
有一年,商人看看天氣正轉涼了,就雇了騾馬到沿江安慶、貴池去收購鳜魚,然後往回趕,以求賺錢。可是天公不作美,騾馬馱運上路後天氣突然熱了起來,鳜魚在桶中将要變質時,徽州商人為防止鳜魚變質,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每天到了驿站時,上下翻動一次,如此7、8天抵達徽州等地,出售時,發現魚鰓仍是紅色,魚鱗不脫、質不變,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徽州商人很是着急,這次生意眼看也要血本無歸了,就在徽州商人要作出将魚丢棄的決定時,他靈機一動,将有似臭非臭有特殊氣味的鳜魚叫店家廚師烹制後,商戶和挑夫先試着嘗一嘗,吃過後,大家認為與鮮鳜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别有一番風味。
此後,商人主意已定,便繼續趕路,将有特殊氣味的鳜魚,盡快挑運到古徽州府等地。到達目的地後,徽州商人在一家“魚味館”要廚師将魚洗淨晾幹後,魚身兩側剞上花刀,經熱油煎至淺黃色,細火烹調30分鐘左右至熟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魚肉與骨刺分離,肉成蒜瓣狀。徽州商人便宴請當地一些達官貴人、市井人家等前來品嘗,大家品嘗過鳜魚後,認為與鮮鳜魚味道大不相同,風味獨特,别具一格,故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鳜魚的本味原汁,肉質醇厚入味,香鮮透骨,别有風味,成為脍炙人口的佳肴,由此“徽州臭鳜魚”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徽州宴席上的一道必選大菜,延傳至今,久經不衰。
如何挑選鮮鳜魚
在還沒變臭之前,魚肉其實就十分鮮美。
張志和在《漁歌子》中曾描述“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這一貫穿史今的人間美味,從點墨之間又具化成珍馐,鳜魚與河豚、刀魚、鲥魚一并都是江南魚鮮的代表。尤其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桃花盛開之時,江南春汛來臨,也是鳜魚最肥美的季節,這個時期的鳜魚被稱作是“桃花鳜”。
鮮鳜魚的大小以8兩至一斤二兩為最佳。
臭鳜魚的腌制技法
需要活魚宰殺,去除内髒後保留血漬,層層碼放進樟木桶中,撒上鹽,碼五六層後,加上木蓋,上用重物壓住。
桶中形成了特殊的環境,奇妙的微生物不斷發酵,在魚體内源酶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鳜魚體内蛋白質和其他有機物被降解生成遊離氨基酸、遊離脂肪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同時,那種讓人難以忘記的味道開始形成。
來 源:黃山交通旅遊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