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19:28:49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1

譯文:

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随着後天成長環境的不同,人開始有了好與壞的區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2

解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關于人的本性有三種說法:

性善論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這裡,孟子認為: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本身具有的天性,因此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3

性惡論

《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僞也。”

在這段文字中,荀子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色。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後果。隻有通過師法、禮義才能矯正和約束人性,所以古代的聖人“起禮義、制法度”來化導人的性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4

性不善不惡論

同樣出自《孟子·告子上》:“性無善無不善也。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人本身并無善惡之分,隻不過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已。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人民都向善;而周厲王和周幽王時期,人民則好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5

在《三字經》中提出的“性相近,習相遠”,出自于《論語·陽貨篇》中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這裡說的就是人的本性其實是相近的,隻不過因為後來環境的不同,而使人慢慢有了分别。所以說,對于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全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6

初生的嬰兒,就像是一張白紙。但是這張白紙是有兩面的,如果能夠精心呵護,正面的白紙便會日漸豐富,而在年月的累積中,這好的一面便會成為人生的主色調。

相反,如果遇到不好的環境,孩子很容易受到污染,便會将白紙的背面拿來胡畫。漸漸地,孩子忘記了自己正面的人生,而錯将背面當成人生來過,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有兩面的。這是我們今人對人性的認知。人最終要往哪裡去,一部分決定于環境,而另一部分則由人自己決定。

即使環境惡劣,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才;而在好的環境中,也會出現像周幽王那樣的昏君。

一切由環境造就,但是一切卻也由自己選擇。我們的教育隻能盡量公平,但是最終卻也由自己的秉性和努力引導。

不怨天尤人,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點,也很重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