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全國各地的玻璃棧道火得一塌糊塗。剛過去的六一(誰還不是個孩子!),很多人去了玻璃棧道,想挑戰一下自己,結果……
有醬嬸的(大姐你起來)
有介樣的(大爺您的心髒還好嗎?)
還有一條狗……
(以上動圖都來自soogif)
真是一道令人難忘的風景線啊!
為啥有人如此恐高?
祖宗留下來的死亡焦慮
恐高的人站在高處,内心世界和大腦的變化一般是這樣的:
當你從高處向下看時,景象跟平日完全不同,房子變成了火柴盒,行人看着像螞蟻,于是大腦誇大了高度,或者平衡系統崩潰,内心升起恐懼感,繼而出現一系列不适——
焦慮、無助、擔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心跳加速、眩暈、胸悶,
腸胃不适、惡心、
發冷虛弱、手足顫抖、四肢發軟等。
(圖片來源:網絡)
對距離判斷的偏差越大,恐高感就越強烈[1]。
對高處的恐懼是天生的。而恐懼有着自我保護的作用。為什麼這樣說?
追溯到數億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會遇到各種肉食動物的威脅,進而觸發大腦中一個叫“杏仁核”的結構。它是産生恐懼情緒的地方,也是大腦裡最古老的部分。
當人們遇到危險時,杏仁核就劇烈活動起來。
它會升起一種緊張焦慮感,讓你意識到危險來臨,要當心了!
它會讓心跳加快,心髒大量泵血,來支持你拔腿就跑。
而當你站在懸崖邊上,會産生随時墜落深淵的恐懼感,從而提醒自己停下腳步向後退。
因為杏仁核太敬業了,所以即便你站在玻璃棧道上,明明很安全,但它仍會判斷“前方危險”,将恐懼無限放大。
再說得深一點,人都有一種“死亡焦慮”。站在高處,你的内心深處受到“死亡威脅”,難免會産生焦慮情緒。
此時的你,大腦中可能已經閃過幾百個畫面了:
還沒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呢!
還沒有女朋友呢(也許還沒有幸福過)!
或者,家裡還有老婆、孩子呢……
你越覺得自己人生還未圓滿,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那麼死亡焦慮感也會越高。
直視死亡,就像直視驕陽般讓人難受,這也是有人嚴重恐高的原因之一。
害怕登高≠“恐高症”
人們常常将“害怕登高”與“恐高症”劃等号,其實兩者有本質區别。
害怕登高,更多是身體的正常生理反應,是大腦防禦系統發出的自我保護信号。
這份恐懼是合理的,有助于我們生存的。
而且,恐懼情緒、反應等表現沒有那麼的強烈。
“恐高症”在精神醫學裡,被歸類為焦慮障礙。患“恐高症”的人,往往會對高處環境存有一份過分和不合理的懼怕,而且會表現出一系列身體上的表現,比如我們前面提過的臉紅、心跳加速、出汗、胸悶氣短等。
還有些患者存在強迫意向,比如,站在高處時擔心自己會跳下去,而且真的會有一種縱身一躍的沖動哦!
這種恐懼感,明顯遠遠超出了“害怕登高”的自我防禦機制。
前段時間不幸去世的“翼裝飛行女孩安安”,去年10月曾接受一家戶外媒體的采訪,自曝是一名恐高症者,但她享受“克服恐懼感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看,她在嘗試突破自我心理防禦機制,最終也确實戰勝了心理本能。隻是結局仍令人感到惋惜。
至于更多其他的恐高者,他們知道自己的恐懼是不合常理的,卻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會竭力避免接觸引發恐懼的東西,并因此給生活帶來很多障礙,比如——
不敢上超過3層的樓,
即使上去了,也時刻感到有危險;
不敢住高樓,
不敢在高層寫字樓上班,
不敢上高層的商場購物;
甯願開車繞10公裡,
也要避免經過一座高高的橋梁;
不經意間看到一段陡峭的樓梯,
都會頓時心跳加速、出汗、臉紅、胸悶
……
恐高症能治嗎?
這麼影響生活,可怎麼辦啊!
恐高并非不可克服,對付心魔的最好辦法,就是去挑戰心魔。
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去登高鍛煉,先從自己能接受的高度練起,比如:上3層樓梯,爬一座小山,從高處向下俯視等,慢慢增加高度,感受高處環境對自己的刺激,并試着接受這種刺激。
别瞧不起這個辦法,這可是正規的心理治療方法,還有個學名叫“系統脫敏”。
如果你有改善恐高表現的需求,可以求助正規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他們還有别的招數來幫你,比如暴露療法、催眠療法等。必要時,可能還需要吃一些抗抑郁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