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十幾年前的老文,個人感覺仍有點意思。雖然有些拍行不在了,但是人家創造的業績那是有記憶的。後來新成立的上海嘉禾拍賣行,迎頭趕上,總算扳回一城。)
我真的是不願意寫下這個題目的,但是,面對上海的藝術品拍賣現狀,我已别無選擇了;說幾句氣話,哈,為了忘卻的紀念吧。
但忘得了麼!當藝術品拍賣,在華夏的大地上遍地開花的時候,上海是最先舉行藝術品拍賣的有主見城市之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成功舉辦過,後來一下子發展到了幾十家藝術品拍賣行(最高時近200家),按理說積累下來的經驗、人脈、運作、程序結構等模式都應是終端級的。但是,現在看下來,上海已沒有一家像樣子的藝術品拍賣行了,僅有的幾家“拍行”也大都在苟延殘喘的過活。然而,我們再看看北京和周邊的“拍行”又是多麼的熱烈。
北京的藝術品拍賣行,據收藏家和藝術品投資者總結出來的有十大“拍行”,他們是:“嘉德”、“翰海”、“保利”、“匡時”、“中貿聖佳”、“榮寶”、“長風”、“華辰”、“誠軒”、“中鴻信”(排名不分先後);周邊的有“廣州嘉德”和“廣東保利”都是不錯的“拍行”;再上來,有靠我們最近的浙江“西泠”,江蘇“嘉恒”和“十竹齋”。說實話:當年上海在“舉槌”藝拍那會兒,有的現在很牛的“拍行”,還不知藝術品,還能這麼玩哩!
玩的就是心跳,再看看他們一場拍下來的業績吧:以2009秋季拍賣會為例,總成交額:北京保利157,888.80萬元,中國嘉德153,243.23萬元,北京誠軒21,889.12萬元收槌,以及其他“拍行”都超過億萬元大關。而在上海,同樣是秋拍,試問有幾家過千萬了?“拍上”幾百萬已是天文數字了,然而,這個天文數字連他們零頭都還不到啊,同志們!。
奇怪的是,在北京“拍行”創下收藏業績的,也就是“收藏家”又大都數是上海的“老闆”們。上海的老闆,不在上海的“拍行”買東西,而是千裡迢迢到北京“拍行”去“拍”藏品,我看不單單是老闆們“吃裡扒外”的問題,而是上海的“拍行”有問題了。然而,問題出在哪?我分析下來不外乎這麼幾種吧:
一是“小家子”氣:即做事不大氣,表現在圖錄印制不精美,不精良。感覺是随随便便找一家小印刷廠,馬馬虎虎了事。結果是,“拍品”普遍存在看不清楚,朦胧一遍,讓藏家看不清“山水”、看不清“人物”!更别說工筆作品中的花鳥魚蟲了。給藏家的第一印象,直接就是一個“草搭班子”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戰”法。試想,你們自己對自己“上拍”的藝術品,都是這個态度,可想而知,真正出錢收藏家的心頭,自然是“撥涼撥涼”的!
在“小家子”氣的環節中,還存在着把賣圖錄,當作創收的手段。舉一個例子:記得是在前年的一個“春拍”上,在上海的延安飯店,滬上一家的“拍行”如期預展了。預展時,恰好有南國的兩位擁有幾十億資産的收藏家,在我處聊天。我本能的盡地主之宜,帶他們去看拍品預展,在浏覽的過中,他們到相中了幾件拍品,随後我找到服務台,說明我是延安飯店“小地主”,來兩位朋友也是收藏家,想借兩本圖錄先看一下。結果他們報出價格是150元一本。我的兩位朋友聽後,連聲說:“阿幹,算了、算了”。
其實,在這個“拍行”之前,我的所有拍品圖錄,都是有各大“拍行”以快件的形式,直接送達到我手上“簽收”的。而這家“拍行”竟然用這種方法來對待客戶,是我和兩位藝術品藏家沒想到的。就這樣,他們也很自然的就失去了兩位“撞上門”的大客戶。
圖錄,錄入的不過是即将上拍的拍品資料,一場拍賣過後,多半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如果一個“拍行”,連把這個也看得如此重要,那麼這個“拍行”離關門倒閉就不遠了。後來,這個“拍行”不知怎麼樣了,總之是三年來,不見有任何音訊。估計已率先“正寝”了,想必這就是“小家氣”的結局吧。
二是“拍品”不争氣:緣于“小家氣”的印象,自然就征集不到像樣子的拍品。到頭來隻好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瞎湊合”,結果是,拍品不争氣,自然也就沒了人氣;沒人氣,就沒生氣,所以上海的拍賣現場大都是“死氣沉沉”的,幾乎是“人迹罕至”了;與北京的拍賣現場座無虛席,人聲鼎沸,“人滿為患”的場景,形成強烈對比。惡性循環啦!所以上海的藝術品拍賣,永遠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大拍”,永遠不會召集到大客戶,也永遠隻能是“小打小鬧”的格局,這種“格局”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與滬上拍行“相映成趣”。因為收藏,永遠是“嫌貧愛富”的。這裡的“嫌貧愛富”可作兩解:
“拍品”貧乏,一解也;本身意思,二解也。說到底,收藏,自古以來就是“富農”、“地主”們的玩意兒。
我提到的拍品“不争氣”、“貧乏”可能有人會不同意。我們上海的“朵雲軒”可謂是百年老店啦!怎麼可能存在拍品“不争氣”、“貧乏”的現象呢?事實證明,就是那麼回事。但是浙江的“西泠”,北京的“榮寶”也都是百年有餘啊!人家為什麼就能“整得”如此生氣哩。即使我們知道如今的“拍行”和“店鋪”沒多大關系,但是人家能把這個“招牌”利用得好!他們可以說沒有玷污百年老店這個店譽,我以為。百年拍賣行也有啊:像“蘇富比”、“佳士得”等在國外那是多得是。關鍵是我們沒有“用心”去做好一件事,在上海的“拍行”裡,好像普遍存在目光短淺,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主義;心裡想的是:能賺一點,不賠錢就阿彌陀佛了,至于“百年”“不百年”,管不了那麼遠了!
三是宣傳沒底氣:因為拍品“不争氣”,用在宣傳上自然就沒底氣了。目前,我們上海“拍行”決大多數,對“上拍”作品的宣傳工作是這樣做的:一是靠傳統的人傳人,即“近親繁殖”;二是靠現代化的手機短消息群發,亂打瞎撞,抱着廣衆博收的心理。其實手機群發,是名副其實的“瞎‘呼’悠”、“亂‘呼’悠”。不相幹的人收到了,覺得是莫明其妙,相幹的人收到了,覺得他沒被重視;還有一種則是臨時雇用幾個小工,沿街以發送小廣告的形式對路人采取跟蹤、追蹤等“貼身”服務,活脫脫地,一如“跟屁蟲”。一旦遭遇“城管”了,那個狼狽像就别提了。這幾項宣傳手段,也是目前是滬上“拍行”的常規做法。算下來,我是“受災面積”最多的一位。問題是,這樣瞎折騰,能把大客戶“整”過來麼?
而北京的“拍行”則采取“走出去”、“接進來”、寄送圖錄等多種形式把客戶永遠放在緻高的位置上。“走出去”是到世界各地去對拍品進行預展,做到平面媒體和立體傳媒的相互深透,多頭并舉;“接進來”是将世界500強的“大企”高管接到北京來,入住五星級酒店,并承諾一切費用有“拍行”埋單,至于買不買本場拍品沒關系,隻要閣下到下場就行了;圖錄印刷十分考究,模式規範統一,拍品完美無瑕;并以一成不變的形式出現,以顯示其專業和超強的品牌意識。這種對待自己拍品的宣傳力度、眼光,怎能不是國際化的哩!
想想這麼大的上海,“大碼頭”啊!,竟然沒有一家像樣子的藝術品拍賣行,心中不免悲從中來。
上海的藝術品拍賣業已壽終正寝了,無力回天;忽地“拍過”千萬了,那也說明不了什麼,頂多是“回光反照”吧!既然“正寝”了,那就好好的安息吧。阿門。
2009年12月10日冬夜于上海延安飯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