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汪國真先生說過:“像被河水沖刷的船,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态、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中年的印戳。回頭望去,烏飛蟬噤、紅枯綠瘦,青春已溜得不見蹤影;向前看去,鶴發雞皮、枯萎蹒跚正在逼近。”
中年,是一個非常尴尬的年紀,在人們印象中,中年就是40歲到50多歲這個時候,這個年齡段的你,不算小、更不算老,卻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重擔都壓在你的身上。
所以,有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最慫不過中年人。”
這裡的“慫”并不是指的窩囊,而是年輕時候的一腔熱血早已冷卻,遇事不再愣頭愣腦往前沖,而是多方面考慮,顧全大局,所以難免在一些事情面前有些猶豫。
既然生活已經這麼累,那麼在這個年紀就要活得輕松一些,做好這7個字:隻生歡喜不生愁。
此話的出處是清代王士端的《養真集》,原句是:自古神仙無别法,隻生歡喜不生愁。
國學大師南懷瑾對這7個字非常喜愛,他說過:“‘神仙無别法,隻生歡喜不生愁’。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隻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丢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
南懷瑾老師這句話就蘊含着世間的大智慧,什麼是神仙呢?隻有歡喜沒有愁緒,整日樂樂呵呵,這就是神仙。
“隻生歡喜不生愁”是中年人最好的活法,也是輕松快樂的竅門
中年人,最應該做到的就是抛除心中的一切憂愁和雜念,凡事看開一些,看淡一些,自然就會“隻生歡喜不生愁”,也修個“神仙”當當。
可也許有人說了,中年是最累的時候,有老有小,一大家子都需要自己養活,每晚恨不得睡覺都睡不着,這樣哪還能隻有歡喜沒有愁緒呢?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一下,那便是中年人已經很累了,心中就不要想太多的欲望,思慮沒用的東西了,把心裡的雜念欲望清理一下,如此身心便能輕松,臉上的笑容自然就會多了,這就是“隻生歡喜不生愁”的意義。
人到中年,雖手頭事情很多,但畢竟不再是當初的少年,所以心中不要想太多,看淡一些,聽從南懷瑾老師教誨,做到“隻生歡喜不生愁”這7個字,如此方能歡喜快樂。
《隻生歡喜不生愁》高清複制裝飾畫
——編輯谪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