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千寒易散一濕難除”,一個濕邪在人體内作祟,就已經讓人百病纏身、痛苦不已了,如果再加上熱邪,那痛苦和危害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濕熱組合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呢?
濕熱攻上焦:頭痛目赤、心煩易燥、失眠多夢、頭重身困、耳聾耳鳴、口苦口臭、口腔潰瘍、牙痛咽痛、頭面部油膩易長痘。
濕熱攻中焦: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胸肋脹痛、大便溏洩、肝膽濕熱以至口幹口苦。
濕熱攻下焦:小便淋濁,陰腫、陰癢、陰汗,男性陰囊濕疹或睾丸腫脹熱痛,女性帶下黃臭、外陰瘙癢。
對于這種情況,清代名醫汪昂有個名方,叫做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能清髒腑熱、洩肝膽火、祛下焦濕,治一切濕熱之症。
中醫認為肝經繞陰器,布脅肋,連目系,入巅頂。濕熱巡經而走,上擾頭面,故見頭痛目赤、頭重身困、耳聾耳鳴;布肋脅,故見胸肋脹痛、心煩易燥、失眠多夢;繞陰器,故見陰腫、陰癢、陰汗、小便淋濁。
所以治療應該以清肝經濕熱為主,龍膽瀉肝湯上能清利肝膽實火、下能清理肝經濕熱,剛好對症。
講到這裡,大家肯定對這個龍膽瀉肝湯特别感興趣,這個藥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組合?怎麼能有如此功效呢?
龍膽瀉肝湯組方其實很簡單,隻有十味藥,分别是龍膽草、栀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 柴胡、甘草、當歸、生地。
龍膽草其性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可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不上炎。
黃芩燥濕瀉火解毒,尤善清肺火。栀子表裡雙解,既能清氣中的熱,又能清血中的熱,還能利濕,搭配黃芩,共助龍膽草清熱燥濕,并使濕熱從肌表而解。
澤瀉甘寒,甘能補陰,寒能清熱,可利水滲濕,洩下焦濕熱與腎中濁氣。木通苦寒,上能清心經之火,下可導小腸之熱。車前子甘寒,利尿通淋,可瀉小腸、膀胱之濕。三藥引熱下行,令濕熱從小便解。
生地甘寒,涼血養肝。當歸甘溫,養血益陰和肝。二藥相配,滋陰養血護肝,以防傷陰太過,去邪而不傷正。
柴胡疏肝升陽,暢肝經之氣,引衆藥歸肝經,與甘草搭配,還有和胃之功,以防寒涼之藥傷胃太過。
這個方子最妙的地方,不在于清洩肝膽之火,而在于加入當歸、生地補血來養肝,以防清洩太過傷到肝髒。明明是瀉肝之劑,卻反作補肝之藥,瀉中有補,降中寓升,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肝胃。
本方适應主證:頭痛目赤、口苦尿赤、舌紅苔黃。
龍膽瀉肝湯臨床使用加減法:
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加黃連、夏枯草、木賊以助洩火之力;濕盛熱輕,去黃芩、生地,加薏苡仁、赤茯苓以增利濕之功;陰囊紅腫熱痛者,加川楝子、連翹、大黃以瀉火解毒;濕熱帶下黃臭者,加黃柏、蒼術、薏苡仁、牛膝以助清利濕熱除帶之力。
寫上用藥加減法,是為了警示患者朋友,中藥需要辯證後化裁使用,千萬不能感覺自己對症,就盲目嘗試用藥。
臨床上這個方子治療肝膽濕熱諸症效果頗佳,像頑固性偏頭痛、頭部濕疹、高血壓、急性結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外耳道疖腫、化膿性中耳炎、鼻炎、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帶下黃臭、睾丸炎、陰囊濕疹、腹股溝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帶狀疱疹、陽偉早洩、陽強、多囊卵巢綜合征、脂溢性皮炎、痤瘡等病,用這個方子調理,效果都不錯。
化裁方之間的鑒别
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荟丸皆為瀉肝經實火之劑,其不同點在于:龍膽瀉肝湯瀉肝火并能清利濕熱,且能兼顧滋養陰血,使祛邪不傷正用治肝火上炎,濕熱下注證;瀉青丸瀉肝火,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證;當歸龍荟丸則備集大苦大寒之藥,着重于瀉實火,使從二便分消,乃攻滞降瀉之劑,用治肝經實火證,非實火上盛不可輕用。
我是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陳玉龍教授,關注@中醫陳玉龍教授,每天學習健康知識。#心健康信科普##把健康帶回家##中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