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
又被稱作“龍擡頭”,
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一般來說,
農曆“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
春雷陣陣,萬物複蘇。
冬眠的動物們,
也紛紛蘇醒過來。
勤勞樸素的先祖,
期望象征着“守護”的龍出現,
鎮壓住讓人頭疼的蛇鼠害蟲,
好讓莊稼能夠順利播種生長,
在秋天迎來豐收。
于是,
“二月二,龍擡頭”
便由此誕生。
除此之外,
它還有另一個名字:
春耕節。
龍擡頭,春耕始
關于“二月二”的起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時代。
在原始的農耕社會,
先祖們“重農桑,務耕田”
每年二月二這一天,
伏羲都會親自耕種農田,
以誠心祈求上天,
使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一直到周武王時期,
開始在這一天舉行盛大儀式。
天子親自耕種田地,
後妃們則養蠶抽絲,
以求農桑。
唐朝時,
“二月二”是“迎富貴”的日子。
每當這一天,
無論是平民百姓,
還是達官貴人,
都要吃一些點心,
這些點心有一個充滿希冀的名字:
“迎富貴果子”
看來,
對于殷實富貴生活的向往,
自古皆有。
宋朝的二月二也同樣精彩,
每到這一天,
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
所謂“挑菜”,
便是在一些窄口的器皿中,
種植新鮮時蔬,
将它們的名稱分别寫在絲帛上,
壓在底部,
讓大家去猜。
猜中了有獎,猜錯了也要罰。
這個活動在我們今天看來,
未免有些太過簡單,
少了趣味。
但當時參加此類宴會的,
多是達官貴人,
“食五谷而不識五谷”,
猜錯者大有人在。
無論如何,
這也從側面說明:
民以食為天,
不管歲月怎樣更叠,
農耕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龍擡頭,春滿園
Dragon Headraising Day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
但人們對于幸福的向往,
始終不變。
古時很多關于“龍擡頭”的習俗,
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敲龍頭
二月二,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
敲醒上面沉睡的巨龍,
告訴它:
“快快起來上班啦,
保佑我家宅平安。”
《遼中縣志》中記載:
晨起以竿敲梁,
謂之敲龍頭,
意謂龍蟄起陸,
蓋時近驚蟄之期。
吃龍餅
何為龍餅?
其實,除了名字之外,
它跟龍半毛錢關系也沒有。
為了讨一個吉祥的彩頭,
人們會在蒸餅上面,
做出龍鱗的形狀來,
稱之為“龍鱗餅”。
除此之外,
水餃被稱為“龍耳”,
米飯被稱為“龍子”,
馄饨被稱為“龍牙”。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祭龍神
俗語有雲:
“龍不擡頭天不雨”,
在古老的華夏神話中,
龍王是掌管雨水的神仙,
風調雨順,
則萬物豐收;
幹旱洪澇,
則顆粒無收。
為了祈求龍王保佑,
每到這一天,
人們會在龍神廟前祭祀供奉,
祈求降雨。
剃喜頭
二月二,剪龍頭。
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
大人小孩,
都要剪頭發。
據說在這一天理發,
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
也有“鴻運當頭”的寓意。
二月二,賞詩詞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
更作風檐夜雨聲。
李商隐說:
春日江上踏青,隻見萬物複蘇,春風和煦。
花紅柳綠各展風姿,燕舞莺歌别有情趣。
誰能不愛春天呢?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宋·張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
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
一畦春水辘轳聲。
張耒說:
每天二月初二這天,
我都要到郊外挖青菜,
做一鍋香香濃濃的肉菜羹。
今年因大雨阻路,隻得作罷。
真是遺憾啊!
。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嶽
春潮昨夜沒平灘,
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
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遊花樹,
有病何須置藥籃。
隻把公忠答天地,
從教兒女鬧冠簪。
方嶽說:
春雨過後,百花含苞,元宵遠去,新社即來。
青草抽芽,燕子飛來,怎會有理由不開心呢?
在這樣的好天氣裡,與兒女一同玩樂,就是最大的幸福。
《二月二日席上賦》
宋·賀鑄
仲宣何遽向荊州,
謝惠連須更少留。
二日舊傳挑菜節,
一樽聊解負薪憂。
向人草樹有佳色,
帶郭江山皆勝遊。
載酒賦詩從此始,
它年耆老話風流。
賀鑄說:
二月二,挑菜節,把酒一盞,與春風共話風流。
在綠樹紅纓的陪伴之下,與友人喝酒賦詩,
将紅塵俗事盡數抛之腦後吧!
萬物生,萬事安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春風十裡不如你,
寒冬已盡,萬物複蘇,
選一個暖和的日子,
和你最愛的人,
一起出去走走吧。
去看看花,看看雲,
吹吹風,散散心。
春天的到來,
預示着嶄新的開始。
寒冬裡所有遺憾,傷心,
都會被春風席卷一空。
沒有一個季節,
如春般溫暖,
如春般治愈,
你要站在陽光下,
大聲地笑,
大膽地愛。
今天是二月二,龍擡頭,
詩詞君祝你:
學習擡頭,
事業擡頭,
愛情擡頭,
健康擡頭,
一年都有精神頭,
擡起一年好兆頭!
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胡子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