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靜對一山書牆
作者 崔洪國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人生有起點和終點,但沒有永恒;思想沒有起點和終點,但一直永恒,這就是你面對一山書牆時萌生的那種敬畏和心裡應當有的宗教般的虔誠。
——題記
一
有兩句我們從小就一直耳熟能詳的對聯是這樣說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唐代著名詩人韓愈的兩句詩。從上小學教我語文的田伯華老師就經常在課堂上用這兩句詩來教育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總之,多讀書就有學問,将來就能鯉魚躍龍門,就有出息,所以,從小就記住了這幅對聯,記住了這兩句詩,“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後來,在一些很有格調,很風雅的朋友家裡和辦公室裡,也經常見到這幅對聯用顔體、柳體、毛體等不同的字體題寫了,裝裱了,挂在客廳、書房或辦公室的顯眼處,用來不斷勤勉和自省倒是很合适的。
那意思大緻是講,知識的海洋廣無涯際,隻有不斷刻苦努力,踔厲不怠,以苦為舟,才能到達成功彼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讀書治學中,沒有捷徑可走,如果你的志向立志于書山、書海,那就别投機取巧,“勤奮”和“刻苦”是需要你窮其一生貼在身上的标簽。這兩句詩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韓愈的治學名言和人生寫照。這位文壇巨擘是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東坡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僅傳世的《韓昌黎集》就有40卷,可見其影響之大,影響之偉。這兩句詩也成了前人和今人無數人的座右銘,人們相信,書山再高也有路,勤就是路徑,學海無涯再寬也有岸,苦就能渡到彼岸,别無捷徑。
二
我和很多的人一樣,從小就與書為伴。童年接觸最多的是小人書,我在之前的散文中多有提及,童年的美好光陰不少是在小人書的伴讀中度過的。那些小人書有彩色的,有單本的,有連環畫冊,彩色的如《邱少雲》《黃繼光》還都是大開本的。單本的如《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都好買,就是連環畫冊如《三國演義》《封神榜》《西遊記》需要趕集或者到聯社一次一本的淘系來,才能湊全和了。還有一種小人書是電影版的,也就是一部電影,如《喜盈門》《戴手铐的旅客》《小花》等,上映後市面上就有了與電影情結相同的小人書版,和電影同樣逼真。
當年家裡這幾類的小人書都有,我都分了類,标了号,擺放得整整齊齊,那是我小時文學的最早啟蒙,從那時我對書,對文學從新奇有了發自内心的信仰和愛好,這也傳承到我現在的散文創作。那些小人書裡面的畫圖對散文創作中意象營造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後來這些小人書一部分傳給了女兒,有些散落了不知所終,很是可惜。雖然從書攤上還能買到一個模樣的小人書,但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那個時候,一本小人書和一部電影一樣,需要一頁一頁慢慢看,一頁就是一個情結和故事。如今再買一本,深入不進去,一會就翻完了。也許年齡和年代不一樣,對小人書的感覺随之而變化了。但那些小人書還是開啟了自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人生逆旅。
三
在大學裡買過不少書,如《百年孤獨》《神秘島》《汪曾祺散文集》,看完都是随手放在宿舍屬于自己的那個逼仄空間裡。學校裡有圖書館,裡面想看什麼書都有,所以經常坐在圖書館,把腦筋和思想紮進無涯書海中的日子多,買的書倒不是太多。大學畢業後,到沾化參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街上一個路邊的小書屋買了全套的《魯迅全集》,那時的工資一個月290元錢,我是攢了兩個月花了360元買來的,後來一直跟随着我,說心裡話,那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到現在先生的全集我也沒有完整讀完。但擁有了那一套書,仿佛自己就擁有了人生的未來。我在《枕上詩書閑處好》中說到過這件事,那套書如今還擺放在我書架醒目的位置。人生的很多未知都能從先生的深邃思想和犀利語言中找到注解。雖然沒有讀完,可以慢慢讀,當年的360元買一套人人民文學版的《魯迅全集》還是很值的。
96年結婚後,在沾化公安局的平房裡,我擁有了自己一個方方正正的書櫃,我把從大學帶到沾化的,在沾化自己買的書都工整地擺到了書櫥裡面三四層的書架上。靠着書架是一張書桌,有時間我就抽出一本書坐在書桌前,一邊品讀漫行着,一邊望窗外天邊的雲卷雲舒向着自己的方向慢慢飄過來,那種感覺是陶醉和惬意的。那時我的書櫥裡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書籍,如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還有一本洪亮的《放逐與回歸》等都是在那時買的。當時妻子學習法律,後來又考會計,書櫥裡也不斷增加着她學習法律和會計的書籍。98年女兒出生後,時間不長就到處給她買那些啟蒙的讀物,我記得那時她最喜歡的是《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一本一本買來都充實到了書櫥中。一個人的書櫥成了一家人的書櫥。
後來搬到樓上,家裡又換了一個大一些的書櫥,裡面的空間有闊達了不少。雖然沒有成為一面書牆,但随着工作和生活經曆的淬煉,越來越感到了知識和本領恐慌。那是我在鄉鎮工作的一段經曆。我本來就是從農村出來的,根在農村,魂在農村,鄉愁的情結在農村,自己偶爾的散記中不止一次的禮贊着鄉村黃昏的夕陽和袅袅的炊煙。故鄉無邊無際的平原和原上那些可愛的麥子、棒子在我内心盤根錯節。但當我真正作為一名鄉鎮幹部,去面對了鄉村,又經常面臨着許多的無解。
那幾年,我心中厚積了濃濃的鄉土情懷和鄉鎮情結,我陸續從《平凡的人生》《秦腔》《村選》等書中尋找着那些鄉鎮和鄉村似曾相識的交集和公約數。我的書櫥裡更多了與鄉村治理有關的人文書籍,多了更多貼近大地和泥土的煙火氣息。那段時間,我還忙裡偷閑完成了自己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的創作和出版,書櫥裡第一次有了自己創作的書籍,我欣喜過好長時間。當然了,現在回頭一看,書中不少文章文字還很稚嫩,思考還沒有放大,創作的時空還不夠宏闊,但那是一個正在尋覓的過程,而不是人生年過半百的定型,所以我對那時自己的文字還是懷了足夠的包容去看待,畢竟那也是自己溫情和善良的抒寫和傳達,到現在這也是自己創作的靈魂。
四
2010年以後我到了濟南,從此大美濟南,天下泉城成了我生活工作的主場域,山、泉、湖、巷、橋是這個城市辨識度的獨特地理标志,也是我生活和後來創作的不竭源泉和動力。泉城芬芳豔麗的色彩就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多彩,我的腳迹走遍了明湖、千佛山、趵突泉、共青團路、舜耕路。從我曾經生活的青龍橋,濟大路,旅遊路和鳳凰路,我從書中尋尋覓覓着與衆不同的濟南,從那些平民煙火氣息中感受着魅力獨特的濟南。在泉城濟南,我買了很多的書,有時間就到泉城路的新華書店,英雄山路的文化市場買書,到明湖的明湖書屋買書,買與濟南有關的書,買能看後讓自己更充實,更真實,更真誠和善良的書。
2013年從濟大路搬到自己現在住的小區後我有了自己真正的書房和一山的書牆。人生前行中可以斷舍離的東西很多,但伴随着我走遍了四方,與我不離不棄的那些書我舍不得斷舍離。房屋裝修的時候,我讓裝修人員給我裝飾了整整一面牆的書櫃。我把從上學和工作中帶來的書都擺到了書架上,把不斷從外面買來的書和從網上淘來的書都擺到了書架上。每當靜靜面對着那一山書牆,除了感覺你知識的蒼白,感受到書香的溫馨,感到更多的是無數的大師和朋友與你面對着,或者接受你的采訪,或者傳道授業解惑,或者與你心靈對白,不知不覺你在改變,你在書山書海中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的—改變。
那些書太多了,多得書牆都放不下了。有一回我就整理了一下,把一些教材類的書籍打了包,裝了箱,想賣的時候妻子和女兒都舍不得,因為那上面的筆筆劃劃畢竟寫滿了我們以勤為徑,以苦為舟奮鬥的心血和汗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是人生追求精彩和觀緻的實證。我就把這些書整理裝箱後放在了房間不起眼的角落裡,讓它們在那裡靜靜待着。其他的書,我都分了類,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地放滿了,曆史類的放一個格,文學類的放一個格,古典類的放一個格,養生保健類的放一格,理論學習類的放一個格,有時一類書籍一個格放不開,我就放在靠着的幾個格裡。自己從海陽回到濟南後創作的散文專輯《與海陽最美的邂逅》我也在一個格子擺了十多本,有朋友喜歡的就送一本,這畢竟也深透了自己對面海朝陽的海陽的深厚情感。有些書真得從買了來也沒有從頭到尾認真讀完,但我會更多滿足于已經擁有了它們,什麼時候想讀抽出來讀就是,它們已經成了我寶貴的精神财富。如今年齡大了,閱讀習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特别是書牆上多了不少關于中醫和哲學方面的書籍,如《黃帝内經》和《易經》,是否天命之年就該有了這樣的閱讀興趣。
五
一個人跋涉的路是漫長的,但過程中需要你不時沉潛下來,靜思一下今夕。往往在人生得意或失意的那些瞬間你很難能夠靜下來,品讀書籍的同時品味一下自己的人生。不過,最後你終會有沉潛下來的日子,去懷念,去靈思,去開導,去頓悟,那才是你最真實的自己。就如我,現在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忙碌一天後回到家,話着家常吃完飯後靜對着那一山書牆,抽出一本《唐詩三百首》,下意識地吟誦一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也許會與自己這一輩子的多彩去對照,有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的日子嗎?有還是沒有,你自己知道。抽出一本《清照詞集》,“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在你人生的無數瞬間是否也有過一樣的場景,雖則最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然而同樣的人生經曆,無數人最後零落成泥,清照卻成了永恒的不朽和不老的傳奇。還有,當你在靜的夜裡真正走近瓦爾登湖,你會從内心向梭羅提問,在湖畔兩年,除了看破,除了勇氣,除了特立獨行,更需要的是不是還有内心對自然的那種信仰和信念。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靜對了那一面書的山牆,還有很多的已知和未知。坐在那裡,面對山牆時間越久,我真得會更加感覺到内心的蒼白,因為不僅那些書我沒有讀完,一直在讀,我怎樣的表達在那些天才的大師面前也言說不盡文字的無窮魅力,自己永遠是一名學生;同時,我會更加充滿了驚喜,思想的碰撞哪怕是在心底激起一點的漣漪和波瀾,你也會遙渺地看到更遠處星辰大海揚着的風帆和星空閃着的群星。我也會更加充滿了敬畏,面對了那一山書牆,你會感覺到歲月不居和時序如流,“是誰亂了浮生,又是誰錯了流年”,你會感到你的無能為力和無奈無助。人生有起點和終點,但沒有永恒;思想沒有起點和終點,但一直永恒,這就是你面對一山書牆時萌生的那種敬畏和心裡應當有的宗教般的虔誠。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我想到了易經乾坤兩卦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易經是一座無數人一輩子都翻不過的高峰。我還想到了孔子,孔子是一個很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直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輾轉流離,雖不受待見,但始終持之以恒,執着無悔。晚年研究易經,癡迷到“韋編三絕”,還謙虛地說“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那意思就是“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内容理解清楚了。”在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孔子遇到了易經,從那以後,孔子和儒學與易經一樣都成了永恒。據考證,那個時候孔子已接近70歲了,還是和弟子一起完成了注解易經的《十翼》。想到這些,我又靜靜面對着眼前那一山的書牆,心潮澎湃,浮想聯翩。那座山牆任你窮盡了努力和思想也是翻不過去的,但倘若從那些裝滿了書的格子望出去,能夠望到盡可能遠處的海闊天空,人生也不是虛妄和無趣,而是真實和有趣的了,你說呢?
注:圖片來自網絡和作者散文集封面《與海陽最美的邂逅》,遇見就是美好!
崔洪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寫作學會會員,散文評論委員會委員,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尋找靈魂的牧場》《與海陽最美的邂逅—崔洪國散文精品集》長篇非虛構紀實作品《列車前方到站徐家店》《膠東散文十二家.崔洪國卷》,在報刊、媒體、平台發表散文、書評400餘篇。散文《濟南的橋》獲“第二屆齊魯晚報青未了散文獎”三等獎。
壹點号 風過林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