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一國經濟之本,也是國際競争的焦點。近些年來,中國制造業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産品不僅占據了原本被進口産品主導的國内市場,還有很多在國際市場上也具備了競争力。5月15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焦點訪談》播出系列節目《領跑的密碼》,關注我國制造業中那些悄然積蓄和發力、在國内國際市場成為領跑者的行業和産業。
盾構機的正式名稱叫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是建造地鐵、鐵路、公路、隧道等的利器。一台盾構機包含上萬個零部件,體型巨大、技術精密。20年前,在重大工程施工中,我國的盾構機一直依賴國外進口。但是去年,國産盾構機在國内市場占有率已超過九成,全球市場份額接近七成。這個轉變是怎麼發生的呢?
新型舉國體制
啃下核心技術硬骨頭
1997年,中國第一次進口了兩台德國盾構機,花費了将近7億元。2006年之前,中國從國外進口了130多台盾構機,花費金額上百億元卻處處受制于人。
關鍵技術買不來也等不來,面對日益迫切的建設需求,2002年,包括盾構機在内的一批工程機械裝備研發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校企聯合開始破解盾構機生産背後的密碼。
2004年,我國可以實現軟土作業的國産地鐵盾構機“先行号”在上海成功下線;2008年4月,我國第一台可以在複雜地質中作業的“中國中鐵1号”在河南成功下線。
黨的十八大以後,一大批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加速,多地引調水工程、地下管廊建設等開始動工,對盾構機等各類工程機械的需求大幅增加。盾構機是定制化産品,每一台設備都需要結合實際的工程單獨設計。不同的地質、不同的施工隊伍,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砂卵石地層,對刀具刀盤的要求非常高。
刀具刀盤的設計研發,一直是盾構機國産化的重要課題。要制造出高質量的滾刀刀圈,不僅需要先進技術研發,更涉及基礎的科學研究,由企業承擔有些困難。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對盾構機國産化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十八大以後,盾構機相關技術研發又入選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
在國家科研項目的推進下,高校着力基礎技術的研究,企業将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并積極反饋效果,繼續協同研發和創新。據介紹,2018年盾構機滾刀刀圈已經實現了國産化,目前整個中國市場上,國産刀具占比達90%。
一台盾構機,類似這樣的核心技術有上百個,包括液壓系統、控制系統等,都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攻關。
國内大市場
使産品在應用中不斷優化
同時,中國巨大的工程市場給盾構機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叠代提供了最好的試煉場。
2012年,成都地鐵2号線、4号線開工建設,國産地鐵盾構機成功掌握了我國西部富水砂卵石地層盾構機施工的技術;2014年,廣州地鐵7号線建設中,國産盾構機成功穿越我國華南複雜斷層地質,攻克世界級難題;2017年,松花江引水項目中,我國當時直徑最大的硬岩隧道掘進機首次完成水底作業。
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中國盾構機從實際需求出發,逐漸發展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新技術。而這也是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八大以來,許多工程項目都不斷推動我國機械工程裝備的轉型升級,整體制造業水平的提升也讓這些轉型更加順利。
過硬品質、優質服務
赢得國際市場好口碑
2012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地鐵項目開始招标,中國施工企業将中國盾構機推薦給了業主。馬來西亞方面的專業團隊特意飛到中國考察中國盾構機在本國工作的情況,在确認了中國企業的能力後,同意先進口一台中國盾構機。
一傳十、十傳百,在隧道掘進這個行業裡,中國設備不僅跟着中國施工力量走出國門,更是逐漸被外國施工團隊所認可。随着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如今,中國盾構機已經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工程機械門類最齊全、産業鍊最完整的國家。2020年我國機械出口額首次成為世界第一,2021年保持了這一優勢。在盾構機、港口機械、起重機等世界市場細分領域,成為主流參與者,甚至在技術上領先世界,成為新的中國制造名片。
中國盾構産業的發展,首先是得益于新型舉國體制對核心技術攻堅的有力支撐,啃下了核心技術的硬骨頭,而在攻克技術難關後,産品又在國内大市場中被不斷打磨,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升級優化。等到走出國門、面向國際競争時,中國盾構已經磨砺出了過硬的品質、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性價比,因此才能在國際市場上赢得良好的口碑,打造出響當當的中國品牌。這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裝備的進步密碼。結合需求,創新求變,中國制造才能逐漸完成由大到強的轉變。
制片人丨黃潔
主編丨喻曉軒
編輯丨陸宇佳 孫強 高珧 謝玉潔
攝像丨徐鵬 孫文嘯 倪铮
策劃丨陸宇佳 高琦
責編丨徐露 時瑤
剪輯丨趙雲龍
掃描下圖二維碼看更多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