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淩海市大淩河口生态廊道及淩海大橋兩側,紅海灘面積不斷恢複,堿蓬草生長旺盛,顔色越發的紅豔,放眼望去形成了一望無際的“紅色海洋”。嫣紅似火的堿蓬草,碧波浩渺的蘆葦,連接成片,已形成獨具魅力的濕地景觀,我市大淩河口生态修複項目建設成效初顯。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态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我市充分發揮濕地自然優勢資源,通過大力實施大淩河口生态修複項目和堿蓬草種植工程等建設工作,全力打造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态景觀。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大紅海灘、唱響蘆葦蕩”的要求,全力打造以大淩河口“紅灘綠葦 海洋牧場”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大淩河口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工作,持續強化紅灘綠葦管護和24小時自動化檢測監管工作。
我市擁有原生态保護濕地,全球八條候鳥遷徙通道有兩條途經淩海,每年天鵝、丹頂鶴、白鹳等百種珍禽在此中轉栖息。
我市擁有3萬畝離北京最近的紅海灘,已成為遼甯休閑旅遊度假的一張靓麗名片,正在規劃打造紅海灘國家度假海岸。
我市是中國最大的遼參生産基地,海參産量占遼參的三分之一。作為全國唯一以水産品加工業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正在與中國人參之鄉吉林撫松縣合作推進雙參産業,重點支持海參精深加工業發展。我市在堅持生态旅遊發展的同時,科學合理開發“海洋牧場”,通過退養還濕、水系整治及水文調控等措施,使濕地自然生态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使得多種野生鳥類來我市大淩河口國家海洋公園周邊光顧、定居。
來源 淩海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