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辨析清楚一個概念,就是此祁山非彼“岐山”,開始說“祁山”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岐山”。
這個“岐山”,在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同樣來頭不小,也是曆史文化名城,加上發音完全一樣,所以經常會有人将兩者混淆。岐山是周文化發祥地,是周王室的龍興之地,留下過鳳鳴岐山的傳說。雖然不是一般常說的出“祁山”的那個祁山,但是其實它在三國曆史上跟諸葛亮北伐還是有關系的,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攻打陳倉和第五次北伐據武功五丈原,都在現在寶雞市一帶,而岐山就屬于現在寶雞市。
另外,插個題外話,岐山臊子面是一道享譽全國的美食,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
岐山和祁山的位置關系
諸葛亮北伐所出的祁山,在現在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最廣義地來講,祁山包括了整個隴南地區,狹義上的祁山則是專門指祁山堡和它所在的山峰。
比如第一次北伐時,史籍中的提法就是“亮身率大衆攻祁山”(《華陽國志》),從蜀軍的作戰範圍來看,顯然這裡祁山的範圍不止是“祁山堡”一處。史學大師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裡提出天水和武都之間,有多處以“祁山”為名的軍事要塞,而它們都是以祁山為名。天水師範學院賈利民也持相同看法,認為隴南山區都可以算作“祁山”範圍。而蘇海洋老師提出“祁山道”的概念,把它定義為從天水到略陽和文縣間這段道路,而這段道路無可避免地需要翻越祁山,所以這些道路網絡和輻射範圍,都可以被稱作祁山。
廣義祁山和狹義祁山形勢圖,請橫屏查看。
綜合幾位的意見,把整個隴南地區視為以祁山為也是合理。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這個地區西邊接近甘南高原,這屬于青藏高原的北麓;北部禮縣緊挨天水市,屬于向黃土高原過渡;南側就是我們熟知的陰平古道的起點文縣所在地,是四川盆地的北側邊緣;所以現在的隴南市區武都小平原和徽縣成縣所載的徽成盆地,都屬于廣義祁山地區。
今隴南市武都區,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一個狹長平原,白龍江穿城而過。
武都小平原,最窄處僅一公裡左右,市區緊挨祁山山地。
而狹義的祁山,就是指祁山堡和它所在的山峰。魏明帝曾說過“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必有所争也。”(《三國志·明帝紀》),這裡提到祁山的時候,用了“城”這個詞,顯然是指軍事要塞。按魏明帝的說法,祁山堡早在曹操在世的東漢末年就已經存在了,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在縣(今西和縣)北七裡,後漢末置城山上,為戍守處,城極嚴固,其後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攻此城,魏明帝所雲西固祁山,賊來辄破者也“,也印證了這個說法,所以祁山有時專指祁山堡,位于現在甘肅省禮縣祁山鎮。
甘肅省禮縣祁山鎮,看到祁山超市了嗎?^_^
現在祁山堡上,依然保留了很長一段漢牆。諸葛亮在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的時候,都曾經攻打此要塞,但是沒有成功。現在祁山堡上建有武侯祠以紀念諸葛亮。
祁山武侯祠,略顯有些冷清。
祁山堡,原名建安城,修築于東漢末年。
祁山堡的漢牆遺迹,夯土而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春,兵出西和縣西北,代表事件馬谡失街亭),第三次北伐(建興七年,兵出西和縣,代表事件,攻取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建興九年,兵出禮縣等地,代表事件鹵城大捷)都經過了這些地區,如果按廣義祁山來講,諸葛亮北伐有三次出祁山;如果隻是涉及祁山堡這一特定要塞,則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可以算作“兩出祁山”。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祁山是一個具有多種曆史地理意義的概念,特别是在史籍中,指代的具體位置多有不同。如果根據不同的地理範圍來看待,諸葛亮兵出祁山,算作兩次或者三次,都是于史有據的。
注:文中所有照片均為本人實地拍攝,如需引用,請先聯系本人獲得許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