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酒吧或後院有掰手腕挑戰時,通常會有一個人因為手臂更長或更短而被指責擁有一些不公平的優勢。
據說,更短或更長的手臂可以讓他們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力量,這使對方處于劣勢,但這些說法有道理嗎?手臂較長或較短的人在掰手腕時有很大的優勢嗎?
什麼是掰手腕
掰手腕是一項相對簡單的運動:兩名參與者将他們的一隻手臂放在一個表面上,肘部彎曲并接觸到平面,在握住對方的手時,他們試圖将對手的手臂強行固定在這個平面上,首先将對方手臂掰到平面上的人為勝者。
雖然遊戲本身相對簡單,但決定一個人表現如何的機制卻并非如此。
在考慮掰手腕的潛在成功因素時,許多因素都會發揮作用,最大的兩個是手臂力量和技巧,而次要因素,如手臂長度、肌肉密度、手的大小、手腕耐力和靈活性也可以發揮作用,當兩個人的力量相似時,這些變得更加重要,當兩個人實力相同時,使用相似的技巧時,小的因素就會變得重要得多。
手臂長有優勢嗎?是,但也不是,在所有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手臂較短的人優勢非常小,這要歸功于簡單的物理學;離樞軸點(肘部)越遠,手臂必須沿其長度均勻分布的力或“強度”越大,另一種思考方式是想象将門正常關閉(用推的方式),然後想象用手靠近門的鉸鍊(或者說靠近門的轉軸)将門關閉,不難想象,後者需要費更大的力氣。
然而,手臂長度與更重要的因素相比隻是很小的優勢,站姿、肌肉密度、穩定肌、肩部肌肉以及特定肌腱和肌肉纖維附着在骨骼上的位置更為重要,并且在掰手腕中發揮着更大的作用,這些相同的屬性是靈長類動物通常比人類強壯得多的原因,盡管它們的身材和體型較小。
掰手腕不僅僅依靠單塊肌肉,而是由軀幹、手臂和下肢組成的整個運動鍊,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弱點都将使掰手腕者處于巨大的劣勢中。
掰手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除了原始的手臂力量之外,技巧是迄今為止摔跤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精湛的技巧的一個例子是 Jason Vale,他在參加超重量級比賽時赢得了 1997 年佩塔盧馬世界錦标賽的冠軍,盡管體重隻有160斤,但他還是赢得了冠軍,他使用了一種“綁帶技術”,這讓他可以削弱強大的對手并在其虛弱的時候取得更大的優勢。
其他流行的技術包括“上滾”,它使對手的手腕向下,“鈎”,将你的手腕鈎在對手周圍,并剝奪他們的杠杆作用,還有肩部推舉、肩部翻滾和肱三頭肌推舉,有競争力的摔跤手會使用每一種已知的技術,并不定期地偶爾使用它們另對手措不及防。
其他人将利用簡單的遺傳學來為他們謀取利益。德國摔跤手馬蒂亞斯·施利特 (Matthias Schlitte) 出生時患有骨骼疾病,導緻他的右臂比左臂大兩倍,周長高達46cm,利用他的“大力水手”一樣的手臂,他已經成為一名著名的掰手腕大師。
馬蒂亞斯·施利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