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伊能靜發了一條微博。
祝賀兒子恩利參與創作的兩件藝術品入圍蘇富比拍賣。
蘇富比是什麼?
全球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知名拍賣行。
而這次競拍的作品,有來自村上隆、草間彌生、達明赫斯特、奈良美等藝術領軍人物的作品。
作為“Z世代”的恩利,能成功入圍并落錘,無疑是非常值得母親驕傲的成績。
而此次的評論區裡,一改往日的吐槽,全是好評。
不少網友表示:
讓孩子成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愛他。
太感動了,好棒的恩利。
有了這次驚人的成績,讓不少人重新了解起了伊能靜兒子恩利的“非常規”成長之路。
01
記得恩利上熱搜的時候,是被罵上熱搜的。
畢竟當時,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一個好好的男生化起濃妝,戴起假發,穿起女裝。
不少網友表示:
“呸,難看。”
“腦子不正常。”
“不好好學習,在這作妖呢?”
一直以來,恩利喜歡多元文化,也樂于嘗試不同的着裝風格,而對女裝更是尤為青睐。
但每當其發出一些穿着抹胸、短裙的女裝照片,無疑都會遭到網友一頓冷嘲熱諷。
甚至,還把火燒到了母親伊能靜的社交平台,不少網友斥責伊能靜不關心自家兒子,教育不好自家孩子。
但恩利真的有網友想象那麼差勁,或者說是變态嗎?
顯然,不是。
伊能靜回憶起孩子過去的成長,一直以來,恩利的成績都很優秀,多數拿A,雅思也考了8分。
在明星女兒們都在躍躍欲試準備勇闖娛樂圈時,恩利卻拒絕了綜藝節目的邀約,稱其不想錯過大學生活。“如果人生來沒有意義的,意義就由我們賦予,那麼找出生命的意義,就是我想做的。”
他選擇出國留學,同時被紐約帕森斯、英國中央聖馬丁和紐約大學Tish錄取。
這三所學校有多牛。
紐約帕森斯在設計類學院裡美國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英國中央聖馬丁英國排第一,世界排名第三。
紐約大學Tish是世界電影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培養過19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而這也是恩利最終選擇的院校。而在大學期間,他申請了布拉格的交換生,最後成功通過,他跟伊能靜說一句:“媽,我在卡夫卡的故鄉了。”
單單這麼一句話,就讓人眼淚盈眶。
這是多麼出色的一個孩子。
他有着明确的信念和目标,而這也主導着他的前行,同時也影響着伊能靜。
“他總是說:既然生命是個體驗,他可以選擇活在他人的眼光裡,也可以完全奔赴夢想。他一直是一個清楚自己要什麼,并且會努力争取的孩子。我們有時會争執,但他會問我,你相信我嗎?我才發現父母常折射自己的恐懼給孩子,而恩利身上的力量,穩定、明确、清朗,常感染着我,也讓我反省。”
伊能靜一直覺得,兒子教會了她很多,有時候,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相反孩子才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
但往往很多家長都是反過來的,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會自作主張替孩子作決定。
02
繼續聊到恩利的母親,伊能靜。
一直以來,她都是以“作精”現身大衆,争議蠻多.
但撇開這些,毫無疑問,她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盡管從媒體描述看來,伊能靜和庾澄慶的離婚并不平和,但伊能靜在兒子面前卻依舊極力維護前夫。
她對恩利說,即使爸爸媽媽的緣分消失了,但卻還有尊重。
快生小米粒的時候,兒子陪伴她身邊,她說,謝謝你爸爸願意讓你陪伴我每個重要時刻。
恩利在離婚的時候分給了庾澄慶撫養,但伊能靜卻從未缺席孩子的成長。
隻要一到周末,無論前一天在哪裡,伊能靜都會趕回台北接孩子放學、陪孩子過周末。
碰到孩子放假,自己的行程就會一推再推,先帶孩子好好玩,好好吃一頓再說。
從恩利小時候,她就一直記錄下他成長的過程。
在恩利3歲的時候,她發現他繪畫表達情感豐富,便一直鼓勵他用圖畫表達感受。
母親的鼓勵,讓恩利内心的藝術因子得以保留及催發,成就了如今多才多藝的恩利。
恩利18歲的時候,她寫下一句:“從今天起,你不再是伊能靜的兒子,你是你自己——恩利。”
生日當天,她陪兒子切完蛋糕,給孩子和朋友點了點酒,就離開了現場,把聚會留給了孩子。
把孩子交還給孩子自己,然後得體的退出,這就是最大的愛。
之後,當恩利女裝造型引發争議後,他第一時間給伊能靜打電話,“你會不會受傷,我會不會影響你的工作,要不我關掉社交網絡,不發了。”
伊能靜說:“你不需要承擔來自父母職業上帶給你的任何東西,我覺得大不了,我就不做這個行業了,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
當庾澄慶媽媽極力反對孫子穿女裝時,她毅然鼓勵孩子:“你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這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别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而父母尊重孩子做自己,也是非常珍貴的。”
交還自由選擇的權利。恩利也表示:“媽媽最棒的地方,就是讓他做自己。”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永恒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厚重的緣分;既不能讓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愛、尊重、交還自由、得體退場,才能成全健康而溫暖的親子關系。
但可惜,現實中,往往很多家長都做不到。
03
前段時間,#這是真的未來可期#上了熱搜。
一位母親無意中發現了孩子的幾本畫本。
母親說,兒子從小就喜歡亂畫畫。
但她口中的亂畫,卻是這樣的:
畫冊一經發出,不少網友點贊,這男孩有天賦啊。
連中國航天、中國船舶等官方賬号都為他留下“中國航天等他長大”等鼓勵的話語。
但在這位母親的眼裡,這一切都是不務正業,畫畫影響學習。
而這個态度,可見得這位母親會将如何對待孩子這一天賦。
在她們眼裡,孩子生來除了學習,追求成績優秀,另外一切都是浪費時間,影響學業。
這樣的管教,過猶不及。
記得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嗎?
動畫裡,一個包子變成了包寶寶,年邁的母親非常欣喜,去哪裡都揣着包寶寶,每天“捧”在手心裡,生怕它摔壞了。
但随着包寶寶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越來越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但母親欣慰的同時也倍感痛苦,因為兒子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了,甚至還打算和女朋友出去生活。
她不願意孩子逃離自己的手心,着急的她,居然張開大嘴,一口把孩子吃進去了。
盡管這是動畫裡誇張的表現形式,但或多或少折射出了中國育兒的實情——父母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加品,而非個體。
他們很難意識到,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要接觸社會的磨煉,重新建立屬于自己的生活,過多的控制幹預和要求,難以讓孩子形成獨立的個體。
紀伯倫曾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愛的本身不是占有,而是尊重,是歸還對方自由。
04
正如伊能靜所說,父母完全不是孩子人生的決策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幫助者。
記得有一個紀錄片叫《小小少年》。
它聚焦在幾個有夢想追求的孩子,記錄他們的成長故事。
一個在豬肉店裡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孩雲兒。
她出身大山之中,父親常年出外打工,母親開了家豬肉店。
每天淩晨4點半就得起床,去店裡幫忙,照顧弟妹。
但這瑣碎繁忙的工作并不會引起她的反感,因為她能在抽空之餘跳舞。
雲兒喜歡跳舞,自身的天賦也讓不少老師誇贊,但因為高昂的學費,讓雲兒母親望而卻步,隻能讓雲兒在店裡看視頻學。
但兩人的堅持,終于遇到了伯樂。
通過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關於和張萍夫婦的幫助,雲兒來到了北京,登上了人生的第一次舞台。
之後,也可以師從二位老師,好好學舞蹈。
雲兒媽媽說:“隻要她喜歡,大人就得去幫幫她。”
另一位男孩,殷然,酷愛往家裡捉蟲子,一養就是200多種。
換做别的母親,估計會把孩子訓罵一頓。
但殷然的母親卻表示這“很有趣”,“如果把孩子喜歡的事情都搞沒了,那人生不是很沒趣?”
當然,除了支持殷然抓蟲子之外,母親還是會要求他把愛好和學習進行平衡。
畢竟“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想做的事和應該要做的事,那是一種平衡。”
看完這幾個小孩子的故事,會發現,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少不了父母的引導、尊重和支持。
尊重孩子生命不同的樣子,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正如教育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所說:“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05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十碼法則”。
這個法則的含義,就是要求家長與孩子保持至少“二十碼”的距離。倡導父母不必時時圍繞孩子轉,允許孩子有主動權和決定權。
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孩子歸還給孩子。
讓他們去認知世界,去發現、去塑造嶄新的自己。
請相信,空幻的未來并不比此刻更重要。
我們一同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