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蘇和浙江這兩個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省份,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會是水網縱橫、煙雨朦胧的江南水鄉,或是溫婉恬靜、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盡管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但江蘇、浙江擁有相近的地理位置和類似的自然條件,又在曆史上同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因此許多地方都存在相似之處,也常常被一同提起,甚至作為整體使用。
所謂吳越文化,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如今江、浙一帶建立的吳國、越國發展出的燦爛文化。如今的江蘇和浙江盡管已經大體發展得頗為現代化,但受到吳越文化的影響仍然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也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山東、陝西分别是魯國、秦國舊地,所以有着"魯"和"秦"的簡稱,而江蘇、浙江作為吳國、越國的故地,卻簡稱"江"、"浙"而非"吳"、"越"呢?
其實,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的一點就是古代吳國、越國的疆域範圍到底是怎樣的。先說說吳國,它乃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所建立,屬于姬姓諸侯國,而根據史籍記載和如今的考古發現,吳國的疆域大體來說包括了如今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地區,以及如今江蘇、浙江交界地帶的太湖流域。
越國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屬于是大禹的直系後裔所建立。大禹死後被安葬于背靠會稽山的禹王陵,而越國也以之為國家的中心。據《越絕書·外傳記地傳》記載:"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幹。"此處的"浙江"指的是著名的錢塘江,而"就李"位于今浙江桐鄉市西南,"姑末"位于今浙江龍遊縣以北,"寫幹"則是如今的江西餘幹縣。由此可見,越國的國境在當時基本位于今浙江省内。
将吳、越二國的疆域放到一起,可以發現它們加起來确實大體上是占據了今天的蘇南、浙北及其周邊一帶。不過,随着時代發展和曆史演進,它們的領土也是增增減減,幾經變遷。
舉例來說,當年吳、越極盛之時就曾經與齊、楚等國争奪地盤,将疆域範圍大大擴張。
說到這裡,一個嚴峻的問題就顯現了出來——曆史上的吳國、越國都曾經同時占據江蘇、浙江的部分土地,如果直接将江蘇簡稱為"吳",那麼同樣曾是吳國故地的浙北情何以堪;同樣的,如果将浙江簡稱為"越",那越國還曾經在勾踐滅吳後将都城遷到位于今江蘇連雲港市一帶的琅琊,并以此為都長達兩百多年。
由此可見,如果因為曆史上吳國、越國和如今的江蘇、浙江大體重疊,且都是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就将它們一一對應,這顯然是不夠嚴謹的。和上文提到的山東稱魯、陝西稱秦的例子對比就更是如此。曆史上齊、魯兩國長期的主要分布都是在如今山東省境内,而秦國也确實是以如今的陝西省作為老巢,自始至終都在其境内發展。
如今我們所說的江蘇、浙江二省分别是在清朝和明朝時确定了大體的範圍并基本沿用至今,相比于疆域變動頻繁的吳國、越國,顯然使用它們的簡稱江、浙更能準确和具體地表示今天的行政區劃。說到這裡,關于江蘇和浙江名稱的來曆也不得不提及一下。
所謂江蘇,其實是江甯、蘇州兩府名字的首字組合而成。江甯便是古都南京,而蘇州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繁榮的城市,如果說什麼城市能夠代表江蘇,那它們兩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至于浙江,正如上文提到的,它本是錢塘江的古稱,而作為吳越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早在宋代時它就成為了行政區劃"兩浙路"的命名來源。後來元朝設置江浙行省、明朝設置浙江省,都沿用了"浙"字。
由此可見,江、浙二字實際上都具備很強的代表性,它們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吳越文化。更加重要的是,它們比吳、越更具有地方特色。提到南京和蘇州,人們肯定會想到江蘇省,而錢塘江則是浙江省的重要标志。相較而言,吳和越之間的界定并沒有那麼明顯和穩定,貿然使用會引發相當巨大的争議。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争,人們自然更加傾向于使用江、浙而非吳、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