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暫時的困難?壹2010年夏天,我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車,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華為暫時的困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壹
2010年夏天,我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輛車。
那是一輛紅色奇瑞A3手動兩廂版,1.6升的動力,全款8.5萬,外形在當年顯得十分俊俏,漆面比合資車明顯要鮮豔許多,洗過車後時常紅得耀眼。
我對這部車愛不釋手,每次都要停在宿舍樓下,每隔半小時,便忍不住走到陽台上,俯視自己的愛車,心裡頭甜絲絲的,剛買回來的前幾天,恨不得天天睡在車上。
那年我28歲,月薪7500元,收入尚可,但因為一直在經曆還債和創業失敗,幾乎一直過着較為困苦的物質生活,入職第一個月發工資時,身上窮到僅有60多塊錢,所以人生第一次擁有大額私人财富,讓我興奮得徹夜難眠。
隻興奮了兩個月,崩了。
先是開着這輛車去深圳海邊玩,要爬鹿嘴山莊,車上坐了五個人,半坡起步時怎麼踩油門車都爬不上去,我的幾個朋友罵罵咧咧地下了車,一邊用朋友間善意的語氣譏笑我的車技,一邊問要不要推車。
一周後,載着深圳拉手網的客戶(現在沒幾個人記得這家網站了吧)去東莞樟木頭一家鵝莊吃晚飯,那家店在當地很是有名,但建在半山,要爬一段較艱難的斜坡,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車沖到一半沒了力氣,我被卡在半坡上動彈不得,拉好手刹,急出一身汗,幾個客戶主動下了車,又問我要不要推車。
這時坡上有一輛漢蘭達要下來,坡下有一輛雅閣要上去,幾輛車遠遠打着燈,看着我尴尬的在那想辦法半坡起步,發動機在夜幕下發出一陣陣難聽的嘶吼聲。
最後一位老師傅實在看不下去,走過來幫我解了圍。
我一直以為是我車技太差造成的,直到兩年後,公司要給我配一部車,我去東風日産那挑了一輛逍客。
試駕時,車子要爬一段陡坡,我擡頭一看,感覺很難爬的樣子,腦子裡回想起了在鹿嘴山莊和鵝莊的遭遇,準備發狠一腳油門踩上去。
結果輕輕一踩,車子就咣一下,很輕巧很舒适地爬了上去,幾乎沒怎麼使勁。
就在那一瞬間,我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
回去後我賣了那輛奇瑞A3,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買過一輛國産車。
貳
我入手第一部車的那年,一汽大衆的銷量是86萬輛、上汽大衆是80萬輛、廣汽豐田是27萬輛、一汽豐田是51萬輛、廣汽本田是38.6萬輛、奇瑞是68萬輛、比亞迪是52萬輛、長城是40萬輛、吉利是40.5萬輛。
那年中國一共賣出1806萬輛車,國産汽車雖然占比45%,但很難賣出10萬元以上的車,那年比亞迪還在主打F3、奇瑞主打瑞虎、長城還在賣H5、吉利還在專注帝豪EC7。
國産車當年留給世人的印象,基本是:山寨、長得醜、不好開、動力差。
國産車能賣出10萬以上,長期能走量,并穩住這個價格線的,還得是2011年長城推出的H6。
我至今記得那年推出H6時市場的反應,許多車評人說是改變國産車格局的一輛車。
嘗到SUV甜頭的國産車,陸續推出各種SUV産品,在2017年12月達到市場價額最高峰,占據48.8%,但合資車很快反擊,推出中低價位的SUV,2019年4月時,國産車走到了最低谷,僅占市場37%,跌破了40%的紅線。
當時市場一片悲觀情緒,有些人認為,國産車已經走到了發展的盡頭,面對合資車三大件的優秀,國産車不可能再有所突破。
此時離國産車命運改變的2021年,其實隻有兩年。
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叁
也就在2010年,工信部決定押注電動車。
而那一年,多數電動車生産企業,其續航裡程剛剛超過160公裡。
很難想像站在12年前,如何展望未來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的發展路徑,沒有人知道中國會站出來一個甯德時代,承接全球32%的電池生産,也沒有人敢想像電動車續航裡程能跑到700公裡。
汽車産業是當代工業裡頭,能帶動上下遊就業、提供大量高薪崗位最多的産業,如果汽車産業沒有突破,中國就不可能形成大量中産階級。
全球手機的市場規模是5000億美元,電腦的市場規模是4000億美元,通信設備是1000億美元,汽車則約有1萬億美元,是手機 電腦 通信設備的總和。
德國和日本能成為強國,最重要的支柱是汽車,日本汽車産業占到GDP的10%,直接提供了542萬個就業崗位。
隻有汽車産業真的吃下來了,我們才能邁進發達國家的門檻。
要完成汽車産業的趕超,在原有的賽道裡琢磨三大件,是行不通的,隻有在電動車賽道發力,才有機會從日德美三國的地盤裡,切下一大塊資源給國民發展。
所以在2010年,工信部就押注了電動車。
盡管那一年,我還隻能開着一輛讓自己屢次難堪的奇瑞A3。
但有人已經把目光,望向了遠方。
肆
中國在電腦、手機、通訊三大産業的發展,一旦觸及到高端,就會受到發達國家的打壓。
電腦裡賣得最好的聯想,一直更像個組裝營銷公司,因為其沒有努力在技術上爬坡,處于社會道德的下風處,才招緻内部的種種非議。
手機裡頭最優秀的華為,一露頭就被美國欺負,至今無法發布5G手機,市場份額從全球第二跌到全球第六,其他國産手機品牌瑟瑟發抖,暫時隻能低調發育,不敢碰被美國劃出來的禁入區。
你做點低端的外殼、電池、PCB闆可以,你要搞芯片、軟件、存儲器,那不可以。
中國過去唯一走通的是通訊信息産業,華為占全球28.7%,領先愛立信和諾基亞,排名世界第一,在寬帶接入、微波和光傳輸、移動核心網、無線接入網、SP路由器、交換機都處于先進行列。
其實手機差一點點也是世界第一了,就差一點點。
但通訊産業的全球産值實在不高,能創造的高收入人群有限。
謝天謝地,12年前押注的電動車産業,追上來了。
這裡有一萬億美元的市場份額,可能能給中國帶來500-1000萬人的直接就業,上下遊将給襄陽、宜昌、長沙、西安、合肥、常州、撫州、濟南、保定、日照、荊門、上饒、重慶、泰州、宜賓等城市創造大量就業,保證了這些城市的活力。
比如,大家知道意大利有個汽車品牌叫菲亞特,他們2009年在長沙建工廠,現在倒閉了,但工程師們并沒有失業,拿到賠償後,被長沙比亞迪打包請走了。
這些工程師們的房貸車貸也就此保住了,這就是國内工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隻有高質量的就業才能給人民幸福。
中國汽車産業能完成大翻身,是因為我們電動車跑在了世界前頭,不再像電腦、手機那樣被卡脖子,我們掌握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能獲得大部分産業收益。
而這個市場,又恰好是未來全球最大的單一産業
伍
日本人現在每一次說到氫能源汽車,依然會十分激動。
他們之所以選擇發展氫能源汽車,是因為锂電池上遊材料,日本幾乎沒有,日本國土狹長,又沒有大江大河,不能像中國這樣搞水電,搞核電又因為福島事件受阻,提供不了這麼大的供電。
出于自身資源原因,日本專注氫能源技術,從而壟斷了氫能源的大部分專利。
但是資源相對廣闊的中美,隻是換了個賽道,就讓日本辛苦搞出來的專利變成了雞肋。
電動車的突然大爆發,直接斬斷了日本原來升級為氫能源車的科技路線。
日本錯過了互聯網,隻是少做增量,日子依然過得好,但要是汽車産業也走錯了,那就是動他們的國本,500多萬中高産的就業,以及其他相關産業就要松動。
氣得豐田章男在2020年大罵電動車是過度炒作。
誰手裡的飯碗受到威脅,誰都難免心裡頭有氣。
當然日系也不是一根筋走到底,現在整個日系都放棄了氫能源,加速向電動車轉型,豐田預計到2025年,要賣出550萬台電動車。
豐田這邊加急推出來的bZ4X和日産的Ariya,都來源自油車平台,智能化也不如國産,比亞迪都已經推出完全電動化的海洋系列,大步領先于日德企業的電動汽車。
5月30日,馬斯克發推,說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動汽車領域處于世界領先,無論你怎麼看中國,這都是事實。
這話其實沒毛病,2021年新能源汽車3萬項專利裡,中國占了70%。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一共賣了352萬輛,占全球的50%。
去年全年,特斯拉占全球電動車銷量14%、大衆占12%、上汽占11%、比亞迪占9%,暫時隻是全球第四。
但在2022年,比亞迪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呈現出驚人的增長,比亞迪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豐田,在明年國内達到300萬輛的銷量,此後開始在國際市場搶占豐田和大衆的市場。
我們的電動汽車,也從2021年開始進入30-50萬領域,這是國産車在過去不可想象的進步。
陸
中國在先進大規模制造業,隻有華為一家獨大的局面,終于要被打破了。
電腦、手機、通訊、汽車四大領域,我們其實已經攻克了兩個,還有兩大領域,處在被扼制階段,但也不可能一直被卡脖子。
常有網友說,中國汽車正在複制中國手機走過的路,其實可以更樂觀一點,中國電動車掌握的核心技術,是超過手機行業的,這幾年正處在一個爆發階段,未來十年,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坦克、領克、極氪都将從德國日本手裡頭搶食。
德國官方認為,受電動車發展影響,德國将在2030年一共損失41萬個汽車崗位,比如他們現在造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工人有27萬,到2030年,将減少8.8萬人。
而日本這邊,盡管汽車産業隻占全部就業人口的8.3%,但日本工業企業的利潤前五名,都來自汽車産業,隻要汽車産業衰敗,就沒有足夠的财源供養公務員、教師這些高薪崗位。
不過我們也要保持冷靜,競争對手暫時還十分強大,現在還作不得。
比亞迪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把部分下線儀式放在了年底,内部要求繼續保持清醒頭腦,不要被短暫的勝利沖昏了頭。
隻要再過五年,中國電動車徹底穩住局面,我們就可以看到通訊與汽車雙龍齊飛的局面。
手機與電腦暫時沒有處在頂尖水平,但也隻是多拖幾年的問題。
柒
2010年,我買了一輛紅色的奇瑞A3手動兩廂版,2012年帶着深深的失望,轉手賣出。
一直到2020年11月,我又買了一輛紅色的比亞迪漢。
十年一個輪回,我又買回了國産車。
其實我還想下單坦克300和極氪001,但是現在不同了,中國網紅車居然搶不到,極氪在等了八個月後沒到貨轉給了别人。
其實這些車我試駕完,感覺也并不完美,說真的,他們還有一些小缺點。
但比起2010年我買國産車的感受,進步天差地别。
國産車相比同價位的合資車,在舒适性和智能化方面,已經是碾壓級别了。
十幾年的時間,中國汽車人受盡了嘲弄,終于造出了跟發達國家一樣優秀的産品。
華為從此不再孤單,他的小夥伴,将越來越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