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在傳媒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電視欄目早已成為輔助教育的重要工具。近日在北京衛視以優質口碑收官的《老師請回答》,便是一檔将電視藝術特性和教育功能完美融合的優質節目。
正如《老師請回答》slogan所倡導的理念——“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孩子,讓家長成為更好的家長,讓老師成為更好的老師”。節目不僅讓家長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問題,更是因為在推動教育上的付出,被網友誇贊為“功德無量”。
探索電視教育功能的節目并不罕見,但諸如《老師請回答》能收獲網友如此高評價的卻罕有。如何讓一檔關注家庭教育的公開課既有知識點,又不失看點,還能讓人從中汲取力量?《老師請回答》在模式、内容和立意上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集結權威名師、以實際問題切入
模式創新的現實價值
教師、家長、學生是教育當中缺一不可的重要主體,但其實縱觀當下的教育類節目,卻并沒有給予三者平等空間來探讨教育問題,《老師請回答》便解決了這一問題。
每期節目都邀請多組素人家庭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個例,更是大多數家庭在教育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難題。與此同時,《老師請回答》節目每期還邀請到來自史家教育集團、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北京八中、芳草地國際中學等學校的國内頂級權威名師和明星家庭來共同針對這些教育難題分享自己教育心得、總結教育經驗。
《老師請回答》讓明星家庭和普通素人家庭一起傾聽名師們的教育寶典,無論是世界冠軍鄧亞萍,影視明星陳建斌、林永健、蔡國慶、胡可、王豔、曹穎,抑或是著名導演郭靖宇,雖然他們都已在各自領域有了突出成績,但在教育問題上也同樣存在“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時刻,與普通家庭無異。
同時,《老師請回答》勇敢地選擇了國内最具權威的一線名師來作為“意見領袖”——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遠洋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王薏、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何傑、史家小學心理老師吳麗梅、史家小學紫禁杯優秀班主任特等獎溫程等等奮戰在教育前線的專家、學者從業久遠,不僅有着豐富的教育經驗,更獲得諸多教育類專業獎項,教育理念深受業界、家長、學生肯定。
以他們的教育經驗為藍圖,節目影響了全國正面臨教育問題的衆多家庭。北京衛視這種不“追星”、不跟風的做法,難能可貴地承擔起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為了讓這個平等的氛圍體現在實處,節目并沒有搭建華麗的舞台,反而選擇了孩子們最熟悉、親切的校園,布置了承載精神食糧的書架、提升活力感的球架、能保證平等視線的桌椅,大家圍坐一團,共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以往,教育類真人秀偏愛通過特定情境和戲劇性沖突來呈現教育問題,相比前者,《老師請回答》的流程簡單清晰,問題真實,回答直接,思路碰撞火花十足,對教育問題的解答也更有效率、具有針對性。
同時,《老師請回答》以公開課的方式呈現,其娓娓道來的形式以及參與人物所表現的社會經驗和認知,從一定程度上對觀衆産生吸引力。這種吸引比教育類真人秀的明星效應、萌娃效應要更切實際,更能使在場家長和觀衆達成認同感,進而思考、吸收節目中名師所提出的教育建議。
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曾發布了《新時期家庭教育的特點、理念、方法研究》,資料顯示,專家對135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調查發現,因父母教育不當的高達91%,其中溺愛型的占48%,放任型的占34%,粗暴型的占13%。而中國人也常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由此可見,家長與老師都是孩子成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引導者。《老師請回答》讓家長和孩子訴說教育中的問題,名師來回答,在教育理念上着實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每一期節目都實現了“把脈教育”的創作内涵。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更是直達内心的關愛
作為大衆傳播方式的電視媒體,介入家庭教育必是時代所趨。然而,根據傳播學當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和當前家庭教育的現狀,節目唯有向家長提供針對性強、有借鑒意義甚至是可以直接模仿的科學教育方法,才能滿足受衆的需求。
無疑,《老師請回答》很好地契合了受衆的訴求。首先,節目在參與者的選擇上,覆蓋了當代中國的典型與非典型家庭,如重男輕女、二孩、隔代親家庭等。
其次,節目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注重疏導而不是批判,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與關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教育環境。
再次,節目将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如家長之間的教育理念分歧,以及孩子任性、頂撞、哭鬧等典型行為直白展現在公衆面前,國内最具權威的名師通過近距離觀察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和家長、學生進行互動,深入剖析問題背後的原因,也幫助觀衆分析和理解家庭教育。
在《老師請回答》的十二期節目,每一期都切中了教育的症候問題,節目内容中遍布“實用家庭教育知識點”,方便家長有效地融會貫通。例如針對“家長應該如何進行情緒管理”的普遍問題,北京十二中初中副校長殷國慶建議家長“做自己的情緒檔案”,他提出讓家長記錄發火的情境,連續五次後反過來看看,總結共同點,做自己情緒的把控者。
史家小學紫禁杯優秀班主任溫程老師則提煉出“三不要原則”。第一,父母不要當着孩子的面争吵,唱紅臉和唱白臉的人不同時出現;第二,千萬不要毀壞孩子的物品;第三,不要去破壞自己既定已有的原則和規則。
針對“父母如何控制憤怒情緒”的課題,嘉賓譚江海也給出建議:“在生氣之前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爸爸已經有點生氣了,你再這樣下去爸爸要發火了!”嘉賓王小骞提出:“建議家長不要拿情緒去說話,而是拿比喻,類似于一種遊戲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針對家長關心的“孩子是否在學校遭受校園暴力”的問題,《老師請回答》也給出了解答。芳草地教育集團副校長陳鳳偉指出,如果“孩子的精神狀态渙散,無法集中注意力。有的會偷偷哭。甚至可能會生病,出現生理上的反應,拉肚子、嘔吐。”那麼家長就該提高警惕。
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遠洋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王薏認為,“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表達方式也會不同。内向的孩子會哭,外向的孩子會發脾氣,會暴躁”。
溫程老師提醒家長:“有的會異常安靜,不跟别人交流,也會出現不想上學的情況。容易委屈,電視上出現的相關情節會波動很大。”
《老師請回答》用硬核知識點對家長、孩子關心的成長難題一一進行解答,成效不菲。同時,節目更用生動的成長案例警醒無數家庭,讓教育中的疑難雜症有得以“剖白”的舞台。
在近期節目中,觀衆得以聚焦10歲女孩晨晨的成長故事。晨晨一旦被爸爸管教,便吵鬧不停,晨晨的爸爸認為這是妻子和姥姥太過于放縱孩子。而晨晨媽媽的觀點卻是,爸爸在教育過程中過于急躁,缺少耐性,經常用手指敲桌子,并将女兒作業揉爛。晨晨姥姥曾被孩子“你想讓我死啊”的狠話吓到,害怕孩子“走偏”。
晨晨一家的現狀在現場引發熱議,第一期節目中的嘉賓晴晴姥姥直言晨晨爸爸“急躁”,甚至直指其“重男輕女”。
對于這個事件中的問題,名師們首先提出要解決家長的情緒問題,如不要當着孩子面發生争吵,不要毀壞孩子的物品,也不要破壞孩子既定的原則。這些常被父母忽略的自身問題,在被專家正式提出時,才開始讓家長對嚴重性有了警醒。而如建立情緒檔案這種自我督查的方法,也是老師們給出的可行性方案。
晨晨無法專心學習的問題也不可忽視,除了媽媽和姥姥過于寬松的教育方法需要扭轉外,老師們更認為,要以“興趣”進行引導,并輔以積極正向的鼓勵,才是保持孩子注意力最科學的方法。
這一案例中,更有“家庭成員教育理念不合”的根本問題有待解決——姥姥全心付出卻做法不科學。節目嘉賓曹穎則指出,健康的家庭關系當中,夫妻是“根基”,而祖輩則應該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父母如果不想要祖輩過多插手教育,請牢記“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不要既想享受老人帶來的生活上的便利,又要求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完全放手。
從晨晨案例不難發現,《老師請回答》絕不是在制造焦慮,它通過一個個現實的案例,讓當事人都有可以表達的權力。參與嘉賓和名師則多維度探讨其中凸顯的問題,并各自分享經驗。而這種經驗的分享,也從孩子教育進階到親子關系、家庭關系等更密切的情感關系中,從“理”升華為“愛”。
平等互動 暖心立意
教育的目标是共同成長
有别于其他通過真人秀來傳達教育理念的電視節目,《老師請回答》為教師、家長、孩子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去感受每個教育階段孩子的成長,更為家長提供了一個思考自己教育方式的機會。正如每一個成長的孩子都會犯錯一樣,家長的教育也未必是完美的,而如何通過《老師請回答》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才是該節目想要傳遞給每一位觀衆的硬核内容。
名師金句合集
面對同一個教育難題,節目展示過各類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沖突”,丈夫和妻子、姥姥和姑爺、孩子與爺爺……但最終他們在坦誠的交流中,表達出了自己壓抑許久的心聲,也虛心聽取了他人的科學建議。跳脫戲劇性情境沖突,《老師請回答》為家庭成員帶來平等互動、相互理解的機會,實際應用效果更佳。
好的教育,一定是家長和孩子實現“陪伴成長”。《我的媽媽才8歲,請原諒她的不夠好》一文曾刷爆朋友圈,文章直指家長在教育中的成長曆程。當往日參與節目的8個家庭回到節目,分享了他們思想和行為的前後對比後,家長的成長更加清晰明了。想有所改變,必然基于理解和自我改變的意願,這些都是《老師請回答》所極力推動達成的。
此外,明星嘉賓的個人分享,也洋溢着滿滿的溫情。在談及家庭的規則意識時,王剛分享了自己從對棍棒教育的不理解,到感激父親的嚴格教育的心路曆程;而對于“低自尊人格”現象,鄧亞萍也結合了自己兒時因身高問題被否定的經曆給出建議,“一定要讓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再開朗一點,再自信一點。”
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郎早就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兒童期和青年期,隻要人還活着,就應該繼續”,由此可見,“教育”于孩子、家長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受教育的一生,除了“理”來指導,也需要“情”來陪伴。
《老師請回答》作為一檔成功且富有新意的家庭教育公開課節目,将有關家庭教育的代表性案例和科學觀念通過電視熒屏傳遞給觀衆,為觀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使觀衆能重塑家庭教育觀。在消費狂歡和流量盛行的時代,節目能立足教育、觀照社會,為教育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範本。
課外班究竟該不該報?隔代教育中的溺愛如何避免?孩子犯錯誤不願意承認怎麼辦?寫作業不專心怎麼解決?二胎家庭該如何進行教育升級?兒童情緒管理如何引導?區别于隻講情懷卻難覓操作手段的教育類節目,《老師請回答》以“幹貨”教育知識緻勝,通過一整季教育話題的探讨,為現代家庭教育“服務”。節目不僅重理,更重實際操作方式的傳遞,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