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曆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種書體中逐漸占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小編從多年的實踐中總結了一些行書書寫的體驗與感悟,下面與大家一一分享。
行書的基本筆法
01
點法
作點,其勢要重,要如“高山之墜石”。這個“勢重”是指落筆時速度要快,落點後,迅速收毫鋪開并取勢趁機稍作挫動,然後又折而疾收。作點時,力要深入,如利鑽之镂金,收筆時要圓潤飽滿,方有厚重之感,墨精暗墜之妙。
02
橫法
書寫橫畫,運筆上要注意上下俯仰的萦帶關系,注意橫上接筆的上挑和橫下接筆的引帶,做到前後呼應。橫畫不寫成水平,一般都向右上傾。
03
豎法
寫豎的方法,應該于曲勢中求直,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彎弧而勢曲,婀娜多姿。
04
撇法
撇要寫得險勁,筆鋒向左斜出,勢微婉曲,勁健有力,出鋒處有向右回顧之勢。出鋒時當以腕送,力到而勻。不可半途擊出,以手指将筆剔出,作虛尖飄忽之狀。出鋒宜尖銳而飽滿。亦有要引帶下一筆而不出鋒的回鋒撇和向上端帶出的挑鈎帶上撇。
05
捺法
捺是行書中最重要的筆畫,也最富于大幅度的變化,往往在一篇字幅中,多種捺法交互使用,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捺的筆法很多,主要有反捺、回鋒捺、圓捺、平捺、短捺等。長捺,勢宜開張,一波三折,行筆抑揚頓挫。捺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或開或合、時斂時放、時方時圓,有的筆勢向上,有的筆勢往下,必須熟練地掌握。
06
挑法
行書的挑法除近似楷書的寫法一種外,還有連接上一畫的挑法,即用鈎帶起挑筆。挑法如鞭之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出鋒易迅速于空中作收勢。
07
鈎法
由于行書書寫的速度增快,與楷書相比,它的環轉的筆勢增多,帶來了筆勢變化的不同,适量地減少了橫豎筆畫,而增加了鈎的筆畫。作鈎時,要力到鋒端,鈎法要飽滿,不可虛尖怯露。鈎在向左或向右曲鈎鈎出時,不能露出方折刻闆的鋒棱,要流暢豐滿,顯出精神。鈎法在行書中形狀很多,臨帖時應多注意觀察。
08
折法
折在行書中有方圓兩種折法,方筆折法與楷書差别不大,圓折筆在行書中應用的範圍較大。常見的方法是逢折都是提筆圓轉而過,不再頓鋒另起,更不露方折鋒芒。許多筆畫的穿針引線也靠這種圓折筆畫傳遞,折筆穿插在行書中起到靈活調度筆畫的作用。
行書用筆特點
01
放松楷法,書寫增速。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行書運筆雖比草書慢,但比楷書要快,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将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着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02
露鋒入紙、中側互用。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于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着紙,稱為“意逆”。而行書一般的起筆都是順勢落筆的,行書用逆鋒起筆隻是少數。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可是行書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起止轉折,筆鋒無時無刻不向側鋒方面轉化,要熟練地運用中鋒和側鋒,固非易事,關鍵在于調鋒,筆鋒要能随倒随起,能側能中,就不會有僵卧之病。
03
筆意萦帶、牽絲往來。行書的點畫之間,都是有一定聯系的。所謂“筆意萦帶”是為了行筆的簡捷,求其收、起之間的方便,便用“牽絲”把他們聯系起來,王羲之《蘭亭序》帖及米芾《方圓庵記》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見出筆意的萦帶。這個“是”字既省去了楷書行筆的繁雜,又增加了藝術的渲染。筆意萦帶、牽絲往來的行書用筆特點,既是點畫之間的聯系,又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系,在筆勢上尤為明顯。在字與字之間,上一字的收筆萦要帶下一字的起筆,會形成一個小小的附鈎,使字與字之間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富有往來的流動感,筆緻更為連貫。
04
圓轉代方,點畫簡化。楷書中轉折有兩種:一種是方折;一種是圓折,這是風格上的區别。而行書很少用提按轉折比較繁的方折筆,而是隐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與楷書的圓轉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沒有楷書圓轉那樣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或者形成一個半環形,如米芾所書的“為”、“而”、“直”3字。行書中有些形似圓轉的轉折,卻有明顯的方折的翻筆,這實際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寫,雖為圓形而微微有棱角,如“皆”、“物”字。然而行書圓轉居多,是其一般的規律。由于書家的習性、風格的不同,其用筆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書方折多些,顔真卿的行書圓轉多些,蘇轼的行書方折多些,米芾的行書圓轉多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