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兒時的陽曆年前,家人在趕集時一定會買一本新日曆。這些擺出來的新日曆,開始三五本疊在一起,一疊挨着一疊,排着整齊的隊伍占滿攤子。每本日曆足有半拃厚,小的寬僅有練習本的一半,大的也不過整個練習本大小。無論賣家擺得如何整齊,很快就會被人翻亂。買日曆的人三三兩兩地來,一手提着集上淘換來的東西,一手不停地挑選,相互議論着年成。直接從賣日曆人手裡拿走日曆的人,多半是兩腳支着腳踏車,車把上挂着串串物件,車後座坐着孩子。
一年将盡,舊日曆如院中樹上剩下為數不多的葉子,在清冷的隆冬裡,身子骨日益單薄起來。每過一日,即撕去一張。在鄉下,無論是家境窮富,也不管大姓小戶,高興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今天的日子總趕着昨天的日子,光陰從不會為某戶人家單獨停留。舊日曆最後一張揭去,元旦即将到來。
新日曆,仿佛是位待嫁的新娘子,周身都是新的,周身透着喜氣。紅紅的封面上,套印着各種喜慶吉祥的圖案,有八仙過海,有梅花報春,有三星高照,有财神到,有萬事如意。新的一年即将開啟,鄉下人誰不希望有個好兆頭。
買本新日曆挂在牆上,無論牆是刷着白石灰,還是掉了牆皮已顯斑駁的泥沙,屋子裡也會立刻明亮不少。新日曆揭開第一張之際,農曆的新年擡擡頭就可以望得見了。
屋裡挂着一本日曆,鄉下人過日子就不會發慌。每一本挂在牆上的日曆,都承載着一戶人家的生活狀态。撕去的一張是昨天,丢在地上的是昨天日落與黃昏。揭開的一張是當下,延續着昨日的煙火。揭開的刹那,一個新的希望就誕生了。
印象中,家裡的大人常在早晨或晚上撕下一張日曆,趁着偶爾短暫的閑暇時光,站直腰闆,相互商量着,從容地安排着諸般事務。幾天後是某某親戚家的丫頭給婆家,什麼日子是某某家小子娶媳婦,要随多少份子,幾時遞過去合适。隔多少天要數九了,米能不能吃到月底……
祖母不識字,遇到家人撕日曆,就湊過來問,今天幾号了。家人馬上報上農曆日期。她聽後背着手小聲嘀咕起來,再過兩天就是大集了,家裡存着的雞蛋可以拿去賣了,舊掃帚要換新了,過年的物件要準備了。
兒時的我,對于日子沒什麼感覺。有段時間,我常常将新買的整本日曆取下來,擺在椅子上一張一張翻。日曆上的字大都是白底黑字,偶爾也有紅色和綠色,那是節假日或星期天。日曆的排版大都非常簡單,頂上一排印着公曆年份和月份,居中是最顯眼的加粗阿拉伯數字,下面一排是農曆、節氣,及星期數。
我最感興趣的是日曆最底下的幾行文字。或是一段勵志的名人名言,或是生活小妙招,或是小笑話。這些内容,是課本上找不到、大人也不會教的。我抄錄在一個筆記本上,自家抄完了,也會拿大伯家的來抄。寒假走親戚,翻看他們的新日曆也是一番樂趣。
誰能想到,當年抄錄的東西,都成了我日後寫作的素材。日曆下簡略的文字,成為我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一扇窗戶。
轉眼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家裡人都配上了手機,平闆電腦也常伴左右。傳統日曆的功能越來越弱,陽曆年買新日曆的習俗最終隻能成為美好的記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