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佩滢
談起應屆畢業生就業的話題,雙一流人才的去向是其中一個備受矚目的風向标。
日前,清華、北大等12所雙一流高校陸續發布了《2021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疫情形勢反複、行業政策調整等種種變局,應屆研究生的就業方向産生了一些刻着鮮明“時代烙印”的新變化。
而對大多數高校畢業生來說,要在兩年擇業期積攢的909萬畢業生中沖出重圍,就意味着要不可避免地承受更大的競争壓力和預期落差。職業與人生的十字路口前,他們是如何選擇的呢?
本文使用截至1月初公開的12所A類雙一流高校數據,整理了2021年畢業生就業情況,數據整體呈現出四大顯著趨勢:變局之中求穩、政策導向明顯、國内升學大熱、國外深造遇冷。
(本文數據來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高校官網《2021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平均就業率97%
這12所雙一流高校在地域上分布廣泛,分别位于東北、華北、西北、中南、華東、西南等地區,其就業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名校畢業生的總體狀況。整體上看,2021年這些雙一流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較中國其他高校來說保持領先,平均就業率為97%(見圖1)。
圖1 2021年12所雙一流大學就業率
其中,西安交通大學的就業率最高,達到99.1%,而碩士和博士更是達到99.49% 和99.76%的高就業率;最低的為四川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為92.54%。
“原地就業”或成新趨勢
往年,多數畢業生選擇京滬粵等一線城市作為畢業的首要流入地,2021年畢業生則更傾向于在高校所在地本地或周邊地區“原地就業”(見圖2)。
圖2 12所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首要流入地
其中,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畢業生選擇最多的是留在南京;位于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就業人數最多分布于川渝地區;位于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留滬率則一騎絕塵,不僅是“原地就業”的選擇,也有上海本身作為一線城市的原始吸引力加持。
多重因素促成了畢業生的這一就近地域選擇。
去年疫情在全國範圍内雖有所控制,但仍呈現多點散發的現象,而線上招聘的模式還未在用人單位普遍使用,給跨地區就業帶來了空間上的阻礙和一定程度的區隔。成都、重慶等新一線城市由于人才政策、公共服務的完善,城市文化、營商環境的活躍,迅速躍升為畢業生青睐的熱門地區。
一座城市的潛力和未來,才是年輕人真正看中的。誰能善待高端人才,誰就能留住高端人才。
學曆内卷,本科生逃離北京
值得讨論的是,清華、北大畢業生的留京率并未在總體去向中占據絕對優勢,而且本科生留京的比例尤其低。以清華為例,博士生留京的有55.9%,碩士生38.4%,本科生僅有16.1%;相比之下,上海吸引了22.6%的清華大學本科生,16.4%的碩士畢業生和7.8%的博士生;廣東吸引了18.3%的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15%的碩士生和7.7%的博士生。與2020年相比,清華本科生留京率直接降低了5.8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留京學曆内卷嚴重,學曆越高,留京的比例越高。近年來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下,留京落戶條件較上海和廣東更為苛刻。此外,分散向其他地域的畢業生有所增加,多為選擇生源地或基層的選調生。
“選調生”與基層就業增長趨勢明顯
選調生,是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進行重點培養的群體的簡稱。其招錄對象主要面對雙一流高校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特别是入黨後的研究生。
2021年多所大學通過選調上岸的畢業生人數均大幅增長(見圖3)。
圖3 近兩年高校畢業生選調人數(部分高校無相關數據)
對比2019年,絕大多數高校的選調生增長率都在70%以上(見圖4)。
圖4 2021年選調生(基層就業)同比增長率(部分高校無相關數據)
其中,東南大學近五年的基層選調錄取人數提高203%;清華大學奔赴西部、東北地區基層就業的人數從2019年的不足100,上升到2021年的200餘人,一年翻了一番。選調,正在迅速成為名校研究生競争的又一大就業渠道。
這與政策的培養晉升機制密不可分:
定向選調生在一年試用期間,直接執行定級工資标準;一年試用期滿考核合格後,經上級組織部門批準,優先任命碩士研究生為副主任科員,博士研究生為主任科員;任職滿一年的本科生,可破格提任鄉科級副職;任副科級職務滿一年的碩士研究生,可破格提任鄉科級正職;任正科級職務滿二年的博士研究生,可破格提任縣處級副職。選調生需要紮根基層、服務人民,也是重點培養的黨政領導幹部。
平均四成以上畢業生選擇體制内就業
前幾日,“七成清華畢業生選擇體制内就業”引起熱議。雖然這裡的“體制内”并不僅限于公務員,同時也包括一些占比不小的事業編和國有企業,但不少人的擔憂在于:擁有更多選擇權的名校畢業生蜂擁而入體制内,可能會帶來人才配比失衡、人才流動性降低等多重風險。
此擔憂不無道理。不止清北,縱觀幾所公開“單位性質”數據的高校,畢業生均呈現體制内工作偏好,占比均在四成以上(見圖5)。
圖5 2021年12所雙一流高校體制内就業人數占比(部分高校無相關數據)
國内深造率普遍增高,出現“深造熱”
高校本科畢業生深造率均在四成以上,平均深造率高達60.97%,以清華、北大、電子科技大學為前三高(見圖6)。“深造熱”成為現象及趨勢。
圖6 2021年本科畢業生國内外深造率(部分高校無相關數據)
其中,國内深造的人數遠高于境外留學,疫情反複帶來的出國阻礙讓許多畢業生的留學計劃面臨流産。多數雙一流高校以流向本校為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名校學生對于本校教學質量的肯定。
2022年或将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季”,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這是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超過千萬,也是近幾年人數增長最多的一年。高校畢業生如何應對學曆内卷、壓力暴增的人力資源市場,從這場“就業大逃殺”中破開重圍,是各方仍需關注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