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後悔”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最讓人銘記于心的往往不是已經獲得的成就與榮譽,而是那些未能實現的“未竟之事”。曾幾何時,讓自己這輩子不留遺憾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最高的人生追求。
陳奕迅的《紅玫瑰》中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把人們總是渴望未竟之事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緻。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執念呢?
消退的新鮮感與激情
戀愛階段,我們在追求另一半的時候,激情是最高的,對感情的渴望也是最高的,而随着戀情的發展、時間的推移,這種新鮮感與激情會慢慢減退,而在結婚之後,兩人的關系會更加平淡,最終完成從“戀人”到“親人”的轉化。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整個過程,當一個人渴望得到一個事物時,内心的欲望會占據主導地位,而在如果已經擁有了這樣東西,欲望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占有之後的新鮮感與成就感,而這種快樂的感覺是短暫的,就算是持續擁有,也無法讓你再度提起“激情”。
很多人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們在得到某個事物之後往往不會珍惜呢?其實,這背後是人類大腦中的“獎勵回路(Reward Circuit)”機制在作怪。
在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時,人類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介質,這種物質會讓人體驗愉悅感,是“快樂的源泉”,而這種愉快感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
而對于同一件事物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再喜歡的東西,人們在得到之後,滿足感與愉悅感是逐漸降低的,最終會對其索然無味。正是由于這個固有特質的存在,導緻我們總是渴望新的、未知的事物,而對已經擁有的東西則不以為然。
追求圓滿的本能
在視覺上,人類有追求完美的本能,幾乎所有人都喜歡完整的事物,規則的圖形、光滑的鏡面總是令人感到舒适。而人們如果發現一塊光滑的鏡子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就會想盡辦法去掉這個“不和諧”的因素。這種“強迫症”許多人都體驗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
人們在對待某一項任務、工作時也會出現類似的心态。如果我們有未完成的事情,那麼就會更加迫切地想要把這個未完成的項目完善,以滿足自己内心對“圓滿”的追求。同時,我們對于這件事的印象也會更加強烈與持久,心理學上稱這種心理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 effect)”
因此,許多人在對某一件事念念不忘時,往往表現出極強的偏執性,對其它已經完成或者是尚未開始的事情毫不關心,如果他們“修複瑕疵”的行為受到了阻礙,便會産生焦慮與憤怒的情緒。
持續的心理陰影
而這些“未完成的心願”會在内心留下持久的、難以彌補的傷疤。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還小的時候,曾經非常渴望得到的東西沒有被滿足,并在當時留下了很大遺憾,随着年齡的增長,這種遺憾與失落感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成為人們心中的執念,而這種遺憾往往又是難以彌補的。
比如,小時候十分想要某個玩具,家長無論如何都不買,縱然在你長大後有能力給自己買同樣的乃至于更好的玩具,那份童年的遺憾依然會存在,永遠也不會被彌補。畢竟,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具有時間差異性。
埃裡克森人格階段理論(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認為,在不同的人格發展階段,人們所渴望的事情是不同的。比如,小時候的你或許對玩具很感興趣,當你長大了之後便會失去對玩具的渴求感。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學依據,我們确實對那些尚未完成的、沒有得到的事物更為上心。不過,永遠活在過去的執念中肯定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态,過于追求完美的行為也違反了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
我們必須承認,缺憾是人一生中必然會經曆的過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人生也不會因為某個缺憾而失去意義。對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完形心理學》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