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5周年文藝晚會羅嘉良?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金夢婷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香港回歸25周年文藝晚會羅嘉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金夢婷
【編者按】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1997年出生的“回歸寶寶”,如今已成長為“回歸青年”。他們與香港特區同齡,與特區同行。
澎湃新聞走近香港“回歸青年”,聆聽他們對于當下的探索,對于時代的思考。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香港青年羅佳偉。他1997年出生在内地,母親是東北人,父親是香港人,4歲時随着父母來到香港定居。打從記事起,他就一直生活在香港,每年抽空回到東北跟親人待一段時間。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切換”,他學會了換位思考、包容尊重。目前他是中建香港的一名見習工程師,一共參與了香港三個重大建築項目,包括元朗方艙項目。“我強烈地感受到國家力量的強大。”
香港青年羅佳偉 本文圖片均由 受訪者 供圖
以下是羅佳偉的講述——
“以更開放的心态求同存異”
我的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是東北人。平時,我和爸爸交流說粵語,和媽媽交流說普通話,所以我的普通話有一股東北味兒。東北方言非常有趣、親切,這讓我去内地旅遊、學習、工作,和人交流時也能很快适應。
我的媽媽是典型的東北爽朗大妞,比較喜歡喝酒,而我的爸爸滴酒不沾。但語言、生活習慣、文化風俗等等的差異不會阻礙我們成為一家人。雖然父母互相交流還是習慣用各自的語言,但是他們能聽懂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我反而潛移默化地鍛煉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了換位思考、包容尊重。我會在香港或内地的文化之下不停“切換”,不斷觀察,有時候把自己抽離出來,這樣能夠更客觀去看待事物的本質。
我從小在香港長大,接受的教育和内地有很大差别。我的外公在内地生活,是一名公務員。我和外公經常會對一些事情進行讨論,盡管觀念不同,但我們沒有過争吵。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考慮的角度不同,觀點自然也會有差異,我們都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相互理解。
同樣地,以開放的心态交流、相互理解、求同存異,我相信,香港和内地之間的一些誤會也會自然而然消除。
“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家”
我喜歡旅遊,喜歡祖國的大好河山,喜歡看不同地區的建築。張家界、呼和浩特、漠河、哈爾濱、大連、雲南、西藏……我都去過。
香港青年羅佳偉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國人的胸襟開闊,這些特質在内地的建築物風格上體現得淋漓盡緻。内地的建築物相較于香港的來說,體積較大,整體風格非常宏偉大氣。我非常喜歡雲南大理一間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殿高大敞亮、金碧輝煌,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震撼。而香港因為土地面積較小,建築物的體積就比較小,旨在提高空間利用率。
我一開始選擇土木工程專業的原因,一是喜歡建築物,二是想在以後跟朋友介紹時可以說,“這個是我參與做的,那個是我蓋的”。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證明自己來過的痕迹。後來到了社會上工作,我還是繼續鑽研土木工程,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有一個家。
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時代,我們這一代人面臨很大的壓力,選擇更加多元化,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普遍都更早熟一點。在香港,衣、食、行都能很容易實現,但在“住”這個方面有很大的難度。而這樣的情況,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比較發達的城市同樣存在——年輕人很難買得起自己的房子。房子可以說是構建新家庭的基礎,沒有自己的房子,很難成家。
同樣是沒有房子,香港和内地還是很不一樣的。比如說如果你是在上海工作,買不起一套當地的房子,你可以回老家發展,你還有一個根。但是在香港,别說年輕人,有很多在這裡打拼、成家立業了大半輩子的人都還是住在公屋(指租住房),而且還沒有地方可以回去了。
我認為,住房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真正推動問題解決,必須大力發展經濟。香港需要向内地的很多城市學習,鼓勵年輕人去探索、去創新、去挖掘、去發展一些像美團、滴滴這樣的新企業新行業。香港年輕人需要更多的創業機會與保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才能有敢于追夢、勇于嘗試、失敗重頭再來的勇氣與底氣。
關于香港這座城市的建設,我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把一些焚化爐、濾水廠等基礎建設移到一些更為荒蕪的地方,把更多的土地拿來蓋住宅,給更多人居住。我曾經看到一個有趣的研究,說一個人基本的住房需求是30平方米,但其實香港還有很多人沒有達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這就是我的心願。
“感受到國家力量的強大”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了中建香港工作。截至目前,我一共參與了三個重大項目,香港國際機場“天際走廊”、将軍澳海水化淡廠和元朗方艙醫院。我工作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香港國際機場“天際走廊”。“天際走廊”連接香港國際機場一号客運大樓以及北衛星客運廊,啟用後旅客無須再乘搭接駁巴士來往兩座大樓,隻需步行約10分鐘就可以直達,每年減少了約10萬架次的接駁巴士。
香港青年羅佳偉
2022年2月26日,我參與了元朗方艙醫院的建設項目,主要負責的工作是與客運碼頭、貨運碼頭溝通建材的需求情況、到達情況、質檢情況,協調現場隔離窗的安裝,監測進度,解決機械器材故障問題等。疫情期間,生命至上,刻不容緩,工地24小時不停,我被安排到晚上工作,每天晚上8點上班,早上9點下班。
那一段工作争分奪秒,我真的累到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當一個土木工程師。不到一個月,我瘦了10多斤。工地10萬平方米,每天晚上,我都會從這一頭跑到另外一頭,跑了20多個來回。現場施工聲音大,溝通全靠吆喝。我每天下班都是一種“嗓子要啞了,腿也瘸了”的感覺。
雖然工期很趕,但我們的質檢沒有半點疏忽,每一步都檢查得很仔細。可能運輸過程中的一點碰撞,都會導緻建材質檢不合格,需要我們聯系供貨方退回重新發貨。
3月22日,正式完工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我看到方艙醫院的照片、視頻,既熟悉又陌生,感覺很震撼,也難以置信。這個地方我呆了将近一個月,每一個房間,每一個角落,我都踏入過、撫摸過,檢查有沒有漏水,地面平不平整,但在照片上看起來又如此新奇。方艙醫院的每一天都在發生奇迹,每一天的變化都很明顯,看建設進度的延時視頻就感覺特别震撼,特别有成就感。
方艙項目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我還會在網上刷一些新聞,看關于方艙醫院的報道,看到醫生、護士、我的同事們,各行各業為了抗擊疫情,大家同舟共濟、恪盡職守,都是非常辛苦的。
香港青年羅佳偉 新華社 資料圖
我也強烈感受到國家力量的強大。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沒有中央的堅強領導,沒有14億中國人民舉國同心、衆志成城的精神,這項工程不可能在一個月内做完。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我衷心希望社會越來越融洽和諧,希望不同想法的人可以以更開放的态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希望香港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鐘煜豪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栾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