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解釋這句話解釋得最好的曾仕強教授在昨天雙十一去世了,終年84歲。冥冥之中,必有定數:戊戌年閻王收人,曾教授屬狗,八十四歲,恰在定數之中。人走了,總要說幾句,是為序。
最初知道曾仕強,是因為他的《大易管理》。後來又陸續閱讀了他的《中國式管理》《中國智慧》等書。今天易學和中國式管理才是曾仕強的看家本領,但最讓我感同身受,還是他的《中國智慧》,該書序言的開篇是這樣的——
這不是一本罵中國人的書。身為中國人,專門罵中國人,就算寫得十分精彩,畢竟「滅自己人的威風」,何必?罵到後代子孫失去了信心,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
這也不是一本捧中國人的書。自己捧自己,等于「往自己臉上貼金」,并沒有實質意義。捧得後代子孫自以為高人一等,處處眼高手低,亦是枉然!
我們所做的,隻是描述、分析中國人。不敢說什麼「客觀」,至少保持相當「忠實」。
第一段話,足以讓柏楊之流汗顔;第二段話,也足以讓錢穆之流沉默。而曾仕強本人,總能在中國人習以為常的行住坐卧中,分析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中國智慧。
曾仕強的學問,根源在《易經》。據曾仕強自己回憶,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出現了狀況,由此引發了他對生老病死的思考。他回去向父親求教,曾父勸他讀《易經》。他遵父命研讀《易經》,久而不得要領。曾父就告訴他,應該先讀《周易·系辭傳》。
曾父的兩番點撥,讓曾仕強脫胎換骨。不但讀懂了《易經》,身體的疾病還不治而愈了。如果包裝一下,其效果不亞于袁了凡改命啊。
台灣文化圈,可觀者寥寥。正兒八經治學的,俗流也就方東美,僧界也就聖嚴法師,也許還可以加上李零推崇的張光直;而在大衆傳播領域,曾仕強可以算一個。
曾仕強講《易經》,講過很多次,還上過《百家講壇》。曾仕強講《易經》,講得很淺,也很活。盡管淺,如果對《易經》缺乏起碼的常識,也不容易聽懂。
比如說,曾仕強分析「不三不四」這個成語,他說:「什麼是不三不四?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義。」很多人聽了,可能雲裡霧裡。為什麼曾仕強把不三不四解釋成不仁不義呢?因為易卦六爻,上面兩爻代表天,下面兩爻代表地,中間兩爻代表人。而「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三、四爻是代表人的,不三不四當然就是不仁不義了。
再比如說,曾仕強分析陰陽,他舉起手說:「拇指就是陽,四字就是陰。」很多人也聽不明白。其實,易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一是奇數,所以拇指為陽;四為偶數,所以四指為陰。
有網友評價:「曾教授是難得的講傳統文化講得既文化自信又滿是人文關懷還能近乎完美的繞開各種雷區讓現代人完全反感不起來的人。真心希望弘揚傳統文化多點曾仕強,少點弟子規女兒經。」誠哉斯言!
回到開篇,曾仕強解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時說:為什麼是七十三、八十四?因為孔子去世的時候73歲,孟子去世的時候84歲,中國人記住兩個年齡,體現的是對文化的尊重。
曾仕強的解釋很好,不過話說回來,七十三、八十四的确是兩個坎。記得曾仕強去年年底,曾仕強查出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在微博發表了《癌症自救之道》系列,文字配視頻,一共很多篇。春秋時,曾子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仕強在人生之最後,關于生老病死的平實言語,推薦諸君一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