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南道真殡葬改革

河南道真殡葬改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23:25:47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地圖上,通城縣的位置很好辨認,名如其地,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交彙區就是四通八達的通城縣。作為曆史上的商貿熱土,通城縣50多萬的人口裡,來自湖南、江西的移民占大多數,民間喪葬習俗也主要沿襲自湘贛兩地,其中就包括修建“活人墓”。自2017年拆除“活人墓”開始,通城縣殡葬改革也随之展開,9803 座“活人墓”,如今已拆除9590餘座。在11月28日召開的全國殡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通城縣殡葬改革經驗被作為試點工作優秀案例,向與會者進行了重點介紹。

河南道真殡葬改革(通城縣殡葬改革)1

拆除“活人墓”。受訪者供圖

全縣9803 座“活人墓” 專門建在景區良田裡

為自己修建“活人墓”在湘贛一帶比較流行。比如在通城縣當地,民間評判人生成就的标準有兩個,養大子女和在60歲左右為自己建一座墓。當地把這種墓稱為“活人墓”。墓穴通常建在風景區,或者自家承包的農田裡。墓主人會為自己建好墓穴刻好墓碑,隻是在卒年的位置空着。

通城縣殡葬改革辦公室給新京報記者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2017年,全縣就有“活人墓”9803座。不僅數量大,近年建造“活人墓”的材質還越來越“講究”,大理石等上好石材代替了早年的紅磚,墓址也從鄉村良田修進了景區,從遠郊修進了城鎮,據介紹,修建一座“活人墓”的費用少說也要數萬元。

在過去,墓地花費在殡葬費用中隻占一小部分。通城縣副縣長侯紅輝告訴記者,“通城人把辦喪事稱為‘當大事’,經濟條件好了,‘當大事’的花費越來越高。無論城鎮還是農村,“當大事”必須搭建靈堂做道場,幾天幾夜鑼鼓不歇,孝歌不停,白衣隊伍沿街遊行。一場喪事下來,喪家花費少則六七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甚至達到幾十萬元,群衆不堪重負。

針對“當大事”過程中的陳規陋習,2017年5月通城縣成立了殡葬改革領導小組,開始對不良殡葬習俗進行專項整治。

德高望重者帶頭拆墓 改革疏堵結合

體現生死觀念的殡葬習俗,往往是一個地域集體人格的集中體現,從衆與效仿既是殡葬改革的難點,卻也是突破點。

盡管印發了相關制度,制定了“先城區後農村,先黨員幹部後社保人員,先城市居民後農村居民”的推進方式。“但是,阻力還是非常大。”湖北通城縣民政局副局長,殡葬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張登攀告訴記者,推行拆除“活人墓”的第一年,不得不請出年逾八十的羅華雄,他是通城縣老黨員、退休老縣長,他的舉動具有典型示範作用。

老縣長羅華雄在當地德高望重,2017年,殡改初期,他主動拆除自己16年前建在錫山森林公園的“活人墓”。老縣長一拆,清除空墓、綠化造林工作也随之全面展開。據介紹,截至目前,通城縣已經清除“活人墓”9590餘座。張登攀告訴記者,“結合拆除工作,民政部門對主動拆除的,按非農與農業戶口到縣馬鞍山公墓購買墓地,分别優惠5000元至7000元,如果是選擇所屬村級公墓,則完全免費。”

河南道真殡葬改革(通城縣殡葬改革)2

退休老縣長羅華雄主動拆除“活人墓”。受訪者供圖

“五老人員”組成紅白理事會引導“當大事”

安葬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人居環境和土地資源循環利用,尤其是在農村。

據介紹,通城縣如今在每個行政村和社區都建立了由當地“五老人員”組成的紅白理事會,這種形式在殡葬改革實施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老人員”是指老村幹部、老黨員、退休回鄉老人、德高望重老人、有影響力老人。鄉土社會裡的“五老人員”決定着一村一地的民風,特别是在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上。針對“當大事”過程中的陳規陋習,“五老人員”的勸說和疏解,對通城縣鄉村的殡葬改革推進,起到了重大作用。

與此同時,通城縣為鼓勵村民離世後選擇火化方式,制定了相應獎勵标準。“我們還規定,村級公墓5年内對所屬村民不收費。”張登攀告訴記者,“隻要具有通城縣戶籍或者在通城縣長住一年以上的,憑村或社區證明,就能享受到通城縣委、縣政府‘五減免一獎勵’的惠民政策,核算下來,一場喪事辦下來,花費在一萬元左右。”

通城人的“當大事”不僅僅是改舊習,更是一項民生事業。“我們今年結合精準扶貧摘帽行動,動員廣大村民把有限的收入用于發展經濟、改善生活上,制定頒布贍養等方面的規定,大力宣傳厚養薄葬,提倡生前盡孝,死後節儉。”侯紅輝告訴記者,“目前殡葬改革仍在穩步推進。近期會結合國土、環境等方面法律法規,對私自買賣土地、私建亂建墳墓的行為進行嚴厲查處打擊。”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