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孫喆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9時許,202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瑞典文學院宣布,該獎項由坦桑尼亞作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獲獎理由是“毫不妥協并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着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不但名字不認識,國内出版社的譯本也很少”
據英國《衛報》報道,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亞,現年73歲,是一名小說家。
古爾納在桑給巴爾長大,母語是斯瓦西裡語,但在20世紀60年代,他為躲避國内動亂,以難民身份前往英國。他用英語寫作,并常駐英國,是英國肯特大學的英語和後殖民文學教授。目前,他已出版10部小說和一些短篇小說,難民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古爾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說——1994年出版的《天堂》。BBC報道稱,《天堂》講述了一個20世紀初在坦桑尼亞長大的男孩的故事,這部作品曾同時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和惠特貝瑞圖書獎(現為科斯塔圖書獎)名單,這也标志着他作為小說家的一個“突破”。
北京時間10月7日19時許,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的名字出現在直播畫面的大屏幕上時,不少書評人直呼“爆冷了”,更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稱“國内出版社好像都沒有引進中文版”。
随後,極目新聞記者在網上查到,由譯林出版社在2014年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說選集》中收錄了古爾納的作品《博西》和《囚籠》。
《非洲短篇小說選集》目錄(來源:豆瓣)
難民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題
BBC報道稱,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是自1986年沃勒·索因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的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非洲黑人作家。
古爾納的著作主要讨論身份和流離失所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被殖民主義和奴隸制所影響的。他筆下的人物在不斷地為自己構建新的身份來适應環境,在新生活和過去之間猶豫與争辯。無論是從東非到歐洲,還是在非洲内部,移民和流離失所都貫穿于古爾納的小說。
BBC也在報道中指出,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對真理的執着讓人印象深刻。”
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來源:英國《衛報》)
據《衛報》消息,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表示,這位坦桑尼亞小說家的作品,無論是其處女作《離别的記憶》,還是近年的作品,都“沒有落入模式化的描述之中,而是将我們的目光引向多元文化的東非,引向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都不熟悉的東非。”
“在古爾納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記憶、名字,還有身份。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種由求知欲驅動着的無休止的探索。”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補充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