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10:15:48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如何選帖和臨帖)1

書法的風格與個性是中國書法藝術中最獨特的藝術,它不同于其他藝術,不同于其他書法流派。個性與其風格不同;書法流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而總結出自己的風格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情;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創新。那麼我們該如何去總結呢?下面介紹幾個方法:

一、因人而異,取法乎上

首先,要堅持傳統。學習經典,其實就是深入傳統,這也是學習書法在觀念上的取向問題。深入傳統,學習經典,要傳承古人書法書風,做到崇尚經典,從經典中汲取藝術營養。對古人要有敬畏之心,以崇尚的态度去對待曆史上的書法經典和書法家,這種敬畏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基礎之上。在堅持傳統方向上不能迷失,并應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去理解和學習。

其次,要取法乎上。《書譜》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中國書法有幾千年曆史,源遠流長。古代書法作品浩如煙海,名家衆多,風格千秋。有些作品被尊為經典,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顔真卿、米芾等人的作品,可以作為學習書法必須臨摹的作品。而像鄭闆橋、張瑞圖、徐渭等人的作品,個性過于強,路子較窄,對初學者就不一定合适。又比如米芾、趙孟頫、文徵明、傅山等都是行草大家,但他們的篆書和隸書并不好,臨習與否均可,因為篆隸不是他們的強項。因人的個體差異很大,同臨一個帖,每個人的感受、領悟出的含義都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時代、年齡、環境、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學書的曆程不同,必然會形成各自的特點,這種特點從傳統與審美的高度加以歸納、整合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學習書法要從經典入手,學習古人的名碑名帖,就如同釀酒一樣,酒是用糧食釀造出來的,但你不能拿出一粒谷子就說它是酒。因此,要深入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學好經典,用這些經典的文化去滋養書法藝術的内涵。

二、堅持臨帖,重在專一

學習中國書法最好的途徑,自古以來就是臨摹。有的人根本沒有認真研習古代碑帖,就一味追求線條、技法、墨法、章法等,沒有深入傳統的法度,認為自己随意的書寫就是法度,這種方法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作品,開始看還頗有點新鮮,再看時,就會覺得如無根之木,難登大雅之堂。猶如很會說話的人,一定會是文學家嗎?不一定。書法同理,傳統功夫再好,如果其書法沒有藝術和創新,如排算子,字字雷同,那隻能說明他是字寫得好的“寫字匠”,是一個抄書匠人而已,不能稱其為書法家。因此,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

三、先确定自己的風格

作為一個書法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風格。風格的确定就是要把自己從繁雜的書體中脫離出來,不能脫離于這一書體之後的其他書體所組成的風格。而這一風格會随着書體發生改變而變。所以,在書寫時要注意自己習慣于哪種書體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風格;這需要多練習,隻有多練習别人才能模仿出你想要的風格。

四、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好的書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之一。中國的書法書風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具有廣泛的普适性、穩定性和獨特性。中國書法藝術是一門包羅萬象的藝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書風方面自由地發揮想象,創造無限可能性。所以有必要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曆以及所接觸到社會上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産生、出現很多書風,這是學習書法必須了解的知識。對于喜歡某一書風者來說會增加其學習書寫技能的興趣;對于不喜歡某一書風者來說會影響其學習書風的興趣,甚至在某一個時期無法改變。

五、從各種字體中汲取精華

字體是書法的骨架,字體是書法的靈魂。一個好的字體可使書法變得更加優美,就像一個人有了審美情趣一樣。例如我們常說的“八分書”就是這個道理。它既講究“三分法”,又有“七分法”。還有小楷、行書、草書,隻要你喜歡這些字體,就一定會有所收獲。這是我在寫“四書”和寫楷書時養成的習慣和思維習慣導緻,這是一種必然。所以從這些字體汲取精華就很有必要了!

七、臨摹優秀書法作品

臨摹優秀書法作品是提高書法審美水平,豐富書寫經驗、積累創作靈感最直接的途徑,而臨摹優秀的作品,會給人以審美享受。

臨摹是一種自我修養,是為取悅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當我們看到别人的優秀作品時應該從中汲取靈感,創造出風格化的書法作品。首先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臨寫自己感興趣的書法作品。其次以同樣或更高目标去創作。再次不斷向古人學習,吸收古人創新技術,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最後要做到臨摹與創作相結合,在臨摹中體會、提高綜合創作能力。

(一)如何選帖

一是選對帖。要根據自己的喜愛和适應去選擇字帖。

二是學對帖。選對字帖後,就要去臨。如在篆、隸、楷、行、草五體書中選其中的一種字體去臨習。再在選臨這種字體中去選其中一個帖(專一帖),作為自己學習的主攻方向。

(二)臨帖的常見方法

一是讀帖。首先要讀碑帖文字的内容,了解碑帖的基本内容及背景。經典碑帖一定有其曆史背景,讀熟之,對臨帖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是精臨。就是把選好的字帖放在眼前,對着去臨寫,一定要臨得像,越像越好。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就是說觀察要精細,摹拟時一定要像。

三是意臨。是在臨原帖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想法,把古人的東西與自己的想法融合表現。

四是背臨。完全把字帖背出來去臨寫,但要保持原帖的神采。背臨,其實就是一個記憶問題。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臨帖一定要專一,不要經常換帖,這是不可取的。

臨帖時要有一種愉悅的心情,要越寫越快樂,否則就會覺得很辛苦,所以學習書法要耐得住寂寞。

八、腹有詩書,得心應手

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更反映了中國的哲學文化。書法中包含了許多哲學對立,比如用筆的快與慢、結構的正與斜、墨法的濃與淡等。書法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在諸多矛盾中達到一種平衡,達到一種中和。《禮記·中庸篇》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如果做到了中和,就會天地萬物,各得其宜。所以說,書法是中國哲學精神的展現。我們一直以來講求的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傳承的都是一個“和”字。

衆人皆知,好的書法創新離不開深厚的文化修養。文化修養指書藝以外的個人修養,諸如書者的思想品德修養、學問、藝術修養以及生活經曆等。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應該是書法家思想道德、人生閱曆、知識結構和藝術修養的總和。書法是通過綜合書者各種知識和修養,用毛筆這一特殊的書寫工具,将漢字經過高度藝術處理和個性化書寫,從而表達出其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鑒于此,書法家須具有多種文化藝術造詣和修養,須通書理、精詩詞、善繪畫、谙文章。書理可以啟其靈性,詩詞可以發其情緻,繪畫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養其氣韻,書法家必須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風格、廣泛的藝術修養、豐富的知識積累、寬廣的眼界和胸懷。隻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使自己的書藝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氣勢、韻味和節奏,意态揮灑,情馳神縱,獨抒性靈,妙然超群。

文化自信,是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經典中,有很多經典之作,如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以及經典古文名篇等,這些經典都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學習這些經典,可有效促進書法書寫性與藝術性的提高,使書法高雅而又不失意趣,正所謂腹有詩書,筆若神助。

九、交流學習,取長補短

學習書法,就要遵循書法的規律與技法,提高個人的藝術境界和審美,除了自己刻苦臨摹創作之外,還要去交流學習,多去觀賞高水平的展覽。一是多交流,要向同行學習,虛心請教,多聽指導性的批評意見。二是多去參觀書法作品展覽,觀摩優秀的書法作品,從中汲取營養,包括作品中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以及創作思緒等,以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找到靈感,使自己的眼界更開闊、理念更出新。

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幾個字,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學習、文化的修養,讓自己在學習中不斷陶冶思想性情。一個人的胸懷與眼界開闊了,對書法的理解就會深切,理念就會提升,境界就會提高,書法藝術自然也會得到進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經典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理解、借鑒和吸收。總而言之,書法和文化修養不可分離,這就是所謂的文以載道。

學書法,就應取法乎上、溯本尋源。比如我們學瘦金書,臨帖宋徽宗作品,學魏碑書法,要到北朝的碑刻墓志中去找。學楷書,到唐楷中去尋找。學行書,我們要到晉代翰劄中去找,這些都是“源”,後來的發展都是“流”。選帖溯本尋源,也就是取法乎上。現存的各種書體:篆隸草行楷等,是曆史發展的産物。

到底該臨什麼帖又如何臨摹呢,怎樣識别書體,選帖,看帖,臨帖?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如何選帖和臨帖)2

楷書類:

1、褚遂良《大字陽符經》《雁塔聖教序》

2、歐陽詢《九成醴泉銘》

3、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4、顔真卿《勤禮碑》《麻姑仙壇記》

5、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趙孟頫《膽巴碑》《三門記》

7、《北魏鄭文公碑》

8、《北魏元懷墓志》

9、《魏張猛龍碑》

10、《魏崔敬邕墓志》

瘦金類:

1、《秾芳詩帖》

2、《閏中秋月詩帖》

3、《楷書千字文》

4、《牡丹詩帖》

5、《夏日詩帖》

6、《棣棠花詩帖》

隸書類:

1、《乙瑛碑》

2、《禮器碑》

3、《張遷碑》

4、《石門頌》

5、《曹全碑》

6、《史晨碑》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如何選帖和臨帖)3

行書類:

1、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

2、李邕《李思訓碑》

3、顔真卿《祭侄稿》

4、蘇轼《寒食詩帖》

5、黃庭堅《松風閣詩》

6、米芾《蜀素帖》《苕溪詩》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如何選帖和臨帖)4

草書類: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孫過庭《書譜》

4、 張旭《古詩四帖》

5、 懷素《自叙帖》《聖母帖》《千字文》

6、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諸上座帖》

7、 王铎的草書

書法高級階段怎樣臨帖(如何選帖和臨帖)1

篆書類:

1、《散氏盤》

2、《石鼓文》

3、《峄山碑》

4、李陽冰《三墳記》

學習書法,如何選帖和臨帖?

一、選好學習字帖,确定主攻目标

作為初學者來說,選好第一個帖尤為重要。如果第一個帖不好,卻己養成此帖的書寫習慣,再要改弦換轍就“積重難返”了。譬如學語言,第一個“帖”如果是南方話,改學普通話,就難免帶有南方口音。

蕭娴《庖丁論書》雲:“選擇碑帖,全憑個人愛好。正如婚姻,必有愛慕之情,方能善合。隻是個人的情趣有高下,選帖便有高低。碑帖也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人的“愛慕之情”并非一成不變,随着實踐的深入,先愛慕後厭惡,或先厭惡後愛慕,這樣的情況是常有的,婚姻是如此,學書擇帖也是如此。

而我認為,選好學習字帖,确定主攻目标,最好是和交友一樣。要麼選擇一位與自己脾氣相投,性格相近的“密友”,以便對自己品格的培養有所促進;要麼找一位與自己性格相反,性情相異的“畏友”,以期補充自己的不足。這兩者都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當然,“廣交”也未尚不可。不過,廣而不可深,專終受其益,這個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二、認識書體,選擇書體

1、速成面貌學篆隸

弘一大師曾在《談寫字的方法》中講道:“先由篆字學起。篆書是各種寫字的根本。”

先學篆隸的原因有二:一是從文字發展或書法史來看,篆隸最早出現。二是篆隸對用筆要求相對簡單。因為隻有自漢末草、真行書出現以後,毛筆的藝術性能才有可能得到極大地發揮。所以篆隸名作大多無名。有人說假如篆隸的藝術品位可以與真草等同,那末,聖人孔子必定是書聖無疑,然而孔子連書名也不顯。

篆書著名者如《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盤》、等等,隸書著名者如《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等等,都不署書者姓名。篆書《泰山刻石》或謂李斯所作,都無确證。隸書《華山廟碑》謂書者為“郭香察”,也并無定論。

2、打好基礎學真書

真書,俠義也稱楷書,廣義指規正的書體,也包括篆書、隸書和魏碑。楷書有四大家“顔歐柳趙”之說,盛于唐代,初唐“四傑”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中唐顔真卿、柳公權,宋代“四大家”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故後人學真書,鮮有不師唐人者。蒙童習字,多從歐顔柳,千載風習不絕爾!宋人真書以徽宗趙佶為最,師薛稷,雖纖細卻剛勁不撓,稱“瘦金”書。宋四家以行書著稱,真書為行書所掩。有宋以來,真書無以抗行唐人者!唐以後又出趙文敏公,風華絕代,其書雖力遜于唐人,終是一代大家楷法。

蘇東坡曰:“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欲行欲走先需立,立穩腳跟,而後可行可走。然真書難攻,從中能得筆法,很是不易!

然而,有許多學者反對從楷書入手。如果必先善真書才能善草書,那末,真書尚未成熟的東漢,即出了“草聖”張芝,這就無法解釋了。

3、追求實用學行草

如果單從社會應用考慮,那末學篆隸又不及學行草。今人在書法方面也提倡個性解放,既不願受“八法”約束,也無意于篆隸筆法,于是行草書也與其他四體一樣,一律以普通“線條”取代書法點畫。這種“線條”任筆所之,隻要放開膽子畫去,雖無書法筆意,卻也由于工具材料的性能而有一定的野趣。選取一首唐詩,再借助于字典查出每字寫法,然後放膽畫它十遍、二十遍,待結體畫熟了,那末,氣韻生動、天真自然、“潇灑走一回”的感覺似乎都有了。篆隸雖然也可以用這種“線條”去畫,但是,即使是“草篆”、“草隸”,也還多少存在着橫平豎直的困難,而草書則似乎沒有這種結體上的困難……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反而更象草書的錯落有緻。

4、唯美要數瘦金書

宋徽宗趙佶以獨特的筆法自創一種書體——瘦金體,又名瘦金體、瘦筋書或瘦筋體。“筋”的異體是“觔”,其中“角”在古代有“肉”的意思,也是“肉中含有力量”之意。從書法角度上研究,“筋”是指“有力度”——以瘦不剩肉、抛筋露骨為其特征。而瘦筋書是根據趙佶所寫作品的書法特征來取名的。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千字文》,可以作為“瘦金書”的代表。《千字文》上的字體,瘦勁如金,骨法挺勁,有一種飄逸清新之态。

徽宗瘦金體特征:結字至瘦而頗具筋力。運筆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流暢勁逸。筆道細瘦峭硬,挺勁犀利,無滞澀現象。起筆收筆轉折提頓處痕迹十分誇張強化,撇捺豎彎勾與黃庭堅長畫外送極為相似,末端鋒利如刀尖。小字突顯蘭竹之韻。

“瘦金書”正與其工筆花鳥畫的用筆方法契合,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這種瘦筋的字正适合題在他的工筆畫上,與畫筆相呼應。他作為兼有書法和繪畫才能的藝術家,把書法與繪畫做了很重要的融彙,開創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書畫新局面,并影響後世而綿延于今。

5、張揚個性學冷門

雖然幾年流傳下來的書法經典很多,但是人們約定俗成地同學類似的字帖,造成千人一面的現象。其實被冷落的經典作品很多,學習他們,鑽個冷門,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篆書學大篆或秦诏版,學隸學漢簡,楷書學小楷或初唐的,行書學明清的,草書學章草等等,還可學民間書法。

民間書手中自有出色的書家,隻因其社會地位低微,世人并不承認他們為書家,以緻書名不傳。然而,就絕大多數的民間書手所書來說──如現在所見到的一般漢魏六朝的墨迹、石刻、竹木簡、帛書、磚文等等。當今書論家卻以為“民間書法的審美内容和方式具有全新的意義和更高的藝術層次”,于是被曆史篩選淘汰了的民間書體,當前卻以嶄新的風姿,楚楚動人地出現在現在書法藝苑中。

三、讀帖

林散之說:要經常讀帖,反複揣摩,領會前人的規則法度、精神風貌。書以莊重為貴,忌輕浮油滑;以大方為貴,忌俗氣闆刻;以自然為貴;忌故作姿态;以生辣為貴,忌甜熟柔媚。

讀帖,或者叫看帖,實際上就是研究、分析帖。這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方法。臨帖是照着帖一個字一個字地摹寫,自然要觀察一筆一畫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讀帖對所臨的碑帖,從筆法、筆意、結構、章法到體态、神韻作全面的分析研究,通過細心觀察、意會,求得比臨帖時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記憶。學書的過來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于一部帖的奧秘和魔力,經常是要經過臨、讀,再臨再讀,反複多次,才能一點一滴地領悟到。清人周星蓮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據他說,蘇東坡學書“嘗将古人字帖,懸諸壁間,觀其舉止動靜,心摹手追,得其大意”。可見讀帖無疑是學書的好方法。讀帖的方法和要求,不外細讀和泛讀兩個方面。細讀,就是對重點的碑帖進行仔細、認真地觀察、揣摹,有時是針對臨帖中碰到的問題,重點突破,以達到心領神會,點犀于心,甚至頓開茅塞,獲得一次飛躍的進展。泛讀,就是要選擇多種碑帖閱讀、參證、比較、研究。再者,近年來出版的書法大字典版本很多,這些書法字典每個字都有正、草、隸、篆各書體,而每一書體每個字都列出不同碑貼、書家的原字迹,是集中對照研究書體的好資料、好方法,不妨試一下。

四、 摹帖

最初級的方法叫做摹帖,即雙鈎填廓法。方法是用透明的薄紙,蒙在字帖上雙鈎點畫輪廓,然後按輪廓填寫。(亦可用透明紙在雙鈎的字樣上填)“填”不是塗,實際還應在輪廓線的範圍内用筆“寫”,不周之處,稍加修整,以了解點畫的大概形式。亦可這樣摹一個,再在下面的界格中同樣的寫一個。

五、臨帖

臨帖,是學書的主要途徑。臨帖路子正,方法對,可以穩定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書的過來人都有一種體會,如果走了彎路,再回頭改正,那是很困難的。古人和現代的書家,對于臨帖都很重視,有很多經驗之談。不妨先介紹一點: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否則無本。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及乎書道既成,則畫沙,印泥,從心所欲,無往不通。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臨古不可有我,又不可無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臨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無所不似矣。”

縱觀古人這些臨帖名言,不外兩點:

一是要循規蹈矩,認認真真地臨帖。

二是不要泥于碑帖,要在熟臨的基礎上,采諸家之長,然後入神,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個性。臨帖中形和神的關系,先要臨象得形,然後逐步得其神韻,達到“離形得似”的境界。學習書法在臨帖過程中,應按一定的步驟,循序漸進。

臨帖的步驟和方法,要根據已有的書法基礎進行。臨帖的方法是把帖放在旁邊,最好放在前方臨帖架上,這樣看起來方便。對照着寫。第一步先通臨,即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臨寫一遍至多遍,以求了解碑帖的總體面貌,包括筆法、總體、章法,從中初步總結出該帖的點畫大體特點、結體特征以及章法行氣的規律。第二步,可以跳格對臨。即上格對臨,上格離開字帖背臨同樣的字,以加深印象。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必性靈。”結體和筆法是緊密相聯的,美的結體是靠美的筆法來支撐結成的。但在臨習時,仍可把二者分别作為專題有所側重地進行研究和臨習。所以,在通臨的基礎上,便可單就結體和筆劃進行分臨。有些字的結體變化很多,有的同一碑帖中同一字的結體都不一樣。在臨帖過程中,就要把不同的結體,分門别類,重點進行分析比較,偏旁錯落,斜欹揖讓,加以比較,指出特點,體會美之所在,相應地進行一些練習,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忌毫不思索地依樣畫葫蘆的臨帖方法謂之抄帖。那樣雖然臨過多次,仍然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後的創作中,一旦遇到碑帖上沒有的字,便會束手無策。

臨習碑帖的重點應當是筆劃(包括筆法、筆勢、筆意)。不要太快,太快了就往往隻注意到大概的間架結構。要仔細觀察用筆微妙處。而那些奧妙,正在大多數人可能忽略的細微之處,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就有“纖微向背,毫發死生”的話。說穿了,外行與内行,書法家和一般人寫毛筆字,其中的區别,就在這一點點上。臨帖時須有敬畏之心,《禮記》裡說“俨若思”,朱熹說“斂身正座”,都是強調這種精神的。一次不得,多寫幾次,便可逐漸得其要領,悟其奧妙。

在理解并掌握所臨碑帖的結體和筆劃特點的基礎上,便可進行“背臨”。這是臨帖的較高級階段。就是撇開帖憑記憶背着寫。寫完後再翻開帖進行對照,糾正不對或不準确的結構和筆劃。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印象。與此同時,還可采取帶字的臨帖方法進行練習。即同一個偏旁或同一特點的字,照帖臨的一個,再背帖帶出一個或多個同類的字。例如“門”字下可帶出“問”、“聞”、“間”等等類似的字。因為有些字,雖然同一偏旁,卻往往因其餘部件不同,在結體上就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變化。我們寫字都有這種體會:有的字結構、筆劃很難安排,好像繪畫的構圖,可以有多種安排,怎樣解決?這種背臨及字法的處理也是臨帖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增強靈活運用筆劃和偏旁自由處理結字的能力,達到自運的境界。

臨帖的最高級階段,可謂“意臨”。即師其意,不囿于迹,即繪畫中的“物外得以,遺形取神”,即着重從筆意、書意這些内涵意蘊、神韻來臨寫。臨出來的字,既有所臨碑帖的筆意和神韻,又有自己的氣質和個性蘊藉其中,初看不像,細讀則韻味無窮。臻此境界,可謂“得以忘筌”矣。清人何紹基所臨漢碑作品,最為典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